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   物证古有公邱县  &n...

 拙锋 2017-09-25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

物证古有公邱县

[喜上眉梢/2014 1 16]  

2014-01-17 17:02:53 分类: 滕国篇---鲁枣滕  标签: |字号 订阅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 [喜上眉梢/2014 1 16] - 喜上眉梢 - .

 

 古滕 “公邱侯国”考释 [喜上眉梢/2012 12 18] - 喜上眉梢 - .

历史上的“公邱县”

 

      公邱县,是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在汉代至南北朝之际存在的一个古县。公邱县在今滕州市区西部,其境在今姜屯镇、大坞镇、级索镇之间。

      公邱县治所的具体位置,一般认为是在秦代及其汉初之际的故滕县城,即今滕州市区西南十四里许的姜屯镇滕城村,如《山东古地名词典》等;另有一说在滕城北四里许的庄里村(亦属姜屯镇) ,且特指庄里西村之壅城(滕国贵族墓地)为其县治。

      史料斑驳,记载参差,考据不齐,屡有这两种相抵牾的观点。

    

       

    

 

        秦灭六国之后,在原滕国之地设滕县,属薛郡。汉初沿袭秦制。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刘顺为公邱侯于滕,滕遂改公邱之名。西汉末期王莽篡位,侯国绝除。 [见《诸侯世系表》]         《山东古地名词典》等认为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88年)置公邱县划属沛郡。)

        东汉,公邱为县,属于沛国。西晋时,属鲁郡。

        南朝刘宋时457年,省公邱县,并入蕃县。

        北朝高齐(550—577)时,阳平县、薛县、合乡县、昌虑县、 永兴县、永福县等六个县俱入蕃县。至隋代开皇六年(586)蕃县改名滕县,至近代。

               

          

 

         可见,隋代之后的“滕县”和秦代与汉初之际的“滕县”远不是同一个“历史地理”术语,而它们仅仅在自然地理上的包含关系,切勿混淆。

        本文所言的“公邱县”应该就是秦代与汉初之际的“滕县”政辖范围之境。

 

          详见《古滕   “公邱侯国”考释     [喜上眉梢/2012 12 18]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立公邱侯,至南朝刘宋时457年省公邱县。“公邱”之实名上下延续近600年!

 

     公邱县有历史之名,但是很难发现相关文物与其互证,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便是鲜有的文物之证。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篆刻 [喜上眉梢/2014 1 16] - 喜上眉梢 - .

 《续滕县志卷五 金石录》书末附: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

            此石虽非本县出土,以其与掌故有关,附著于后。详《艺文附录》。

 

 

  《续滕县志 卷四 艺文附录》载: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拓本跋

    柯昌泗

右,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篆书,阳文十二字曰“魏故公邱长[文缺'钜鹿’二字]君之神道”。民国五年1916年)丙辰直隶唐山县城北梁村出土。(今曰河北尧山)。县知事吴兴王韶九(大成)携去藏之。拓本稍传于世,予曾双钩,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之罗雪堂师, (罗雪堂,民国年间学术与艺术大师罗振玉墓志征存,亦为著录。卯寅1938年)客天津,又从市上得一拓本,字体与前不同,始知出土本为二石。若胶州晋安邱王君、河南孟县郁林太守赵君诸神道皆具左右同出,阙式固若此耳。此石仅书爵里,然亦略。裨史事,公邱县属沛郡,见汉地理志(即《汉书 地理志》) ,前汉百官表(即《汉书百官表》)云县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续汉百官志,每县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后汉书·百官志: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其次置长三百石侯国之相秩次亦如之此汉时令长之分也,魏晋皆沿其制。史传所见令长可以互证,为地理、郡国两志(即《地理志》和《郡国志》)于每县下皆未注明何县为令何县为长,无从得其详耳。近人钱大昭、刘师培、丁锡田等采取传记金石之文,于汉县之为令长者,皆为辑出而无考者尚多,即如公邱一县令长,即已无征。据此石藉知,公邱为万户以下之县,其县置长。且可知魏时官斯土者,有霍姓巨鹿郡人。此亦有关滕县官师典制者也。魏晋风俗,部民常为郡县长吏远道(为“神道”误?还是“远道而来”之意,按文义为后者。)立碑。晋安邱长城阳王君神道阙左方有安邱立字,此或公邱人为霍君所立者?与生君克昭方补刊滕县志,爰嘱撰跋附诸志后,以备邑乘之事实云尔

 

 

(凡小黑字,皆为“喜上眉梢”笺注,以便朋友阅读)

 

按近代学者张彦生先生《善本碑帖录》45页“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条:篆书,阳文四行,行三字。“魏故公邱长钜鹿霍君之神道”十二字。民国初石碑出山东,后归天津王氏。

 王氏,指的是王懿荣。该阙刻十二字,其字体篆书,阳刻,近出直隶。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是原立在唐山县旧城北梁村,或说明霍君本在该村,病逝故里,阙刻文其故里“巨鹿”,在汉代至两晋之际,这里就是巨鹿县境内,与史吻合无误。霍君神道阙,在其墓前本为左右两个列置。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是鲜有的文物之证。同时也说明了在三国魏之际,有一个巨鹿人霍氏曾在公邱县,任过县长一职位。依据汉代百官志,万户以上之县设令,万户以下之县设长,三国魏及两晋沿袭汉制。从这里也说明了公邱县在古代是一个很小的县,不如附近当时设令的县诸如薛县、蕃县、合乡县等县境之大。

 

又按近代学者柯昌泗所言,魏晋风俗,旧部百姓常为郡县长吏远道立碑。晋安邱长城阳王君神道阙左方有“安邱立”字,此或公邱人为霍君所立的吧。旧风俗今着实难以考证,或许有之。

 

 

公邱县城在故滕城?

古滕 “公邱侯国”考释 [喜上眉梢/2012 12 18] - 喜上眉梢 - .

 

 

公邱县城在壅城?

魏●公邱长霍君神道阙刻 [喜上眉梢/2014 1 16] - 喜上眉梢 - .

壅城,滕国贵族墓地,俗“阴城”、“鬼(修)城”、“龟城”,旧时呈现龟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