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Tristan Revells来我院学术交流

 西域研究 2017-09-26


      9月1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候选人Tristan Revells访问我院闵凡祥副教授,并于晚间在历史学院223会议室,以“日光永存:火酒、替代燃料与民国时代的化学实验”(Sunshine is Eternal: Bad Booze, Alternative Fuels, and Chemical Testing in Republican China)为题,就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我院及政府管理学院的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闵凡祥副教授召集并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史专业博士候选人刘洪君应邀担任演讲评论人。

图一 Tristan正在进行精彩的演讲


      Tristan Revells的演讲主要讨论了民国时期酿酒产业的工业化,并从全球化视野和法律条例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演讲从20世纪早期上海出现的健康危机为切入点,指出:当时泰兴、绍兴一带出现了用火酒和水、高粱酒混合来勾兑白酒,这种假酒会伤害人体,甚至有因饮酒中毒致死之事。此类假酒在江浙沪一带泛滥成风,严重威胁民众健康。为了应对勾兑假酒之事,当时各地出现禁止酒精的现象,Tristan引用申报等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民国文献资料来论证此观点,当时甚至连儿童类、女性类杂志都有提到火酒问题。之后,还谈到火酒的定义以及验证火酒纯度的测试。另外,Tristan还强调酒类掺假问题不是民国时代中国特有的情况,在英国、美国等国家也有相关案例。

      接下来,Tristan对1930-1937年南京的工厂中的发酵情况进行调查,展示了第一座工业化的酒精装置的出现和1933-1937年上海的酿酒厂,其中特别提到陈騊声对改进中国传统酿造技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国民政府在制酒工业方面实施的政策。论述了中国特有的酿酒方式传到法国等国家,最后又传回中国的这一知识和方法的全球性流动的现象。
      最后,Tristan讨论了工业化酒精工厂网络在四川的建立。论述酒精作为一种替代燃料,在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后,对于抗日战争所起到的“动力能源”的作用,又以酒精在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其论点的有力支撑。




图二 Tristan正在就战前中国酒精产量问题进行论述

      演讲结束后,刘洪君博士候选人对Tristan的演讲发表了精彩评论,并就演讲中论述的科技、商业和战争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将科技史与民国时期特定的政治、社会背景巧妙联系起来,表示赞赏。同时,他也结合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指出该课题存在的或可深入之处,对参考资料的进一步丰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Tristan对此表示感谢。



图三    听众向Tristan提问与交流


      之后,闵凡祥副教授对演讲进行了总结,并对Tristan将民国时期制酒工业的研究置于全球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与研究的做法表示认可,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全球史研究方法的见解。参与此次交流活动的其他研究生,也就自己的研究与演讲有关的领域展开探讨、热烈讨论。

      本次交流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参与师生平等交流,畅所欲言,思想碰撞,不断擦出学术火花,获得巨大成功。



图四     学术交流结束后部分参与师生与Tristan合影留念


                                                     (季珊珊、刘莎莎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