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中医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黄帝内经》为主的体系,一是以《伤寒论》为主的体系。两个体系偶尔会有重叠,但是完全不一样。 黄帝内经讲失精脱营,这是中医对于人事的观念。脱营由于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精华日脱。营既内亡,瑕复外聚,攻补皆为扼腕也。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失精由于先富后贫,虽不伤邪,身体日减,内虽菀结,外无瑕聚,投剂略无妨碍,医师得以施其令泽也。然二者之病,总关情志。 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社会从属性。比如你是干什么的,你的经历,你的行当,而这些与你的情绪相关。单纯靠药物是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常常说,古代人认为中医好,但其实与中医没关系,古代人生病是靠自然过渡,没有几个人能遇到过真正出众的中医。 一般古代医生大概有这么几个层次儒医;官医,游医,还有巫医。其中真正看病的是游医,至于本事么,就不一定了。 那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寿命能大大延长呢? 西医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卫生防疫,即公共卫生医学,做的相当到位。疫苗也是,虽然疫苗最开始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但应用推广做的不好,普及不到位。 现在读到的很多医案,大部分都是儒医官医写的,穷苦百姓是看不起病的。 比如林佩琴的《类证治裁》,其中很多的医案都是亲戚同僚朋友。 他不是给百姓治病的,我们看很多医案很精彩,但都是他一个圈子的,真正给百姓看病的很少。 道教的基础就是天文学,很多东西都是观星象得的,以《易经》为代表 地理就更简单了,以中为基础,以《山海经》为代表 中医的历史,要读医学史明白什么是中,不是其病不治若得中医。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叫汉医,还有蒙医,藏医,中医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整体医学。无论中医西医都应该以治好病为基础,学术争论为次要。 |
|
来自: timtxu > 《健康、原始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