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李智远/凤县凭什么进入陕西十强

 zsw77792 2017-09-25
    凤县地处秦岭深山,是昔日秦蜀通道上的商阜重镇。自姜眉公路特别是西汉高速通车后,经过凤县的人流车流量比原来下降了80%,由此凤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近年来,凤县却悄然崛起,2009年跻身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第九位,2010年又进到第八位。

    面对凤县创造的奇迹,有人不服、有人不解。陕北有个经济强县领导提出:“凤县没有煤油气,没有交通区位优势,也没有名胜古迹,凭什么进入十强?”今年上半年,我们借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表彰大会之机,对凤县县长李智远进行了访谈,联系多次到凤县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终于明白了凤县创造“奇迹”的秘诀所在。


     一种观念——“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思考问题的起点越是要高、思路越是要新、眼界越是要宽”。

    生产要素向大城市和有区位优势的地方集中,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贫穷的地方,资源环境差,资源占有量、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的流动性都很差。凤县县委县政府认为,作为山区贫困县,总跟在别人后面不行,即是创新,也是别人创新领先一步,凤县就要领先十步。创新一步只能解决推动日常工作的问题,必须绞尽脑汁,想出奇制胜的点子,才能出生产力、出效益。李智远举例说,凤县在建大型水景音乐喷泉的时候,有人说,凤县是山区县,没钱,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喷泉最高的才60米,宝鸡市的也才40多米,咱们建个80米的就行了,就是陕西第一了。我说,西安是特大城市,宝鸡是区域中心城市,不建喷泉也有人去,而凤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城,不要说做80米,做100米也不行,要做就做成中国第一或亚洲第一,要用喷泉的高度弥补凤县交通区位、人才支撑、工作基础等方面的不足。广东河源市的喷泉是165米,是有证书的亚洲第一,我们做到180米,不需要任何人发证书就成了新的亚洲第一。做成80米、100米,花上几百万,光凤县人自己看,投资是收不回的;做成180米,花1000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就做成了一大景观,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才能把人的眼球吸引到凤县,才能产生效益。建得低虽投资少却收不回,建得高花得多却能收回,这就是花钱的辩证法。当时争议非常大,我说咱先不争论,做完再看。现在到凤县的游客,最想看的就是这高达180米的喷泉。建喷泉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凤县人解放思想的过程、观念跨越的过程。高高的喷泉,已经成了凤县人的自豪和创新精神的象征。

    发展县域经济,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要“因县制宜”,而凤县发展旅游业几乎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因为凤县地处山区,远离大中城市,并没有多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李智远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他说,贫穷落后的地方,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但思考问题不能仅从一穷二白的实际出发,要有大视野、大境界。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老停留在自己有什么才发展什么,多种什么或少种什么的层次,反而把自己束缚住了,就不可能跨越、超越。必须从一、二、三次产业的大层次上思考问题。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属于三产,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兴产业。虽然凤县自身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人口只有十来万,而联系宝鸡、西安等大中城市来看,市民的旅游休闲需求已经到了井喷式增长阶段,但可去可看的地方却很少,旅游产品供给远远滞后于需求。这种需求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发展旅游业似乎超越了凤县的“实际”,但却符合更大范围的“实际”,从这个大实际出发,一个县就能突破县域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凤县发展旅游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主动创造旅游产品供给的过程,是用供给吸引异地游客到凤县旅游消费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和理念,就不可能有凤县旅游业的大发展。


    一种理念——“把县域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去营销,走品牌县域的发展路子,在行政管理解决不同人同一需求的基础上,用社会学理念解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发展县域经济,一般都是抓基础设施、抓产业、抓项目。凤县也抓这些事情,但其认识和抓法更有独到之处。李智远讲,县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把县域当作企业来办,经营县域、营销县域,走品牌县域的路子,像培育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样培育县域品牌。这几年我们在经营凤县、营销凤县,提高凤县核心竞争力上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从区域上将凤县的发展尽量融入关中城市群,把从宝鸡到凤县的道路打造成了生态旅游长廊,让人感觉这100多公里走起来时间并不长,在空间概念上缩短与宝鸡的距离。现在,“七彩凤县、水韵江南”,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品牌,每逢节假日,宝鸡、西安、天水、兰州乃至更远的游客接踵而来。当初我们提出要建百万游客大县时,有人说“吹牛”,事实上去年已经超过200万人次,这与我们千方百计营销凤县有直接关系。

    李智远认为,县域既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管理形式,行政学是板块管理,侧重于追求统一性,对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够;而社会学注重研究群体中的差异性,着重满足个性化需求。发展县域经济,既要用行政学原理,满足不同人的同一需求;还要根据社会学原理细分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立意高、站位准、抓得实,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边远山区的贫困户需要搬迁,我们搞“三告别”;“五保户”分散在各村难以提高供养水平,我们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搞起了社会福利园区,实行集中供养;教育方面,凤县过去高考升学率在宝鸡是倒数,我们按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搞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创办寄宿制学校,用三年时间把全县147所学校撤并为19所,任课教师绝大多数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质量迅速提高,高考升学率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居全市前三位。


    一种思路——“打好组合拳,搞好资源整合,用经济的内生作用和核变力量对冲政策边际递减效应”。 

    作为县一级,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抓好落实。但怎样抓落实,是一般化地抓,还是从解决本县的个性问题出发,创造性地去抓?思路不同,效果截然不同。李智远说,刚到凤县时,面对被现代交通边缘化后的严峻现实,他感到单靠原原本本一般化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凤县必须有一套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想法和思路。他认为,现行体制存在一种内生的效应递减现象,有些部门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是追求全局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部门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得很多政策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到县这一级的时候,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得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的发展,不能单独抓一项工作,这样抓只能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事倍功半。一个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个县特殊的个体因素,才是一个完整和科学的规划方案。比如,移民搬迁,如果就搬迁搞搬迁,把农民有限的积累花光了,生产性措施跟不上,只能越搬越穷。再如,扶贫、交通、水利、国土等各个方面的项目资金到县一级大部分都撒胡椒面了,县上的同志工作很辛苦,但却抓不出效果。常常是水利部门把堤防项目放到一个乡镇,但堤防上的土地由谁来复垦?国土部门把土地复垦项目放到另一个乡镇,而土地复垦后河堤却没人做,水一来又把地毁了;扶贫部门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放到再一个乡镇,既没有河堤,又没有土地,咋搞设施农业;交通部门把路桥项目放在又一个乡镇,治理河堤、土地复垦、综合开发却没法搞。像这些问题,如果县政府不出面,就没有办法解决。

    凤县本身就是一个边远、贫穷的山区县,要是老跟在政策后面去干,跟着别人的干法去学,越学可能差距越大。所以,凤县要么不干事,要干就下功夫一次干好,要做就要做成亮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几年前搞的“三告别”工程,就是把民政上的特困户搬迁、扶贫上的“5+1”贫困户搬迁、文明办的生态搬迁,还有灾后重建等搬迁政策整合到一起,同时把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等方面的项目也整合到一起,集中解决一个村子、一条沟、一个区域的问题。不搬则已,搬就不仅要解决他的居住条件,还要同步解决他生产条件,帮他彻底挖掉穷根。

    为了促进工业转型,我们按照“群众出沟、企业进沟,建设封闭型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思路,把温江寺沟5个村1900多人搬迁到留凤关,集中建设新型社区,把矿产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06家整合成26家,全部进沟,变上游企业的废料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循环利用、多次增值,既改变了卖资源得小利的现状,又把过去分散的污染源集中起来集中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开始整合时难度很大,非得县上主要领导出面才能整合成功。因此,县上主要领导必须成为整合资源的强力推进者,成为打组合拳的高手。通过政策整合,把县域的有限资源集中配置,促其发酵,实现核聚变和裂变,从而产生一种内生作用,去对冲政策的边际递减效应。


    一种方法——“大干没风险,小干风险大;早干没风险,晚干风险大;快干没风险,慢干风险大”。

    作为山区贫困县的县长,在干事的方法方面,李智远也有他特殊的见解。他认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干了都是对的,不干都是错的。到底怎样干?从凤县来讲,要大干、早干、快干。大干没风险,小干风险大;早干没风险,晚干风险大;快干没风险,慢干风险大。


    李智远举例说:大干与小干,因为从经济学上来讲,大干可以在更大范围整合生产要素,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磨合形成新的生产链和新的业态,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益,收到1+1大于2的效果;小干则会破坏生产要素的内生功能,1+1还可能小于1。早干与晚干,现在上级干工作靠典型推动、榜样示范,早干、别人还没干的时候你来干,就可以成为典型,上级部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等典型经验推开了,你只有自己掏钱去干了。我们建的福利园区就是学了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一种集约化的养老模式,建设园林化,服务宾馆化,上级支持很大;我们建污水处理厂的时候,宝鸡我们是第一家,还有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厂,我们都是全市第一,成了典型,花的钱后来上级部门都给补回来了。快干与慢干,国家出台的每项政策都有一定的期限,只有动作快才能抓住期限内的最佳机遇。我到凤县的那一年县上正修水泥路,当时的政策是每公里补助15万元,但那年30公里的任务都没完成,最后只修了27公里。当我提出第二年修250公里,交通局同志很惊讶,说今年30公里都没修完,明年250公里咋能修完呢?于是我讲了两点,一是抓机遇,增加紧迫感。现在国家政策好,群众打基础,政府铺面子,修多少补多少,哪有这么好的事,你应该有使不完的劲,机遇不可丧失。二是改变方法,让12个乡镇都变成法人,把县交通局一个积极性变成13个积极性,一个积极性一年修27公里,13个积极性,一年不就有可能修300多公里吗?实践证明我们做对了。从2007年开始,每年修200多公里水泥路,现在全县公路干线总里程接近1000公里,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果然去年国家就没有这项补助政策了,要修路只能县财政自己掏钱了。就修路这件事情,如果我们不快干、不早抓,看似耽搁了修路,其实是把凤县发展的历史机遇错过了,这一耽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新观念、新理念能够形成新思路,好方法能把新思路变成现实。“十一五”的五年是凤县历史上后来居上的五年,跨越发展的五年,创造奇迹的五年,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与2005年相比,一是工业生产由过去的卖原料转变为深加工,企业由小而弱发展到大而强,工业产值由19亿元增长到126亿元,增长5.6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2户,其中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3户,20亿元、30亿元企业各1户;二是旅游业从无到有,化短为长,形成了六大景区、五条生态观光大道,游客由5万人次增加到2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3000多万元增加到20亿元,增加就业1万多人,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三是现代农业快速起步,特色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大红袍”花椒、土鸡蛋、土蜂蜜身价倍增,生猪存栏由不到6万头增加到30万头;四是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古凤州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镇,留凤关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城镇化率由33%提高到49.5%;五是县域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地方财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由13.76亿元增长到66.54亿元,增长3.8倍,人均达到9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3770万元增长到2.54亿元,增长5.7倍;六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013元增长到19736元,增长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93元增长到5949元,增长2.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4.23:1下降到3.32:1。

    凤县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十强县,今年8月,又首次入选西部百强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伴随这一奇迹的还有另一种奇迹——近两年全县没有一例赴省进京上访,社会治安满意率排在全省前列。李智远在访谈结束时强调说,凤县能有今日,是全县11万人民群众大干、苦干、巧干的结果,是历任领导班子团结奋斗的结果。他特别庆幸的是,合作共事的两任县委书记都信任、理解和支持自己,使自己能放开手脚干事,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长处,完善提高了自己。在展望凤县发展前景时,李智远又提出一种新的理念,他说“十二五”期间凤县的发展要由物质民生向精神民生转变,保障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按照省委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要求,把凤县率先建成人民群众最幸福的地方!(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