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

 清茶清清 2017-09-25
 

口疮又名口疡、口疳、口破,是指口舌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一、临床表现 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口内两颊、舌及舌下、唇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白腐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微突起红色边缘,有疼痛感,重者呈白黄色溃烂疮疡,疮面多黄白色分泌物。各种口疮由于内在发病原因不同,因此疮面小浅者轻,深大者重,病程较短者疮面边缘鲜红而肿,病程较长者疮面边缘呈淡红色;阴虚或虚火者疮面分泌物较少,兼湿热者分泌物多呈黄白色,属实火或胃肠积热分泌物呈黄浊垢腻,疮周边缘红肿或有水泡;属虚火者疮面疼痛较缓,属实火或湿热者疮面灼热疼痛较甚,且不少口疮并发口糜。

二、病因病机 口疮虽只生在口腔,但口腔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任督等经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因此,口疮应整体地辨证,根据临床大致可将口疮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五个方面:心脾积热,胃肠实热证最为多见,因舌为心之苗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开窍于口,脾脉挟舌本、散舌下,故口疮与心脾之关系密切。暴饮暴食,过食甘肥辛辣、吸烟嗜酒致脾胃内蕴化热;或肝郁愤怒化火,致使心脾积热,实火上炎而成。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证也较多见,因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若饮食不节,湿热中阻,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湿热循经上犯而成。脾(胃)阴不足,湿热上熏证亦较常见,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若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唇口而成。真阴不足,相火妄动证较少;舌为心之苗,肾脉连咽系舌本,若心火亢盛,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成,临床每见消瘦之人,多在失眠、过劳、思虑过度后复发。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亦不少,素体阴虚,或劳倦过度,耗亏真阴,致阴液不足,而生内热,虚火上熏而成等等。

三、治疗原则 口疮的治疗原则,当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辨证论治。口疮不能只看作是局部病变,常与心、脾、胃、肠、肺、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所以治疗上必须内外结合,局部与整体并重,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如肺胃实热,实火上炎的宜清肺胃(肠)实热,清热泻火解毒,方选凉膈散、清胃散等;如脾胃虚弱,湿热中阻的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如脾(胃)阴不足,湿热上熏的宜甘淡养脾,养阴益胃滋补胃阴,清利湿热,方选山药益脾养胃汤、甘露饮等;如真阴不足,相火妄动的宜清心滋肾,交通心肾,育阴降火,方选三才封髓汤等;如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的宜滋补肝肾之阴,兼清上炎虚火,方选知柏地黄丸、黄连阿胶汤等。

四、辨证论治

(一)肺胃实热,实火上炎 1.临床症状:口疮起病较急,红肿热痛,数量较多口内、舌、咽多处呈黄豆或豌豆大小不等白黄色溃烂疮疡,疮面分泌物呈黄浊垢腻,疮周边缘红肿或有水泡,灼热疼痛,常伴有发热头痛,心烦口臭,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数。 2.病机分析:口腔为肺胃之门户,肺胃(肠)积有实热毒邪,实火上熏口腔发为口疮,且灼热疼痛;因为实热毒邪,故起病急,伴发热头痛;实火上炎,上冲口咽,故疮面红肿热痛,遍布口内颊、咽喉及舌;肺胃实火上熏,故见咽痛口渴;实热内蕴胃肠,故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数为肺胃(肠)实热,实火上炎之象。 3.治疗原则:清肺胃(肠)实热,清热泻火解毒。 4.选方用药:凉膈散。 方中连翘、栀子、黄芩解毒而清膈上之热,芒硝、大黄泻火以清胃肠实热,薄荷疏邪辟秽,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若胃热并无实火,仅为胃火亢盛的,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黄芩10g,黄连8g,大黄6g)泻火解毒。 若素胃阴虚,胃火亢盛的,方用玉女煎合清胃散清泻胃火,滋补肾阴。 5.典型病例: 病例一:胃火亢盛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郭某,男,24岁,未婚,1998年5月27日就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近1年。因进食辛辣再次发作已10余日,舌尖灼痛,溃烂,白腐3处,伴食后心下痞,按之濡,口干渴,大便干结。舌体大,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数实。证属:胃火亢盛。治宜:泻火解毒。方用:泻心汤。处方:黄芩10g,黄连8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一煎10分钟,二煎5分钟。2剂药后疼痛消失,诸症缓解,嘱其禁食辛辣刺激之物。【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本案系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炎导致口疮。临床仔细辨证,患者纯实无虚,伴见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数实,故选用《金匮要略》泻心汤泻火解毒。我在临床特别强调泻心汤的煎服法,此方药味虽少,然煎煮时间宜短,或可水泡代茶饮,目的在于取其气以清上炎之火,而非用其味,以免苦寒伤胃。 病例二:素胃阴虚,胃火亢盛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王某,女,69岁,已婚,1998年5月29日就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8年。此次发作近2周,口腔内糜烂2处,伴牙龈肿痛,口干,口渴,但饮水不多,大便正常。平素喜食辛辣,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沉滑有力。曾服清热泻火药6剂无效。证属:阴虚之体,胃火亢盛。治宜:清泻胃火,滋补肾阴。方用:玉女煎合清胃散治疗。处方:怀牛膝15g,生地15g,生石膏30g(捣,先煎),明知母12g,麦冬12g,黄连6g,粉丹皮6g,当归6g,升麻4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剂,口疮愈,诸症缓解,继以玉女煎减石膏服用月余,并嘱其忌食辛辣,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本案与上案虽皆系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炎导致口疮,但同中有异。前者纯实无虚,伴见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数实,故以泻心汤泻火解毒。后者兼有阴虚,水亏火盛相因为病,而偏于火盛,治疗需泻火、滋阴并用,故用玉女煎合清胃散清泻胃火,滋补肾阴。

(二)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司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口内两颊、舌及舌下、唇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白腐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微突起红色边缘,有疼痛感,常伴胃脘痞满,食后饱胀,嗳气欲呕,纳呆不饥,肠鸣便溏,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脉象濡滑带数。 2.病机分析: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因饮食不节或木旺克土,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湿热循经上犯,故口舌生疮或溃烂;湿热阻滞中焦,中焦气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司,故见胃脘痞满,食后饱胀,纳呆不饥;湿热中阻,寒热错杂,浊气上逆,故嗳气欲呕;清气下泄,故肠鸣便溏;舌红,苔腻或黄,脉象濡滑带数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之象。 3.治疗原则: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4.选方用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加味。 半夏12g,黄芩9g,炒黄连6g,干姜9g,人参9g,炙甘草9g,大枣5枚(擘)。 方中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更配参、草、大枣补脾和中。本方立法是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甘草泻心汤是在上方加甘草量为12g,余在临床多用生甘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5.典型病例:

病例三: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司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裴某,男,44岁,1999年2月20日就诊。 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每于性情急躁时发作。此次发作已15日,外敷冰硼散,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等无显效。刻诊:舌尖灼痛难忍,边尖3处溃疡,大如绿豆,小似米粒,伴纳呆不饥,食后脘胀,肠鸣便溏,日2次。舌质红,苔薄白微腻,脉濡数。证属:脾气虚弱,湿热中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司。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清半夏12g,炒黄连9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党参9g,大枣6枚(擘),茵陈15g,炒谷芽30g。每日1剂,水煎服,注意去滓再煎。连服7剂后,舌尖灼痛大减,溃疡消失,脘痞消,纳食增,大便稀,继按上方加薏苡仁30g,续服6剂,水煎服,日1剂。痛止,大便成形。后以六君子汤调治月余,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中医认为: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因饮食不节或木旺克土,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湿热循经上犯,口舌糜烂即作,清气下泄则大便稀溏,中焦气滞不畅则脘腹胀满、纳呆。发作期治疗用药注重辛开苦降,恢复中焦升降之功,使清升浊降,病证自愈。余在临床特别强调半夏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一定要去滓再煎,旨在“调和”:调和升降、调和寒热、调和虚实,使“枢纽”畅达而不壅滞。恢复期注重调理中焦,健运脾胃以治本。 病例四:脾胃湿热,升降失司,湿热上蒸于口致口疮(顽固性口腔溃疡)案 潘某,男,19岁,学生,2008年7月15日初诊。 初诊:患顽固性口腔溃疡12年,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此起彼伏,十分痛苦。口疮发作时,疮面布及口腔、咽喉、舌体,伴大便微干结,舌红苔白,脉象滑细数。中医诊断:口疮。证属:脾胃湿热,升降失司,湿热上蒸于口。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借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狐惑之甘草泻心汤加味。生甘草15g,清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炒黄连8g,太子参10g,大枣4枚(擘),茵陈15g,郁李仁12g(捣),炒谷芽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08年7月29日二诊:药后原有口疮痊愈一半,口疮再次发作时间明显延长,范围也明显减小,舌质深红,苔转薄少,脉仍滑细数。更以甘露饮加味:生地12g,熟地12g,天冬12g,麦冬12g,黄芩10g,生枇杷叶12g(去毛),枳壳10g,石斛15g(捣),茵陈15g,生甘草15g,生黄连6g,清半夏8g,生谷芽15g,青荷叶10g(后入)。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顽固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口疮顽固,经年不愈,屡治不效,仿仲景治狐惑之法则,从中焦脾胃论治,甘调辛开苦降,用甘草泻心汤,甘调脾胃,清化湿热;加茵陈清热利湿,升发胆胃之气;李仁通便泄热;谷芽运脾醒胃。二诊时,中焦脾气渐复,湿热渐去,舌质深红而苔变薄少,现阴虚兼湿热之象,故更甘露饮养阴、清热、除湿;加少量黄连、半夏辛苦开泄;谷芽运脾醒胃;荷叶升清以降浊。我的经验:甘草泻心汤是《金匮要略》治狐惑之方。本案虽为口疮,但患者仅19岁就患口疮12年,病情反复,病程之长,似狐惑之热毒内郁,上熏于口,故亦以甘草泻心汤。

(三)脾(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唇、舌、颊内等处多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疮面周围有微突鲜红色边缘,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或中有剥脱,脉象细数。 2.病机分析: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唇口,故口舌生疮或糜烂;胃阴亏虚,化火伤阴,故口干舌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剥脱,脉象细数为脾(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之象。 3.治疗原则:甘淡养脾,养阴益胃滋补胃阴,清利湿热。 4.选方用药:自拟山药益脾养胃汤或甘露饮。 生山药30g,霍石斛15g,太子参15g,白扁豆15g,鸡内金10g(捣),生谷芽15g,绵茵陈10g,生甘草15g,荷叶边15g。 方中重用生山药补脾胃,养脾阴;霍石斛益脾胃,养胃阴;太子参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白扁豆益气健脾;生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绵茵陈清湿热而不伤阴;生甘草既调和诸药,又清热解毒;荷叶边色青气香,升发胆中清气,升达脾中之清阳。

5.典型病例: 病例五:脾气虚弱,阴津不足,津失上承之气阴两虚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李某,女,28岁,1998年5月22日初诊。 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5年。此次复发长达5个月,几经数位医家诊治,服药百余剂未愈。症见:口腔内左侧白腐如绿豆大,周边淡红,隐隐作痛,伴疲乏无力,纳少,头晕,梦多,呓语,口干舌燥,手足心多汗。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舌嫩红,少苔,脉细略滑。此乃脾气虚弱,阴津不足,津失上承之气阴两虚证。治法:甘淡养脾,养阴益胃。方药:自拟山药益脾养胃汤加减。处方:生山药30g,生谷芽30g,浮小麦30g,太子参15g,白扁豆15g(捣),炒枣仁24g(捣),生甘草10g,鸡内金10g(捣)。6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28日二诊:连服6剂后口干舌燥、口疮均减,纳食增,仍头晕、梦多、呓语、手足心多汗,继按前方,山药加至40g,炒枣仁加至30g(捣),另加荷叶10g(后入),继服8剂,水煎服,日1剂。口腔溃疡痊愈,诸症缓解,继按上方加减调治月余,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且长达数月不愈者,多责之于虚。脾气虚,运化水谷失职,精微不能上输心肺、头目则头晕、心悸;脾主四末,气虚失于固摄,津液外泄故手足心汗多;日久阴津受损,津不上承,口腔失养,则口舌糜烂、口干舌燥。形成脾气虚弱,阴津不足,津失上承,气阴两虚而致顽固口疮,其治疗既不能温燥伤阴,又不可苦寒泻火伤及中气,而以甘淡之品养脾,益胃之品养阴,甘淡养脾,平补气阴,缓缓图功。 病例六: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中阻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戴某,女,35岁,干部,2002年9月12日就诊。 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余。素有胃病,此次系事杂烦乱,口腔溃疡复作,兼有白腐约0.6cm×0.8cm,周边红肿疼痛,下唇红肿,心烦,胃脘隐痛,纳差,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略厚中有剥脱,脉弦细数。此乃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中阻。治法:滋补胃阴,清利湿热。方药:甘露饮加味。处方:生地15g,石斛15g,熟地15g,天冬15g,麦冬15g,茵陈15g,生黄芩10g,生枳壳10g,生枇杷叶10g,甘草10g,金银花30g,生谷芽3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药后,口疮愈。继按原方加减调理20余日,随访5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患者胃病多年,胃阴亏虚,兼性情焦躁,化火伤阴;肝气横逆克制脾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从阳化火。湿热循经上炎致口疮发作,其胃阴不足为本,湿热内阻为标,滋阴有碍化湿,利湿又恐伤阴,甘露饮以滋阴为主,加一味茵陈祛湿而不伤阴,正中病机,疗效显著。

(四)真阴不足,相火妄动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日久不愈,舌及舌下、口内两颊处布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灰白色溃烂疮面,虽淡而不红,但大而深,误服寒凉药则腹胀,便溏,常伴遗精、滑精,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心中虚烦,小便短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数。 2.病机分析:心为君火,肾藏真水,真阴不足,相火妄动,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相火循经上炎,故口舌溃烂;真阴受损,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滑精;真阴受损,髓海失养故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故心中虚烦;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黄;因病在心肾,若误服寒凉,徒伤胃肠,故现腹胀,便溏;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脉象沉细数为真阴不足,相火妄动之象。 3.治疗原则:清心滋肾,交通心肾,育阴降火。 4.选方用药:三才封髓汤以肉桂易砂仁加灯心。 天门冬15g,生地黄30g,人参6g,黄柏9g,砂仁4.5g,甘草9g。 方中天冬补肺,地黄滋肾,可使金水相生;黄柏泻相火,黄连、灯心清心泻火,俾水升火降,心肾交泰。

5.典型病例: 病例七:真阴不足,相火妄动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屈某,男,43岁,干部,1997年10月20日就诊。 初诊:宿有遗精、滑精病史,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此次发作10余日,伴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心中虚烦,每作常伴遗精,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证属:真阴不足,相火妄动。治法:滋阴降火。方药:三才封髓汤以肉桂易砂仁加味。处方:天冬15g,肉苁蓉15g,生地黄30g,人参6g,肉桂1.5g,黄柏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尽服6剂,口疮愈,遗精止,诸症缓解。继按原方炼蜜为丸,服2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本例患者真阴受损,相火妄动,循经上炎致口舌糜烂,扰动精室则遗精,髓海失养则头晕。治宜滋阴降火,方选三才封髓丹。用天、地、人“三才”气阴并补,滋养先天,“封髓丹”以泻相火、固精液,此外妙在用少量肉桂,旨在引火归原,用量一般为1~2g。

(五)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唇、舌、颊内处多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疮缘微突呈鲜红色或口舌糜烂,灼热疼痛,多见于妇女,每在行经前后复发,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微渴,手足心热,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兼数。2.病机分析:足少阴肾经上行舌根两旁,足厥阴肝经环绕在口唇内,肝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故口舌溃烂或糜烂疼痛;冲任通于胞宫,隶属于肝肾,经前血运胞中,经后冲任空虚,故多在妇女行经前后复发,肝肾阴虚,阴血失养,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故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兼数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象。 3.治疗原则:滋补肝肾之阴,兼清上炎虚火。 4.选方用药:知柏地黄丸(改汤)加味。热痛著者可用黄连阿胶汤。 明知母12g,川黄柏4.5g,生地黄18g,生山药15g,山萸肉12g,茯苓6g,丹皮6g,泽泻6g,淡竹叶15g。 方中用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清降虚火,竹叶清泻心火。

5.典型病例: 病例八: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致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董某,女,21岁,未婚,1999年4月9日就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4年余,且多于经行前后复发,经量、色、质、周期均正常。此次经期将至,口舌糜烂疼痛,腰困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治宜:滋补肝肾之阴,兼清上炎虚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处方:明知母12g,川黄柏4g,生地黄15g,生山药15g,竹叶15g,山萸肉9g,茯苓6g,丹皮6g,泽泻6g。每日1剂,水煎服。2剂药后,自觉月经欲至,腹部微痛,更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9g(捣),赤芍9g,延胡索9g(捣),当归18g,红花6g,川芎6g,生地15g,益母草15g。1剂,水煎服。尽剂,经来痛止,口舌糜烂愈。嘱其每于经前服六味地黄丸10日,随访半年口腔溃疡未发作。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为口疮。患者为女性,多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口疮发作,可以自愈,有明显的规律。中医认为:冲任通于胞宫,隶属于肝肾,经前血运胞中,经后冲任空虚,肝肾不足。足少阴肾经上行舌根两旁,足厥阴肝经环绕在口唇内,肝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致口舌糜烂。患者虽月经正常,但每至月经前后口腔溃疡即作,腰困不适,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辨证当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给予滋补肝肾之阴,清降上炎虚火,并强调经前服药,以促使阴阳平衡,虚热自除,口疮不发。

(六)临床口疮常常伴发口糜,此举一例 病例九:肝热失柔,脾阳耗伤,津液不能上承致口舌糜烂案 侯某,女,78岁,2003年11月29日就诊。 患者身体清瘦,性情急躁,口舌干燥少津已3年,口干、唇干、舌糜烂一年余,且口干不欲饮,舌红光剥,布满裂纹,脉弦细数。病机为肝热失柔,脾阳耗伤,津液不能上承。治宜柔肝养阴,甘淡养脾,增液布津。方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生白芍20g,生甘草10g,生山药30g,北沙参15g,金石斛12g,麦冬15g,细生地15g,荷叶10g(后入),生谷芽15g,生雪梨30g。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忌食辛辣、香燥、温热之品。药后诸症消失,痊愈。 【按语】身体清瘦为肝郁化火之体,性情急躁乃肝郁化火之象,火郁必然伤肝阴,肝阴耗伤累及脾阳,津液不能上承,口舌干燥,继而糜烂始生,故方以芍药、甘草柔肝养阴,山药、沙参、石斛、麦冬、生地甘淡养脾、清养脾阳,生梨兼以清肺润燥,谷芽醒胃,荷叶升清,全方柔肝养阴,甘淡养脾,苏胃升清,增液布津,病可愈矣。柴瑞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