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联掌故:“壮士腰间三尺剑”对个下联

 涂鸦吧 2017-09-25

中国的对联故事包含各类文史知识,学习对联,能学习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比如昨天我们所介绍的对联,读完这些对联,就会顺着这条知识链再行挖掘,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以及民俗中的各种民间节气。再介绍一副跟天文历法相关的对联:

上联: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下联: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名联掌故:“壮士腰间三尺剑”对个下联

(月相变化图)

这幅对联的上联从月的形状介绍了天文知识。新月与残月虽然都形似弓弦,但却有上弦月与下弦月的区别。下联则从声音上介绍了春雷与秋雷的的区别,而一形一声,构成一副对联,颇具匠心,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学习这副对联至少可以学到月相的知识:在朔和上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新月,在望和下弦之间的“月牙”称之为残月。关于月想还有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再比如下面这个故事,也能涉及许多对联以外的知识:

名联掌故:“壮士腰间三尺剑”对个下联

(打铁的铁匠)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到四川泸州白塔街化缘。看见一位黄姓的铁匠正在打铁。其中一和尚见景生情,得一上联: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黄铁匠见和尚出口不凡,知是有意考考自己,于是,他放下手中活计,不慌不忙地随口答道:一座庙,二僧人,出三界,遁五行,衣百衲,行万里,游八方,历秋过冬度春夏。 上联由颜色和方位词组成,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联则利用数字和四时,可谓对仗巧妙,饶有趣味。 阅读此类对联,长见识,悦心胸。

有声处有韵,有韵则有味,有味处生情。情致倘浮摇,便是灵气。若用这番话来映衬一副对联,可以说恰到好处。 这副对联是: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逸睨山势舞绿溪。

名联掌故:“壮士腰间三尺剑”对个下联

(梅花落英缤纷)

此联文具有诗的意境,上联意思为:独览梅花傲雪怒开,一扫腊雪的寒意。下联意思是:闲暇时看青山雄姿,有与碧绿溪流挥练长舞的真妙之趣。但是,此联单从以上的含意去理解还是欠缺的,其中的“音韵”是联文的“灵魂” ,细心揣摸,作者撰此上联意在求得语言的音乐美与音乐的形象美。细心的品味,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 (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 。就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听到乡音一样,有那么一种感触,似走到心里的微笑,如此浅易平柔,又那么深厚荡人。下联将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借助方言变读,写成有意简选的汉字。像这样以数字与音乐的七个音阶相对,又极富诗的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名联掌故:“壮士腰间三尺剑”对个下联

(孔子和他的学生)

再比如另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 。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计,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农夫们出的上联是: 上联:一担重泥拦子路;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句中的重泥谐音“仲尼”,是孔子的字,而子路,是孔夫子的学生,看似平平的一副对联,其实暗含机关。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左扭右拐的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下联:两边夫子笑颜回。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显然,这个故事是后人附会,孔子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对联这回事,显然,让孔夫子出现在对联故事中,是因为这副对联的主人公是他。

今天征联的上联来自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李渔是浙江人,同时还是小说家,更是杰出的作曲家,世称“李十郎”,前面的文章介绍过这个人,他的书房有一副对联,上联就是:壮士腰间三尺剑,李渔的下联是:男儿腹内五车书。大家能对出更好的下联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