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山书作:思贤

 老玩童了 2017-09-25

舒山书作:思贤

上图中的文字,便是舒山先生在书画方面提出的观点:“以诸子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化前贤笔墨奥妙,于无为处而为之 。”

以诸子精华为基

“书画是视觉艺术”,舒山常说:“书画的最终目的是要挂在墙上让别人看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该作品的真谛。看热闹者切不足论,看门道者通过细心地品味,会清楚地发现作品中的含金量:即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多深;书画的功力有多厚;要向观者表达什么信息和传达信息所表现的手段等,都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面前。唐太宗言:“书者,小道也”故舒山在《舒山书画社志》中写道:“书画者,小道也。不过是用来养家糊口而矣”。然这个小道真正能走好,作品真正能传留后世,并非易事。首先要具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格调、民族的自信、爱国的情怀;其次要具备有:熟练精益的笔墨技巧、虚实得体的谋篇效果。落笔要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谋篇要有宾有主,有轻有重,并且要注意到:疏密聚散、穿插交错、收头聚尾、呼应开合等。要想作出相应完美的作品,应该是意在笔先。这个“意”就是立意。立意就是主题,当你选择主题时就需要认真考虑先哲圣贤的教诲。所以,舒山强调立意要以诸子精华为基。

拜自然万象为师

“自然天成,妙趣横生”人们常用这八个字来褒奖某件书画作品。舒山在《画马略论》中评述道:“赵孟頫画马源于自然,画于自然,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徐悲鸿画马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成面目,超越前人。叶醉白画马源于自然,超于自然,四蹄腾空,大有飞天之姿,开辟了《天马画派》”。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流派,不管师承何人,也不管你是逸品、极品、神品,必须源于传统、源于自然。舒山少年辍学,但他幼受庭训,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年仅十四岁已初步掌握以画谋生的技能。1957年春,他肩背书袋画夹、告别乡井老母,浪迹天涯,发足无定处地走街窜巷,以画谋生。十年间,他步履大江南北、黄河内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吃百家饭、读千里书,饱食人间冷暖,探源古代先贤。他曾漫步孔林,攀登武当、借宿少林、临摹于敦煌,“望先贤而兴叹,观古今而图强”(摘自《舒山日记》)。有时,舒山行到无人处就露宿野外,听鸟鸣、品流泉、望月亮,看云变。心随物象游,手随物象转,呼吸着自然灵秀,沉睡于草木之间。十年间,他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见识了不少古人真迹,他牢记着“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教诲。他虚心向智者学习,向知者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数十年来,舒山只拜知识,不拜权钱。常以“人以鄙视,付以笑之”而过往。他自知虽“行万里路”,但未“读万卷书”而倍加努力地求知探索。“三更灯火五更鸡”日复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年复一年。他喜欢于弄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大到电闪雷鸣、惊涛拍岸、山崩地裂;小到青蛙排队,蚯蚓集合,蚁群厮杀。他总是仔细观察,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舒山的艺术来源于大千世界的自然造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得家教启蒙,从家教走出,虽得到许多名师指点,但从不拘泥于师门,只是见贤思学、厚积薄发,形成自己的风格。正像沈鹏先生对他评价的那样:“他刻苦用功,虚心好学,向古代经典学,向现代精英学”,又说“他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并注重哲学、美学修养。”所以,他认为“拜自然万象为师”是获取知识与灵感的最佳选择。

化前贤笔墨奥妙

民族传统、书画同源而异流,二者之间存在着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都讲究节奏、韵律、干、湿、浓、淡,追求气息贯通,境界高雅,布局得当,意义深远等,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靠笔墨去表现。

用笔:舒山通过几十年对书画的研究认为:构图有宾主之分,用笔有主宾之别。画中突出的那一笔为主,旁接的其他笔为宾。宾易轻,主易重,主要严谨,宾要悠扬,二者相合,切莫相抗。运笔,贵不动指,指动则腕松。腕松就会使线条轻浮;相反,指不动用腕运行,容易气沉丹田,划出来的线条格外雄厚有力。在一幅画中最忌笔笔平均,要有轻有重,有收有放,有长有短,有虚有实,否则画面就会出现神固气死的板滞。

笔繁:不要气促,气促会使人眼界不舒感觉情俗;笔简:必须气壮,气壮会使人感觉有神而风格高尚。舒山常说,线条不可过分追求秀致,也不可过分追求苍老,秀致易弱,使人感觉骨力不足;苍老易野,使人感觉缺少文雅之气。总之,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中庸平和,阴阳均衡,需要善学者慢慢品评。

用墨: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舒山认为:中国画历史悠久,流派纷呈——有先淡后浓再加焦擦以取妥帖者;有先浓后淡再晕水墨以取湿润者;有浓淡写成略加醒擦以取明净者;有一笔分出浓淡不加擦染以取简古者;有由淡加浓或焦或湿连续反复以求深厚者;有重叠焦擦以求秋苍者;有纯用淡墨清水以取雅逸者,总之,古人用墨深浅厚薄随类而施,应该作到:墨淡,用浓衬托;墨浓,用淡抵消,达到中庸平和的美学效果。

于无为处而为之

舒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记上写道:“笔投华夏,墨流东西”,八十年代,又在“舒山书画社”室内中堂处自刻木匾,上书:“艺海弄潮,拾遗补缺”。这个“缺”就是指历史画卷中的空白之处。可见他自幼就横下决心,要身体力行。舒山认为:书是画的缩写,画是书的延伸。中国书画同源而不同功,书法者,传承之;国画者,发展之。

他说:“书法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能传承,已没有多少发展和升华的空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朝堂常以书取仕,作为应试考生必须把字写的漂亮。否则,阅卷老师就把你交的考卷当作废纸一张。其二,是工具的改变,我们常说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用不上。其三,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以后的人们除了签字以外,甚至连笔都用不上了。怎么办?传承,必须传承!否则,愧对祖先,愧对我们的民族。对于中国画而言,舒山认为大有发展空间。因为纵观中国绘画历史,一代一代都在进步,一代一代都有发展。从《中国传世名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再到近代,可以说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从岩画,陶绘到壁画,墓壁画,漆画,画像砖,画像石,再到卷轴画,扇面画,装框画等,大量的作品构成了琳琅满目的多彩画卷。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绘画开始分科,构图、技法、笔墨设色,都朝着更加娴熟,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方向的发展。

隋唐绘画是中国绘画成熟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非凡信心和巨大包容。消融了外来文化并成为自己的营养。人物画由清瘦机智转向雍容大度,山水画也独立成为画科。五代开始出现了宫廷画院机构,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宋代更是宫廷画院兴盛,职业画家活跃,文人作画趣雅,画坛繁荣的情况下,进一步分科,除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外,又出现了年画、版画、宗教画、杂画等。

画家更注重笔墨技巧,于勾勒挥洒中,或见理趣,或见禅意,或抒志向,或表童心,汇成多元主题。中西绘画艺术由此开始鲜明的区分开界限。元代初期的文人画家怀才不遇,为躲避现实,大多以梅兰竹菊石为画材,并配上诗书来安慰漂泊的心灵。中后期的画家大多是为自我表白人格情绪,对笔墨技法的追求进入到一个空前变革和创新的阶段。明代初期大兴文字狱,使绘画表现出刻板、拘谨和匠气的特点。中后期,画风跳出孤芳自赏的范畴,朝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同时,版画、插图画、年画也已盛行,绘画成为大众艺术。

清代画坛的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文人画家强调: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并重视人品才情的修养,提倡“士气”,贬斥“匠气”,创作上讲究“师造化”,独树个性。“古典派”要表达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情怀。“革新派”要张扬个性,“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反对循规蹈矩。“海派”画家要以书法融入绘画,讲究笔趣墨韵,别开一代新型画风。随着西洋的明暗、透视和中国线条、笔墨、宣纸熔为一炉时,也独具韵味,受到国人的赞誉。

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三种现象:一是坚持民族传统,守住笔墨底线,融入书法功力,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型作品;二是主张引进西方艺术,实行中西合璧,以素描为基础对中国画进行改造。三是以西方印象主义,光影效应,将生命中的自我感悟用中国画的水墨加色彩直接泼洒在纸上,再少加挥擦,形成自我欣赏的独具特色的“国画”。

若论中国绘画历史,犹如浩瀚大海,大有后浪推前浪之势,时隐时现的飞溅出光辉耀眼的浪花,动人心弦,叹为观止,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他说,在这五彩缤纷的书画长廊中,有的虽贵为皇帝、皇亲、贵族,或 书画官员,但多数则一生失意,穷困、潦倒,甚至因穷而饿死,因忧患而自毙,因失意而癫狂。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们都用自己的手,拿起饱蘸深情的笔墨, 挥洒着一腔热情,将自己心灵的震颤绘成不朽的作品,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舒山在深入探索前人的基础上,把干粉擦笔技法创造性的融入到水墨线条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把“于无为处而为之”的构想,化为佳作昭示给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