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景艺术发展史

 小叶懒人92 2017-09-25

2.1.1古代时期

国外最早有记载的水景是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加尼撒二世(Nebuchadnezzre II) (公元前605~前562年)为他的王后阿米娣斯(Amytis)建造的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中的喷泉,见图2.1-1。而最早具有人造水景雏形的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古罗马鼎盛时期建的公共浴场(Thermae),这些浴场并非单纯浴场,而是社交、娱乐和健身的综合享受场所。图2.1-2为卡瑞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的温水浴中央大厅,内设有水盘、水幕与水池等。

图2.1-1 巴比伦城空中花园 (a)为新巴比伦城平面图,(b)为实景复原图

图2.1-2 卡瑞卡拉浴场

欧洲理水工程的启动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奴隶制时代。首先是出现在古希腊时期供奴隶主饮用与享乐的饮用水泉,后演变而成装饰性泉。公元前1世纪希腊、罗马的园林理水工艺已初见端倪,河水引人庭园,利用地形高差,跌水、瀑布、喷泉、几何形水池自成系统。后来这类水景工艺发展到城市广场、交叉路口等。也广被欧洲各国的皇宫、贵族借鉴,经久沿用不衰。其中最著名的有海德里皮皇家别墅(Villa Hadriant),除了豪华建筑群,中庭列柱环抱外,沿柱安放喷水的雕塑、接水的水盘、水池、水瓮组成水景系列。

文艺复兴时代,理水工艺也迅速发展起来。人们除了迷恋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艺术、著名的雕塑,理水工艺也被广泛用来装饰城市广场与私人宅院。理水的基本特点是使朴质大自然的地形地貌、江河水流,按人为的黄金分割几何对称进行构造。将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形状,组合成花坛平面,坡道,用水流加以串接,以乔、灌木、攀缘植物作为接口。最具典型的如里格里奥(P. Ligorio)设计的埃斯特庄园(Villad’Este),用600m管道引安澜河水至高地水库,用管道以每分钟77.2m3流量向下输送,供园内50多个水景点所需,其中最著名的有“百泉喷泉” (The Hundred Fountain),见图2.1-3,龙泉(Dragon Fountain),见图2.1-4等,分成数级台阶,层层叠落,泻人盛水池,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其间穿插着多种多样的趣味小喷泉如“水风琴”喷泉,“猫头鹰” 喷泉等。还有如兰迪庄园的喷泉水渠(Water Channel at Villa Lante),见图2.1-5。

图2.1-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埃斯特庄园百泉喷泉

图2.1-4 埃斯特庄园龙泉

图2.1-5 兰迪庄园喷泉水渠

2.1.2近代时期(工业革命时期)

16世纪中叶,世界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到17世纪喷泉水景在欧洲盛极一时,理水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水景主流由静向动转化,由单一向多样转化,水瓮、泉水、喷泉、雕塑、植物配置混为一体,使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水力学的创立与水力机械的开发,使水景创作转入自由状态,可根据理水艺术家的设计理念,随意创作。17世纪,将理水艺术发挥到极致的是著名的法国园林建筑家勒诺特雷,他的杰出作品主要有1656年为法国路易十四的大臣富凯设计建造的维康(Vaux- Le-Vicomte)府邸花园(图2.1-6),1689年为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宫(Palais de Versailles)大花园(图2.1-7),及1714年为俄国彼得大帝(Peter) 设计的彼得宫(Peterhof) (图2.1-8)。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借鉴意大利的理水手法,利用平坦地形,用强烈的几何轴线与人工严格修整的植物几何图形,布置多若繁星的喷泉水景,配以层层下旋的水池,让人沐浴其中。

图2.1-6 维康府邸花园 图2.1-7 凡尔赛宫 图2.1-8 彼得宫

维康府邸花园在对称布局的中轴线上设置了一系列气势磅稽的喷泉水池,严格修整的植物造型,大片翠绿草坪,构成前所未有的宽阔优美的整体环境,使整座园林成为水景的陪衬。凡尔赛宫大花园可谓欧洲之最,它有喷泉1400座及众多的精美塑像,最为著名的有阿波罗(Apollo)喷泉,见图2.1-9和拉托娜(Latona)喷泉,见图2.1-10。彼得宫,也叫夏宫,被誉为“波斯艺术之珠”,它的最为闻名之处,不是宏伟富丽的殿宇,也不是巧夺天工的稀世珍宝,而是举世无双的、规模宏大的雕塑喷泉,见图2.1-11。

图2.1-9凡尔赛宫的阿波罗喷泉 图2.1-10凡尔赛宫的拉托娜喷泉

图2.1-11 彼得宫的各种喷泉神塑

巴洛克风格是一种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艺术风格,该风格不但表现在音乐、美术、服装、文学等艺术上,在水景艺术上也呈现淋漓尽致的表达。巴洛克风格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西班牙广场上的幸福泉是巴洛克风格的杰作,建成于1762年,原名叫特雷罗喷泉(Fontana-di-Trevi)也译为特利文喷泉(Tliven Fountain),是教皇克里门七世(Pope Clemens VII)命尼古拉.舍尔维(Nicola Solvi)设计建造的。池中心站立着巨大的海神,驾驮着马车,四周环拥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个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诸神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喷泉的主体在海神的前面,诸神与海礁都有喷泉,射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汇集于一处,见图2.1-12。椭圆形的纳佛那广场有“摩尔人的喷泉”,见图2.1-13和“四河喷泉”,见图2.1-14,是意大利大师贝尔尼尼(Bernini)的杰作。耸立着最经典的建筑“万神殿”的罗通多广场,有一座拉西斯二世建造的方尖碑及喷泉。共和广场上有著名的由4位巨大女神像构成的中央喷泉,见图2.1-15。

图2.1-12特雷罗喷泉,即幸福泉或许愿池

图2.1-13 摩尔人的喷泉 图2.1-14 四河喷泉

图2.1-15共和广场中央喷泉

此外,17世纪初期还出现大量寓意很深的纪念性喷泉小品,如建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厅中心广场附近,“Y”形路叉口的一座建筑物的转角墙体处,有一个仅50cm高的紫铜雕像,光着身子,站在大理石台座上,聚精会神地撒尿的小男孩,被誉为“布鲁塞尔市第一公民”,象征比利时民族独立精神的于廉,见图2.1-16。又如丹麦哥本哈根市的基芬( Gefion)喷泉,象征着坚忍不拔,激人奋进,显示了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见图2.1-17。

图2.1-16布鲁塞尔市于廉纪念喷泉

图2.1-17 布鲁塞尔市基芬喷泉

18世纪30年代,英国发起园林设计革命,使“自由风景式”进入“浪漫主义风景型”时期。浪漫主义风景型的主要特点是以植物为主体,追求自然曲线,理水设计方面,将水体布置在风景构图的中心,使游人的视线飘忽于晶莹闪亮的水面之上。同时,欧洲还出现绝对自然主义,以自然水体为景的水景。最为突出的是瑞士的广为人知的首都伯尔尼市,利用横穿市区的自然水体阿勒河(Aare)作为全市中心水景,见图2.1-18。第二个典型城市要数世界排名倒手第四的安道尔国,城市中心山溪汇流、水声轰鸣、如潮如瀑、蔚为壮观,以自然水景、水声、水雾为特色及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吸引游人,见图2.1-19。这些自然水景能唤起现代人返瑛归真的思潮。

图2.1-18 瑞士首都伯尔尼市 图2.1-19 安道尔城

2.1.3 现代时期

19世纪开始,世界进入现代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19世纪后半期,产生了 “城市公园化运动”。皇家园林对外开放。至20世纪,欧洲抽象派艺术的发展,对园林理水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质地的建筑材料(玻璃、陶瓷、地砖、混凝土等)、植物、水池水渠的铺筑,综合成自由曲线,清新、流动、舒展。不再单纯追求古典时期的端庄、拘谨。同时,随着电学、光学、机械、金属加工、结构力学、计算技术、激光、声响等迅猛发展。以水为主体的大型水景,配备电、光、激光、音乐、计算机控制等现代高科技,使水景艺术更加丰富多彩。1958年建成的瑞士日内瓦湖(也被译成雷梦湖,莱芒湖)内的耸入云霄达145m高的巨大喷泉水柱,见图2.1-20。英国伦敦的肯尼特克喷泉(Kinetic Scu’pture Fountain),高2.7m,由一个造型优美,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壳体构成,在壳体的边缘喷射出两个水的扇形曲面,壳体的底部可随水力反推转动,喷水的压力也可由计算机控制,双向变幻,多姿多彩,把水景艺术与雕塑艺术融为一体,见图2.1-21。美国休斯敦市广场大型弧形瀑布墙,墙高80m,弧长100m,瀑布腾空而下,水声隆隆,雾气飘渺,配以巨型探照灯,那种气势,那种壮观,令人折服。这类水景以“壮”取胜,以“声”夺人,不同于其他,见图2.1-22。美国达拉斯市(Dallas)中心,设计大师丹.凯利以典型的结构主义手法设计的广场,整个广场平面上铺放了边长为5m的网格,作为首层空间,在网格的交叉点上共种植200棵落羽杉,每颗落羽杉都在圆形种植盆内;再在首层空间的基础上分别向左向上移动2.5m,铺放了第2层同样大小的网格,在交叉上设置喷泉;在第3层结构上,设计了宽达10m的十字交叉型混凝土铺装,铺装四周是水体;在十字交叉点上,设置了广场的第四层空间,即1m2的网格,在交叉点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361个小喷泉,全用计算机控制,可以喷出不同形状的水形。植物、水体和喷泉等几个元素的组合变化,勾画出丹.凯利对于场地空间的理解与重组,被视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见图2.1-23。

图2.1-20 日内瓦湖巨型高喷

图2.1-21英国伦敦肯尼特克喷泉

图2.1-22休斯敦市弧形大瀑布(局部)

图2.1-23达拉斯市中心喷泉

如果说20世纪以前,水景艺术主要集中于城市广场,繁华路口,宫庭官邸,公共建筑,园林景区。那么20世纪开始,从点到面,普及延伸到人们生活、起居的环境之中,所谓“水景住宅”应运而生,这又是水景艺术在现代时期发展的一种趋势。水景住宅的经典当归属于赖特的不朽巨作“流水别墅”,见图2.1-24。“流水别墅”从远处看,住宅像是数个岩块叠起顺山势延伸,瀑布则流经建筑物下方。踏人正厅,视野立即被引导至远处自然山林,赖特巧妙地以顶棚灯光与墙壁动线来区分客厅、餐厅、图书区,四周玻璃窗在转角处都没有支架,使视野不受任何遮蔽。大厅一角可以直下潺潺水流,泡水、泉声任君倘佯。

图2.1-24 流水别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