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尼亚诺战役:皇帝惨遭战五渣干翻

 龙叔文馆 2017-09-25




在当代的网络话语中,意大利人已经成为了战五渣的代名词。各种关于近代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传说广为流传,意大利人的战斗力也成为众多网民乃至著名漫画和游戏戏谑的对象。


然而当我们将眼光放到更长远的尺度,就会发现意大利人曾经不仅能打,而且非常能打。中世纪意大利人就曾经为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叛。最终取得了胜利,还差点让威名赫赫的皇帝腓特烈把命丢在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自由呼唤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者 奥托一世


公元951年,德意志的统治者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伦巴第地区,加冕为意大利国王。962年,教皇为奥托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北意大利便作为新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长期受到德意志君主的控制。但意大利人在此之前就以桀骜不驯出名,奥托本人正是联合对国王不满的领主才入侵成功,现在换成由异族统治后,领主们的叛乱就更加频繁。


在德意志人统治意大利期间,意大利的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商业城市的兴起。随着中世纪经济的复苏和东方贸易的繁荣,在罗马统治时期就已存在的城市人口激增,经济实力增强,甚至逐渐形成自治的城市国家。特别是在伦巴第地区,米兰等大城市甚至取代了封建主的地位。


神圣罗马帝国宗主权下的意大利地区


城市天生就是自治的代名词。新兴的市民阶级迫切地需要摆脱帝国的统治秩序,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与德意志封建主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由于德意志封建主的崛起和皇权争夺的日趋激烈,皇帝无暇顾及意大利,任由各城市扩张自己的自治权。就在此时,上天为帝国派来了一位“天降伟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的钱币


天降杀星

一身十字军戎装打扮的腓特烈


1152年,腓特烈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作为一个狂热的权力爱好者,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在他在位时得到了短暂的提升。同时他还自认为罗马帝国真正的继承者,致力于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为此,腓特烈将同样实力强劲的法王和英王称作行省王,要求他们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


当然要实现罗马帝国的伟大复兴不是光打打嘴炮就行,首先他要稳定住罗马帝国曾经的腹地--意大利。对于已经习惯于行使自己权力的北部城市国家和中部的教皇领地,必须要设法使之屈服。


1154年,腓特烈第一次南下意大利,应教皇的请求镇压起义,并顺道在罗马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行军途中,他召开了帝国会议,向意大利城邦代表们重申了帝国的权威,并准备拿诸城邦中最强大的米兰开刀。皇帝甚至威胁取消米兰的一切权力,但由于腓特烈还没有做好对抗米兰的军事准备,所有嘴炮都变成了空气。


1158年,腓特烈率领大军第二次南下。这次他得到了与米兰不和的城市支援,成功地制服了米兰。他第二次召开帝国会议,宣告了帝国对意大利的直接统治权,并派出钦差进驻各城市。意大利各城市被禁止私下开战和缔结同盟,任命执政官、制造货币、行使司法权等均应由帝国批准。


中世纪手抄本上的米兰城


各城市迫于皇帝的军势表面同意。等到皇帝一走,他们就驱逐了帝国派遣的官员,恢复了自治。而在此时,皇帝与教皇的关系也濒临破裂,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开除了腓特烈的教籍,并转而支持各城市的斗争。


1160年,腓特烈再次出兵意大利,纠集了所有能聚集的盟友,将米兰城团团围住。经过两年的围城,米兰在饥饿和无援的情况下开城投降。愤怒的腓特烈决定彻底摧毁这座不断与他作对的城市。他命令将城市广场掘开,令其寸草不生,甚至允许士兵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以此羞辱米兰人。意大利人因腓特烈的暴行,开始将他称为红胡子(barbarossa),意指他在意大利滥杀无辜,以至于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


于是,腓特烈再次要求实行帝国议会的决议。各城市均由帝国的官员管理,仅有一些忠于皇帝的城市允许自行选举长官。帝国官员极尽敲诈之能事,不久各城便民怨沸腾,甚至如克雷莫纳等皇帝原先的同盟都背弃了皇帝。


经常利用城市联盟对抗皇权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


诸事不顺的皇帝

战斗力一直不强的教皇国军队


1167年,腓特烈发动了他的第四次意大利远征,准备好好惩戒一下这群不听话的战五渣。这次他选择直接对付各城市的幕后主使,帝国军队在蒙泰波尔齐战役中以少胜多,大败教皇的军队,甚至一度占领了罗马。


在这个危急的关头,战五渣们终于团结了起来。大伙在教皇的支持下,对皇帝不满的城市和贵族代表在蓬蒂达宣誓,正式结成了伦巴第同盟。不久之后,由于瘟疫流行,军队减员,又受到城市暴动的袭扰,腓特烈仓皇撤回了德意志。


在做好充足准备之后,1174年,腓特烈开始了他的第五次意大利远征。而此时伦巴第同盟的力量也不断壮大。米兰城已在废墟上重建,而很多原先亲皇帝的城市也加入进来。


腓特烈的军队成功攻下了苏萨和阿斯蒂,但在以教皇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德里亚受到了阻碍。这座城市是同盟为了对付亲皇帝的城市帕维亚而新建的,由于建筑匆忙,很多房屋的屋顶还铺着茅草,因此被帕维亚人讥讽为“茅草城”。然而红胡子却在这座茅草城下浪费了许久时间,直到1175年复活节,同盟的援军抵达,亚历山德里亚仍未被攻克,腓特烈被迫撤回帕维亚修整。


曾经被讥讽为茅草城的亚历山德里亚


在此期间,皇帝与伦巴第同盟的代表展开了和谈,但经过长时间的交涉后无果而终。腓特烈知道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因此向表弟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请求援军。然而作为帝国境内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亨利拒绝了腓特烈的请求,因为他更乐于见到腓特烈的失败。


萨克森的狮子亨利


皇帝惨遭失败

随着皇帝一起南下的德意志军队


在收获了一系列坏消息之后,诸事不顺的腓特烈终于等来了一些好消息:他想要的援军来了。


1076年4月,他秘密地离开他的大军,从帕维亚沿提契诺河前去迎接。但见到援军后,他发现这些德意志诸侯敷衍拼凑的军队只有1000名骑兵和1000名步兵。在率领援军回到帕维亚汇合时,来自科莫的盟友加入进来,将援军总数扩大到了3000人。


然而地处科莫和帕维亚之间的米兰人正好截获了这一消息。他们整军备战,并通报了同盟的其他城市,准备拦截腓特烈率领的援军。伦巴第同盟召集了数量更多的联军,甚至据一些史学家的估计超过了10000人。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同盟军的总数无疑多于腓特烈的3000人,而米兰人正是这群乌合之众的主力。他们建造了一辆由牛拉着的军旗战车(Carroccio)。这辆战车除了装饰有米兰的旗帜外,还竖有1083年曾经率领米兰人打败帝国军队的阿里贝特主教的圣坛,以此作为对皇帝胜利的象征。


米兰人的步兵队伍


根据后来的编年史记载,米兰人组织了名为死亡联队的精锐步兵,由一名叫阿尔贝托·达·朱萨诺的贵族率领,守卫军旗战车。但根据近年的研究,这位阿尔贝托很可能是后来杜撰的传说人物。


此时腓特烈对意大利人的计划全然不知,正率领军队悄然向着离米兰只有22公里的莱尼亚诺镇行进。同盟军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奥洛纳河西岸部署了3500人的部队,其中步兵主力和军旗战车位于波萨诺和莱尼亚诺之间。


1076年5月29日黎明,同盟军派出了一支700名骑兵组成的先头部队前去寻找帝国军的位置,并正好遭遇了300名帝国骑兵组成的侦察队,战斗正式打响。同盟骑兵从树林中冲向毫无防备的帝国军,双方经历了短暂的交锋。但腓特烈的主力即时赶到,迫使意大利人选择撤退。


以伦巴第人为首的北意大利骑兵


继续前进的帝国军很快遭遇了同盟军的主力。意大利骑兵分为四队排列在阵前,死亡联队和其他步兵在后方守卫着军旗战车。腓特烈的军队则主要由骑兵组成,尽管人数略有劣势,但根据先前的情况,腓特烈相信他的骑士们可以轻易碾碎这群战五渣。


帝国军的骑兵率先发动进攻,凶悍的德意志骑士很快便击退了同盟军的骑兵,迫使他们撤出战场。于是失去骑兵保护的意大利步兵便暴露在帝国军面前。腓特烈命令他手下的骑士们冲向意大利人,但这些战五渣没有退缩,反而聚集在军旗战车周围,结成密集的方阵,依托前一天挖好的壕沟抵抗帝国军的进攻。


依托阵地死守的意大利步兵


在同盟军由盾牌和长矛结成的防御阵型面前,帝国骑士们进展缓慢。前者尤其是受到军旗战车激励的死亡联队士气高涨,据史书记载:他们看到德国人逼近时,突然膝盖着地,向上帝发誓他们会为保卫自己国家而献身。


德国人在漫长而血腥的战斗中逐渐陷入僵局,除了盾牌与长矛,前方的简易阵地与后方的弩手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就这样,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的尸体不断地倒在战旗和圣坛周围。


虽然意大利人严防死守 德意志骑士依然获得了场面上的优势


就在帝国军不断地冲击死亡联队的阵线时,战场的天平突然发生了致命的倾斜。之前撤出战场的伦巴第骑兵重整旗鼓,与此同时附近的布雷西亚骑士也收到此前侦察队的消息赶了过来。两支骑兵汇合,杀了个回马枪,冲向正在攻击同盟步兵的帝国军侧翼与后方。


意大利骑兵的冲击成功地撕裂了帝国军的防线,布雷西亚骑士还杀到了皇帝的面前。在激烈的战斗中,腓特烈的护卫和旗手纷纷阵亡,红胡子本人也摔下马,身受重伤。帝国军看到他们的皇帝倒下,士气瞬时崩溃,纷纷慌忙逃窜。帝国的将领们几次试图重整队伍但均是徒劳无功,皇帝死亡的恐惧已经在士兵的心中弥散开来。之后的战斗就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同盟军一直追过了提契诺河,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和俘虏。


莱尼亚诺战役动态图


劫后余生的腓特烈与意大利

正在寻找皇帝尸体的伦巴第骑士


战后,摆脱了追兵的帝国骑士们逃回了帕维亚,将皇帝的“死讯”通报给了等候在此的比阿特丽斯皇后和帝国军的主力。帝国军陷入一片哀伤之中,但几天之后,满身重伤但仍然活着的红胡子神奇地出现在帕维亚城下。


尽管成功地从死神的镰刀下逃脱,但腓特烈在伦巴第的统治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迫使他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莱尼亚诺战役的第二年,腓特烈与教皇达成和解,而伦巴第同盟则继续与皇帝对抗。


战后皇帝不得不像教皇认怂


直到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约》中,腓特烈正式承认北意大利的城市享有司法和内政的自主权。意大利的城市也承认了帝国的宗主权,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封臣,双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意大利的失败让腓特烈将满腔怒火撒在了背叛的狮子亨利身上,很快他便开始秋后算账。1180年,腓特烈在诸侯大会上剥夺了亨利的领地并将他放逐。


1186年,腓特烈人生中最后一次远征意大利,同样无果而终。四年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红胡子皇帝率领号称10万的大军杀入亚洲,一路向着圣城耶路撒冷压过去。然而死神终于没有放过这位一代雄主,他带着一生的辉煌与遗憾不幸溺死河中。


中世纪手抄本上关于腓特烈死于河中的片段


此后红胡子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再次远征意大利,试图弥补遗憾,将亚平宁半岛纳入帝国的权威之下。但帝国军队再次被团结起来的伦巴第同盟击败,被迫签署和约。在他死后,伦巴第同盟与霍亨斯陶芬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也随之画上了句号。意大利从此游离于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威之外,逐步形成了中世纪晚期那种列国争霸的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