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食用菌栽培多样化的国家,以 50 年代后迅速发展的香菇段木栽培技术为先导,其段木香菇的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科学化的栽培管理,引领世界香菇产业发展达半个世纪之久。50–70 年代是日本香菇的黄金发展期,1960 年日本产香菇 4.8 万吨,1970 年升至16 万吨,1970–1990 年产量基本稳定。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香菇的农业方式生产逐渐被削弱,产量持续下降。70 年代初日本完成瓶栽模式的木腐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发并投入生产。此后,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工厂化栽培种类从 70 年代的金针菇一种,逐渐增加到 2000年的滑菇、灰树花、杏鲍菇、白灵菇、斑玉蕈、离褶伞、香菇等数种,成为木腐食用菌工厂化技术领先的国家。1980–2014 年的 30 年间,工厂化生产技术,给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保持了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弥补了香菇减产导致的消费市场食用菌供应的不足。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经历了 40 年的持续探索和改进,日本的木腐菌工厂化生产技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随着工厂化对菌种质量和菇房利用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突破了多年的固体菌种技术,液体菌种普遍使用。近年我国大型食用菌工厂多数使用液体菌种。液体菌种的使用有效缩短了生产周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了菇房利用率。2007 年日本起源生物技术株式会社还原型液体菌种技术成熟,进入商业推广阶段。该技术将液体培养的菌种浓缩成为菌丝块,在 5℃下保存 30d。 2005-2014年日本主要种类食用菌产量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为了满足对高产的要求,美国研发了双孢蘑菇伴侣,日本研发了分别适用于斑玉蕈、杏鲍菇和灰树花的增收剂。使用增收剂食用菌普遍增产10%–30%。 东南亚国家近年食用菌发展较快,主要是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等。 今天的日本食用菌产地基本上形成了以九州、东北为中心的干食用菌产地,以及关东、奈良为中心的鲜食用菌产地的产业格局。这种分布与栽培方式不同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制于林木资源分布。今后,随着作业量较轻,资源消耗量相对较少的代料栽培法的不断普及,相信日本的食用菌产地分还会出现新的产地转移,但这种变化受到传统消费意识的制约,变化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日本对食用菌品种权的保护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执行,即运用种苗法进行品种登记,对育种者权利进行保护。食用菌的保护年限为25年,育种者权利还涵盖从属品种及杂交品种。对于侵权行为,育种者在民事上可以申请让对方停止、申请赔偿损失、要求采取措施恢复信誉;刑事上,个人侵权将被处以10年以下徒刑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或徒刑和罚款都执行,法人侵权则企业被处以3亿日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向海关申请停止进出口,徒刑或罚款,没收货物等。 目前政令指定保护的食用菌种类有毛木耳、肺形侧耳、金针菇、杏鲍菇、泡囊侧耳、黑木耳、长裙竹荪、砖红韧伞、鲍鱼菇、花脸香蘑、香菇、榆生玉蕈、たまちょれいたけ(多孔菌) 、金顶侧耳、双孢蘑菇、大型亚灰树花、滑菇、巨大口蘑、黄伞、荷叶离褶伞、绣球菇、巴氏蘑菇、平菇、斑玉蕈、长刺白齿耳菌、玉蕈离褶伞、灰树花、灵芝、亚侧耳、紫丁香蘑、茶树菇、猴头菇共32种。新品种审查以DUS测试指南为基准,审查包括书面审查、现场调查和栽培试验,通过的新品种将公布在品种登录网站进行官方公布,交纳登录费用后发给登录证书。至目前为止,日本登录的食用菌有16个种,447个品种。 日本食用菌登录品种数量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日本食用菌生产消费量迅速增长。日本家庭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的食用菌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8.2公斤增长到2014年的10.2公斤,而同期其它蔬菜的消费则下降了近10%。 据该报调查,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受健康食品热的影响,食用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媒体对食用菌类保健功效的宣传推动其消费的增长。目前日本食用菌销售约占蔬菜销售总额的16%,在即将到来的“火锅季节”,其销售比例将上升到30%左右;二是销售效率较高,深受超市等零售企业欢迎。食用菌类仅占用商场很小的销售空间,但单价却很高。以批发价计算,同样重量的食用菌类价格达普通蔬菜的4至5倍。 但由于面临进口产品的竞争,过去10年来除香菇外的食用茵价格也下降了约30%左右。对此,日本地方政府开始加大科研力度,希望通过提高栽培技术,同时不断开发新品种投放市场,使国产品与进口品拉开档次。在香菇方面,部分农户放弃了在生产效率上同进口产品竞争,开始采用比较费时但质量优异的原木栽培方法并谋求产品的品牌化,以占领高级品市场。有关人士认为,日本农业门槛过高,参与农业受到种种限制是农业发展的真正问题所在。日本法律规定,股份公司不得参与农业经营,除农民以外的经营者申请取得农业用地的审批十分严厉,很难通过。不过,因养菇业无须农地,参与比较容易。加之地方政府和民间研究机构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原本无农业经验的个人及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养菇业队伍。另外,一些不同行业的大企业,如王子制纸、嘉娜宝、宝酒造等进军生物技术领域,也推动了食用菌的品种开发、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善。 总之,因参与相对容易,大量人才和资本开始向食用菌业汇集,并推动技术革新的迅速发展。这才创造了市场上食用菌价格走低,新品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希望这一现象会对日本农业未来的改革有所启发。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产业信息网微信服务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