古村文化底蕴深厚,景点有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乡情村史陈列室、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原生态水湖岗景区和马栏林场等。 马栏村的英雄历史北京门头沟区的斋堂镇是京郊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和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是平西抗日根据地中心,是平北、冀东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和大本营,有“北京延安”之称,而马栏村则是抗日中心的中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当年就设在这个小山村里。 史料记载,1937年11月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军区。1938年2月萧克将军在斋堂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其中七团、八团、九团、十团及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冀热察抗击日寇。1939年10月挺进军司令部以及被服厂、枪修所、医疗所等部门、单位进驻马栏村。 当时在挺进军七团就有一个“马栏排”,官兵全部来自马栏村。这段红色历史,让古村的面貌和人文历史与众不同。马栏村被人们称为京西第一红村,也因此成了著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村民捐款修缮了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用房,并纷纷送来了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1997年7月7日,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89岁高龄的萧克上将又回到了马栏村,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开馆剪彩,该馆为全国第一家村级抗战纪念馆。木匾上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几个字为萧克将军亲笔题字。 冀热察挺进军驻地 这里专门把萧克上将的资料放在这里,因为前面在碣石古村也有提到《肖克指挥部》。
马栏村特有的石拱桥,也叫门桥,每座桥通向一个古院落。村中有一条溪水流过,跨溪的门前小桥有十二座。石拱桥没有灰泥,整座桥都是用石头拼成的,心思巧妙,工艺古朴。石拱桥的石头都是火山岩,因此桥身通常五颜六色。 村里用砖砌成了一条长长的红线。这条线是导向用的,按照它的指引,就能找到当年挺进军用过的房屋、院落。而每到一个遗址,红线会分出一个箭头。 马栏村东面是古石龙山、猴山,和风景区双龙峡相邻,南面是马栏山,妙庵梁,西面有双峰山和后崖。村内环境古朴优雅,古屋、古庙、古树、古石、古桥星罗棋布,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宛署杂记》记载,马栏村有著名的百花山进香古道。 马栏村古有七十二盘碾子三十六口井之说,可见当时村落的繁盛之景。现在村内的古井都已干涸,只剩随处可见的石碾子。 马栏村中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始建于元代,历经岁月的洗礼只留下正殿。马栏山是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上百种野花、原始森林,有大片的特种葡萄种植园和小杂粮,还有著名的老龙窝。山上的马栏林场是市级森林公园,园内森林茂密,还有野生菌类和山茶叶。在处于半坡的马栏台上,有大片肥沃的马栏黄土和五颜六色的火山岩。 吃货们注意了,村里有最具特色的美食“京西压肉”,是当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猪头肉用文火炖三小时,用纱布包好,然后放进特制的容器,再用重石压制,十二小时以后,猪头肉里肥腻的油脂就被挤压出去,肉质也更加紧实。这样加工后,口感清爽、香而不腻,成为当地一道特色美食。 口水是不是已经流到了衣服领子上了?看看就行了,想吃还得亲自去。 品尝美食、欣赏美景,在享受之余,回味当年古村经历的峥嵘岁月。忆苦思甜,真应该好好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了。十一长假飘然而至,在这里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有收获的事情。 出行提示公交:苹果园地铁站乘坐929路支线公共汽车在斋堂镇下车,打车到马栏村。 自驾车:沿109国道到斋堂镇附近85公里处,见马栏村路牌向左行驶即可到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