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位与坟墓,你差的不只是一个保温杯

 富书 2020-06-20

日本小学10块钱的午餐,惊呆全球网友,给到中国哪些启示

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二十几岁,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如今,除了出名,能力提升更要趁早。

作者:思文扫地(富书专栏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01

“生活永远比你想象中的残酷,但你会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

这是朋友老朱跟我分享的人生感悟。

老朱来上海之前,是在某二线城市医院做高级护理。朋友是男的,护理工作比较吃香,但却不是他想要的。

后来,他自学计算机编程,考相关资质证书,14年去了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人员,完成医学护理向软件IT转变。

在这个跨界转型中,他经历着人生重大考验,病人无理谩骂、证书考试失败、女朋友嫁人,以及母亲患病住院等各种打击。

再回首,当时的那些绝望和无助,好多次差点放弃,但正因他表现出来的某种能力让他在30岁的时候完成跨界。

如今的他,卖了前期创业项目的股权后,做起了自由职业者,还经常发起公益活动,圈子里小有名气。

我问他,你都33了,再这样自由下去,在高手如云的上海,难道就没有危机感?

他说,你别看我自由散漫,其实我一直在打磨核心能力,至于网上说的那些中年危机,没有什么好焦虑的。

02

提到中年危机,必定少不了近期“保温杯”这个话题。

最近,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抱着保温杯的照片走红网络。他的走红不是因其名气,而是其年龄与保温杯匹配性所隐含的全民话题性。

网络舆论赋予保温杯新的价值内涵:中年危机

有朋友说:

一个保温杯就说什么中年危机,那要是没工作岂不是世界末日?那些叫嚣中年危机的,要么是玻璃心太脆弱,要么是有心机博眼球。

但是,话说回来,不管保温杯还是保冷杯,核心是“中年+危机”。

那么,这个“中年”和“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

华为清理34岁左右老员工这个事件可以窥探出来,它的这一举措有其深意。

它的深意在哪?

就是清理低绩效员工。

更具体地说,华为就是清理那些“低绩效+高龄”的员工,从而腾出资源、钱、职务给“高绩效+低龄”员工。

所以,在我看来,“中年”分水岭应是35岁。

而“危机”,就是你到35岁之前会成为公司的清理对象吗?

无独有偶,前两天看到网上分享的职场游戏潜规则,让人胆战心惊:

  • 中层以下,35岁肯定不要,30岁以上最好也不要,除非带资源,带流量,带可预估收益。

  • 中层面试,年龄最好在27-32岁。团队主管面试,最好在30岁左右。同等条件下,选年轻的。

  • 30岁以上应聘者,从简历上就可以看出他人性的选择。喜欢从高往低的跳槽,多半打着图高薪养老的目的,这种人不能要。

这些潜规则,从来不会拿到台面上来说。你看到听到的,诸如没有年龄限制,我们需要的是优秀人才等等,都是一堆正确的废话。

正确的废话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让你产生不正确的幻想。你满心期待发过去的电子简历,其实在第一时间就被pass。

总结起来,这些潜规则隐含这样的一个职场法则:

  • 如果选择跳槽,你最佳年龄是在30-32岁。超过这个年龄的,要想搏个好前程,就得附带某些条件了。

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拥有这些附带条件?

所以,这“危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你成为公司清理对象,或者你想跳槽,你还能选择去哪?

诚如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所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现如今,女人当男人,女性职场人同样面临这个现实问题:

35岁之前,是选择手捧保暖杯,坐在工位上等待危机降临?还是如我上海的朋友那样,未雨绸缪,打磨好核心能力?

03

在头条问答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作十年依然得不到提升

这个问题其实很泛,涉及因素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十年,不过是你前两年工作经验的不断重复。

当一个人只靠存量经验在工作时,他已经停止对工作的深度思考,进而机械式的重复自认为牛逼的技能,但内心深处对跳槽或离职有着巨大恐慌。

尤其是过了30岁,看到比自己小四、五岁的同事混的风生水起,那种无形竞争压力会让他们陷入极度焦虑之中。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属于这样的人,只是恐慌和焦虑的程度不同而已。

当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当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两种趋势正在改变传统行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模式。

这种改变是颠覆性,不可逆转的。当你真正意识到趋势对个人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时,你现在的恐慌和焦虑还仅仅是个开始。

面对现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改变。有人会问,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

趋势是宏观层面的规律,作用到个体身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过程,足够个体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所以,当下我们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提前研判,二是掌握3种能力。

04

如果,我们提前对后3-5年可能面临的情况进行研判,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势必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

35岁之前,我们需要对两个年龄段进行研判:一是20岁对25岁以后的研判,二是30岁对35岁以后的研判。

  • 1、站在20岁上的研判

专业和城市的选择:在互联时代,专业不再具有绝对的界限,你的兴趣、爱护、特长都可能成为你未来谋生的专业。

至于城市,是选择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你所处的环境将决定你未来的格局和视野。

行业和平台的选择:行业未来前景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薪酬和发展空间,未来产业趋势是以体验性为主的服务性产业。

关于平台,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大公司将你打磨成精致的螺丝钉,而创业公司将你塑造为干练的弄潮儿。

  • 2、站在30岁上的研判

精力和能力的选择:30岁之后,面临精力不济的困境,很多事情力不从心。而这个年龄,能力也到了天花板。没有精力无法提升工作效率,没有能力无法提升工作质量。效率与质量,是个两难选择。

事业和家庭的选择:周围年轻同事拿着比你低的薪酬,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而你承担着房贷车贷,下班尽可能准点回家,照顾老小。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实现平衡,是个人生难题。

05

日本雇佣劳动专家大久保幸夫在《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中论述优秀职场这应具备的12种工作能力。

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三个维度分析,为职场弯道超车提供路径借鉴,具体如图所示:

职场基本能力体系

在我看来,如果在35岁想要通过跳槽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三大硬件:

  • 1、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维。

  • 2、积累作为领导者所应有管理经验和技巧。

  • 3、拥有能够解决公司和个人问题的人脉圈子。

因此,从工作实际来看,你需要掌握这3种能力:持续学习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

1、持续学习力:互联时代,没有终身学习意识,就无法应对未来。当下,很多人选择付费学习,但付出了金钱和精力后效果很差,关键就是没有持续下去。

如何提升自己的持续学习力,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精力集中、短期目标制定、快速反馈、习惯化、实践应用。这五个方面,最重要是应用,只有应用之后才能固化和积累。

2、人脉开拓力:关系是职场当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对公司来说,升职加薪在于你是否能解决问题,包括领导的私人问题等。

业务上的客户资源并不属于你,而业务之外的圈子才是你真正的人脉资源。如何积累自己的人脉,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互惠前置、需求维系、拒绝无效。

人脉本质是利益交换,在交换中建立情感。情感维系,不是吃喝玩乐送,而是如何帮助对方“解决麻烦”和“节约时间”。

在圈子成员选择上有针对性,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公检法、教育、医疗等领域的。

3、委任力:能否有效委托他人完成自己工作,是衡量一个人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实际中,你想委托别人帮忙,关键看别人是否愿意接受。

作为领导,你可以通过威望、魅力、行政手段让别人接受。

可如果不是领导,你如何做到让人愿意接受,并保证工作质量,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赞赏前置、承诺兑现、价值引导。

关于承诺兑现。工作中,当你找人帮忙时,开始话说的漂亮,可事后就跟没事人一样,更有甚者过河拆桥。

这种杀鸡取卵的事千万别做。如果客观上无法及时兑现,要事先跟当事人解释清楚,避免产生误解。

至于价值引导,是指在价值观上引导被委托人与你趋同,以便于后期深入交流和合作,避免合作中因价值观而产生重大分歧。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如今,除了出名,能力提升更要趁早。

如果没趁早,那就是现在,否则在你35岁时,你再也没有机会收起你工位上的保温杯,而你的工位,也将成为你最后的“坟墓”。

作者简介:思文扫地,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85后职场人员,聚焦职场成长攻略,用实践淬炼点滴感悟。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