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130教学法,一场案例引发的微培训

 醉隐品茗 2017-09-25



11130教学法,“30分钟”就能够完成一次落地式教学,像核武器一样虽小却使用价值大。

本文是2017年9月推送的第36篇干货,计1746字。您今年累计阅读了13.33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何欣  原平安大学首席学习官、碧桂园营销学院院长

来源 | 《培训》杂志2017年9月刊


我在万达学院任教学副总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和业务部门联手设计了两天的课程,结果到了实施阶段,业务部门却认为课程占用的时间太长。我只能将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改成一天的量。


但是,业务部门还嫌一天的内容多,遂改成半天的量。最后,又因为业务部门高层领导要参与相关专题讲话,导致连半天的时间都没有,我看着准备好的课件和讲师,欲哭无泪。



这是一个典型的业务部门迫使培训变“微”的场景,其实不只是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实施培训的时候都遇到过。业务单位很忙,安排长时段的培训,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或没办法实施。


那么,如何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场培训,且解决问题,学习案例,同时能让工具落地呢?经过我们的反复研讨,“攒”出了一个很有实战意义的微课教学工具——11130教学法。


所谓11130教学法,指一场由案例引发的微培训。一堂课只要30分钟(甚至可以更短),通过一套实用并落地的工具,学习一个实际案例,仅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11130教学法的基本结构。


1130教学法全貌


第一个“1”,一个业务问题 

 

业务问题必须聚焦、有侧重,而不是大而全、系统化的,类似业务流程中某关键节点、管理场景中某场景性的问题。


例如,“遇到客户投诉怎么办”,这是一个聚焦式的问题,适合选用11130教学法;相反,“将新产品由设计推广上市的全过程”,就属于比较系统化的问题,加之其内容太多,因而难以通过11130教学法讲清楚。 


第二个“1”,一个实际案例


案例要吻合主题,且是微案例。同时,该案例需满足四大特点。


  • 一是配合主题,如讨论客户投诉的问题,案例应为某项目遇到客户投诉并有效解决的事件;

  • 二是少讲理论,即直接从案例背景入手,开门见山讲明事情本身的发展过程,以及解决方案;

  • 三是明确阶段,指标明该案例所对应业务问题的阶段;

  • 四是提炼价值,清楚提炼该案例对业务的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


适合11130教学的案例模板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提供给学员“案例背景”部分,让其了解所发生的具体问题;其次,通过研讨的方法,要求学员提出自己对该案例的解决建议;然后,再跟原案例的“分析及解决对策”部分相比对,从而验证大家的成果。


第三个“1”,一个解决方法(工具)


这里的工具可以是表格、流程、思路、方法等。通常情况下,按照工具使用的难易程度,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简单型工具、复杂型工具。


如果工具描述起来比较简单,直接将其写在实际案例的分析及解决对策里;

若相对复杂,则需将文档、OA流程、邮件记录(含图片等)以附件形式标注在实际案例的解决对策中,在授课时单独打开或调用它。


工具使用

工具形态

工具解释

A.简单:直接描述在模板内

解决步骤(主要处理步骤)

关键解决步骤梳理

B.复杂:可作为附件的工具

word、excel、ppt文档

用文档总结操作工具

OA流程(完整或部分过程)

OA流程截图说明

邮件记录(处理问题过程)

邮件处理过程说明

两种工具的使用


“30分钟讲解”  


30分钟,其实是一个概数,也可以为20分钟或15分钟,只要能点明主题、传递案例、分享工具即可。综合我实际使用11130教学法的经验,“30分钟讲解”的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研讨型讲解方式、讲授型讲解方式。


如图表4所示,研讨型讲解方式是我比较推荐的讲解过程。首先,用20%的时间介绍一下主题和案例背景;然后,用50%的时间带着学员做课堂讨论(这部分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如能量集市、团队列名等);最后,用30%的时间总结一下工具及使用要点。


方式

时间占比及教学动作

A.研讨型(推荐)

5%

15%

50%

30%

公布主题

了解案例背景

探讨解决逻辑

建议分组

可视情况导入理论或方法

阐释工具方法

研讨结论>原始工具

研讨结论<>

B.讲授型

(普通)

5%

15%

70%

10%

公布主题

了解案例背景

阐释解决工具

讲授为主

可视情况导入资料或视频

Q&A环节

启发为主

可引入专家

两种讲解类型的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这里有两种情况:如果大家的研讨结论大于案例中的原始工具且有意义,那么就可以将此结论作为原工具的补充;如果大家研讨结论小于案例中的原始工具,那么讲师在公布工具的同时,应对缺失部分略加讲解。


11130教学法使用起来快捷、方便,具有超高的实践价值。它可以发生在业务会议的间隙,甚至把半天或一天的教学切为以不同问题、主题为单元的“微课堂”,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达到“两快(快学习、块培训)三随(随时学习、随时培训、随时分享)”的目的。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2017年9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