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自以为非,绝不能自以为是”

 时宝官 2017-09-26

    【优秀企业家典型】

 

    从1985年怒砸低质冰箱,到2005年推出“人单合一”改造企业组织流程,到2008年砸掉仓库率先推行零库存,再到2015年再推“人单合一2.0”,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无疑是最具革新精神的企业家之一。在他身上,浓缩了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不断改革突破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蜕变升级的欢欣与痛楚。

 

    今天的张瑞敏,依然紧跟时代脚步走在企业变革的前线。在《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之际,记者走近张瑞敏,聆听他心中的企业家精神。

 

    记者:当前社会面临转型,新经济发展模式、业态呈野蛮生长之势,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张瑞敏:企业家精神,是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时代,社会面临转型,企业更需转型,而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便是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与保护,在当前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强调要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得不到激励和保护,国人富足的生活、社会的顺利转型就无从谈起。

 

    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家精神更需要激发和保护。虽然企业家富有冒险精神,很勇敢,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理念和敬畏,这种理念与敬畏一旦动摇,企业家精神可能会瞬间崩溃。企业家精神的缺席,不但会让现在的市场萎靡,还会让我们失去未来的市场。

 

    当前,互联网引起的社会历史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它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颠覆了人们的思维逻辑。诸多优秀的成功企业在瞬间轰塌,这让很多企业家们在新的转型中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了的恐慌、退缩。《意见》根据当前企业家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从精神引导到实际帮扶,从眼前困难到企业未来的传承,都做了全面部署和指导,这不但可以重塑企业家精神,增强其活跃度,壮大企业家队伍,还为企业家专注品质、持续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护。产权保护、容错机制更让企业家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

 

    记者:昨天的成功模式可能是今天进步的羁绊,企业家精神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

 

    张瑞敏: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很多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正是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即便曾经拥有再大的辉煌,企业也不能一味守业,只有不断地创业,企业发展永远在路上。企业家精神的天敌就是自己曾经成功的经验和思维定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的成功都是我们引以自鉴的镜像,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不过像镜子里面镜像一样,现实当中是永远不存在的。

 

    有些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便沉湎于鲜花、掌声和各种“荣誉”里,沉醉在曾经的功劳簿上,更有甚者开始沉迷于如何投机取巧,寄希望于财富一夜暴增。于是,奋斗动力开始衰退,创业精神与开拓进取的意识开始丧失。著名管理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是“创造性破坏”,就是要创造性地破坏曾经的产品、成绩和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自以为非,而绝不能自以为是。以手机为例,诺基亚取代了手机先行者摩托罗拉,又被苹果替代,本质上就是企业家的精神未得到正确引导,沉醉在成功的经验里,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带领企业走出当前阶段性的低迷周期,就需要企业家再次创业,不忘创业之初心,继续枕戈待旦,勇于探索。从这个角度上说,《意见》营造了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提振了企业家继续创业的信心。

 

    记者: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家精神被赋予了哪些新的意义?

 

    张瑞敏: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家对企业家精神赋予新的内涵。企业家不但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要善于激发群体智慧,善于授权,善于培育新的企业家群体,这就要求企业家精神要有更高的追求,更宽广的胸怀,更高的境界。

 

    这种新的企业家精神有三个核心要素:运筹能力、历史使命感和更大的格局。新的企业家精神,要以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运筹各种资源,为员工搭建一个格局足够大的平台,让所有的员工在上面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一方面是在打破领导权威,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人人都可以自我领导,拓宽企业家的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家对权力的让渡,让每位员工都拥有企业家精神,通过让渡权力激发企业中每个人成为创客,从而实现“从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的转变。过去靠一个企业家的智慧,到现在靠一群企业家的智慧。

 

    大力弘扬和发挥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引进新的增长活力、走出周期性困难、再创中国经济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成为新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的沃土,点燃企业家再次创业激情的火种。

 

    (本报记者 温源 刘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