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唐·宋之问《明河篇》八月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河汉通明,生动描绘出秋天的景致。
●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唐·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骏马奔驰超过飞鸟,天空辽阔似乎在夕阳之外。诗句反映时空意境,极为开阔。
●誉天地之大,褒日月之明。
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誉:夸赞。褒:颂扬。反映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唐·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天坛高处,仰观天近,俯览山深。时值秋月,上下一派清光。
●天地不同方觉远,共天无别始知宽。
唐·曹松《南海》立地观天,觉得天高地远。而海天相接,横无涯际,则给人以特别的宽度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宋·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人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海南儋州,七年后宋哲宗病死后才遇赦北还。这两句是作者在夜渡琼州海峡时看到的睛朗天空。“谁点缀”和“本澄清”两句,是暗喻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写的,却又紧扣当时景物,贴切、含蓄。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宋·黄庭坚《登快阁》千山树木落叶,愈显苍天远大;一道江水澄澈,益见月色分明。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欲转:形容银河的波涛汹涌,象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这里绘出了一幅遥远天空中仙境般的壮丽景色: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
●目穷天变化,心静地宽闲。
宋·戴昺链《亦龙弟石作亭索诗》目能穷远,心能恬静;参透天地之悠悠,大静中斡运不息。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灯录》千江:无数的江河。只要千江有水,千江的水面便都有月亮;只要万里天空无云,那万里天空上都是青天。这是极高的佛家偈语。首句是指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贵贱,是人便有佛性。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佛光照大千。后句是说,天可看作是佛心,是本性;云可看作是物欲,是烦恼,是尘埃。应时时拂拭,佛心自然显现,明镜自然光明。
●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
元·许谦《三月十五夜登迎华观》空气清爽倍觉山川近,意气远大才知宇宙宽。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斗:北斗星。写宇宙间的天体运动,概括精炼,语言警拔。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清·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余弟墨》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历久不衰、永恒不变。
星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唐·杜甫《春宿左省》万户:形容宫殿里的无数门户。动:星光闪耀。九霄:天的极高处。星光闪闪万户有若摇动,宫殿高入于云霄,仿佛得月光更多,寓颂帝居高远之意。这是杜甫当左拾遗值宿之时,中心诚谨,夜见星月的感受。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唐·杜甫《发秦州》磊(lěi)落:光明。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唐·杜甫《阁夜》鼓角:军号。后一句写星河的光影倒映在三峡的江面上,极为壮观。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唐·贾岛《宿山寺》透疏木:穿过稀疏的树林。走月:移动的月亮,这是因行云的衬托所致。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唐·韩愈《盆池》且:姑且。涵泳:在水中浮泳、闪耀。描写在盆地水面上观赏到的月转星移的景象。
月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朔:北。寥寥数语,概括了风劲月寒的晚冬景色,境界壮阔,气氛苍凉。
●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制》非夜:不是晚上。更:再。以秋天景象写早春夜景,可谓别出机杼,另有一番意境。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怜:爱。滋:湿。因爱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室外观月之久,不觉露水沾湿了衣裳。写出望月之神,把赏月时的感受,细腻地表达出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远隔天涯的双方都在同一时刻看到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白:诗作于白露节夜晚。前句写见露白而叹自然时序的变迁,后句见月明而思故乡之月更明。通过心理幻觉,表现对故乡的怀念。在乱离中见露见月,益增其忆舍弟之念。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唐·刘方平《秋夜泛舟》千声:指秋夜野外的各种声音。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山:一作“晓”。天河:银河。户:窗户。描写夜宿七盘岭山月银河逼近窗户的夜景。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掬水:用两手捧水。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擘(bò)絮:撕碎的棉絮。磨镰:磨得发亮的镰刀。通过比喻,活现晴云碎白,新月一弯的景象,比喻贴切。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唐·李商隐《月》初生:指月初上弦月刚出来。欲缺:指十五月圆后的下弦月开始残缺。人们往往看到不满的初月和十五后的残月,都为此惆怅。其实没必要,因为月亮即使是圆时未必就对人有情。
●月晃长江上下同,画桥横绝冷光中。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
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晃:光亮。上下同:指月亮与它水中的倒影相同。画桥:装饰甚美的桥。绝:跨。金饼:比喻月亮。沈:沉。彩虹:比喻画桥。下两句,通过贴切的比喻,把天上和水面的朗月描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目前。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一生中不可能长久见到这美好的中秋月夜,这么好的月亮明年又在何处看到呢?感叹良辰美景的难逢。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宋·王安石《游庐山宿栖贤寺》午:本指太阳升至当空,此指时至午夜。乾坤:此指世界。壑:山涧溪泉。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宋·黄庭坚《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黄流:指浑浊的黄河。解:能。涴(wò):污染。这是作者赠友的佳句,月朗树凉,助人酒兴,用意含蓄,词句清新。
●白露暧空,素月流天。
南朝·宋·谢庄《月赋》暧:朦胧。素:明净。流:照射。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宋·李仆《中秋》平分秋色:双方各分一半。中秋是八月十五,这个日子,正好是秋季中间,故言。云衢:云间。衢,通向四面八方的路,云在天上自由流动,故称云衢。秋色被中秋满月划为两半,月穿云层,万里洒下清辉。
●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
宋·陆游《夜坐》风起云散,在广阔的夜空里,月亮徐徐在行走。
●万顷波光天上下,两山秋色月东南。
宋·姜仲谦《已酉中秋任才仲陈去非会饮岳阳楼上酒半酣高谈大笑行草间出城一时俊游也为赋之》岳阳楼上中秋月夜,明净开阔。
●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只恐月光无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
宋·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冰镜:喻月亮。
●水明知月上,木落见梅尊。
元·仇远《冷坐》水面泛映着波光,才知月已东升;木叶凋落了,才看出寒梅的尊贵。
日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白日:太阳。曜:照耀。青春:指如春的大地。时:季节。静:净,除涤的意思。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晋·陶渊明《杂诗》迟:慢走。四时:四季。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余清:雨后的清凉。半规:半落的太阳。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南朝·齐·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这是一幅以动取胜的画面:阳光使水面闪动着华彩,使草上浮现着光泽。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唐·王维《登河北城楼作》眺(tiào):从高处远望。极浦:远处的水滨。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唐·王维《过香积寺》泉水之声在奇险的岩石间呜咽,落日的暮色使青松带上寒意。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半山腰。海日:海上升起的朝阳。空中闻天鸡:古代传说,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天鸡,日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唐·杜甫《返照》返照:夕阳。夕阳照在山壁上反射到江里,江水动荡,倒影在江里的石壁也随之动荡。雨云密布,云把山村给遮住了。“翻”、“失”两字精确地写出当时的情景。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张蠙《登单于台》地中出:形容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天外来:形容黄河发源于遥远的高原。此写边塞茫茫太阳从平地喷薄而出,黄河从高空直飞,水势奔腾,境界壮丽雄奇。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
唐·释寒山《诗》衔(xián):含。青嶂:绿色如屏障的山峰。青嶂在阳光环照之中,晴云倒映在潭中如被绿潭洗涤。“衔”、“洗”两字精炼、形象。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唐·白居易《湖亭望水》红:指夕阳殷红色的霞光。绿:指碧绿的湖水。色彩对照明艳,这是一幅黄昏时日落风定,以静取胜的画面。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唐·李商隐《锦瑟》月明珠泪:古时候有海中蚌珠与月亮互相感应的传说,月满珠就圆,月亏珠会缺。又《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山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生烟:浮现缕缕轻烟。前句追忆往日的悲思,后句眷恋昔日的欢情。
●一片水光飞入户,千竿竹影乱登墙。
唐·韩翃《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水光飞入户:阳光照在水面后反射到屋内。乱登墙:形容摇曳的竹影象电影般活现在墙上。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宋·赵匡胤《日出》当太阳还在海底未升起时,千山万山一片漆黑,一旦升起到天空时,到处是一派光明。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宋·李清照《永遇乐》熔金:形容太阳象熔开了的金块。合璧:形容暮云象玉璧一样合成一块。这是一个“元宵佳节、融和天气”的黄昏美景,与作者因中原沦丧、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悲凉心境恰成鲜明对照。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宋·杨万里《过扬子江》扬子江:长江别名。写云开日出,景象极为壮观。
●山外半规残日,云边一缕余霞,满城飞雪散苕花。
宋·葛胜仲《西江月》半规残日,一缕红霞,满城飞雪,红白掩映。景色鲜明艳丽。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天空七星宿,连结后的曲线似苍龙,这里指太阳运行。著花:开花。诗句寄寓了作者壮志不衰不甘亡国,迫切期待明朝复兴之心。后一句可比喻成熟的事物逾有成果
霜露雾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与青海之间。木下:叶落。玉门: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写边塞的雾,风所到之处,草木凋零。
●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
南朝·梁·沈约《愍衰草赋》紫:茎上苍劲的颜色。销;取、夺。写风霜对枝叶的摧残,寓意深长。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隋·杨广《悲秋》断:断续、飘散。描写雨后刚晴的有特征性的景象。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唐·杜甫《倦夜》竹上露重,积成滑滴;月中星稀,乍觉有无。这是作者因干戈不断,长夜无眠,极度困倦中的感觉。
●天仙醉把珍珠掷,荷翻泻入玻璃碧。
宋·向子諲《菩萨蛮》把荷叶上的水珠、露珠喻作珍珠,把湖水喻作玻璃碧白澄明。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一种赏花的特殊效果。原是对南宋诗人姜夔作品的评语,被后人引用说明朦胧隐约,也是一种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手法。
雪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庭霰:落在庭院的小雪花。林花:白梅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忽然。梨花:因梨花白色,这里指作雪花。写风停雪止后的一片雪景,以春拟冬,比喻新颖,想象奇特,境界壮阔,情调昂扬。东晋才女谢道蕴以“柳絮因风起”写雪,非不工巧,但比之岑参句,境界就显得小,笔力就显得弱了。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庭:庭院。写雪等不及春天的到来,穿树而至,巧作飞花。以“嫌”、“故”二字写出雪也有感情,作为迎春使者,将给人间带来春色,想象新奇,用词精警。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讶:惊讶。衾:被子。复:又。折竹:竹被雪压折。不从正面写夜雪,而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形容雪越下越重。旁敲侧击,意象更为鲜明,妙甚。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消:融。二月晴:指春天的晴朗日子。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宋·张元《雪》玉龙:比喻飞雪。败鳞残甲:比喻狂飞乱舞的满天雪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冰笋:冰棱。偷向:形容静悄悄的样子。写初春物的细微变化。以“暗”、“偷”两字见意。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雪梅》无雪:指没有雪作衬托。不精神:不够神韵。两句说:梅花白雪,相映成趣。对雪吟诗,高雅宜人。如果不把三者结合起来,就俗而无韵了。
●雪含欲下不下意,梅带将开未开色。
宋·曾几《探梅》色:颜色。雪欲下而未下,梅将开而未开,察态观色,刻画入微。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宋·周弼《夜深》不知门外春雪已融,残月还挂在半山上,溪里仍结着冰。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宋·黄庚《咏雪》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一天云暗玉楼台,万顷光摇银世界。卷帘初见阑干外,恰似梅花满树开。
元·马九皋《雪》用“万顷光摇银世界”喻雪后景,气魄何等雄伟。继又以“梅花满树开”为喻,何等形象。
●狂飙,三冬任尔飘;休骄,一春看尔消!
明·薛论道《古山坡羊·冰山》狂飙:暴风雪。三冬:冬季的三个月份。暴风雪,任你在整个冬季刮吧;休得骄横无忌,春天一到,你就消融了!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雪花虽大却遮不住诗人怨恨的眼光,风力似刀也割不断诗人的愁思,那么愁之大且长可想而知。
雨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南朝·梁·何逊《相送》描绘江阴浪涌,风乍起,雨将至的气氛,预示旅途的艰苦。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唐·王勃《郊兴》去:停。光湿:光洁湿润。归:去。写雨停风过后花润叶稀的情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描写春夜普降喜雨,滋润万物的情景。前两句,后人用来比喻雪中及时送炭的可贵行动;后两句,用来比喻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教育方法。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唐·杜甫《可叹》濡:滋润。甘苦:甜果和苦果。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以衣湿不见显细雨之蒙蒙,以花落无声见和风之轻拂,写境界轻柔,描写细腻。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唐·韩愈《山石》支子:即栀(zhī)子,花名。肥:壮,形容长势迅速。这是诗人登佛寺之堂所见到的雨后一派清新茂盛的初夏之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晴:因谐声又指“情”。却:还是。结合前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可知以“东边日出”喻“郎”之“有情(晴),”以“西边雨”喻“郎”之“无情(晴)”。两句描写对恋人的半信半疑的复杂心理,反映一个热恋中的少女对男方的盼望、忐忑期待和焦急,用语双关,通俗流畅,具有民歌风味。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里花。
唐·王驾《晴景》初:刚。通过下雨前后的骤变,表现诗人对摧残美好事物风风雨雨的憎恶。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唐·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径:小道。入云斜:即斜入云,形容小道的漫长。无数山峰随着烟雨迷濛而显得幽暗,一条小路伸入云霭深处,曲曲弯弯。构图奇妙,意境深邃。描写重山烟雨中的远景,宛然如画。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纤:形容细长的样子。回:旋。
●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
唐·李中《春日作》甘霖普降,整个大地的草木都欣欣向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墨:泼翻的墨汁,形容黑云。跳珠:形容暴雨雨点之大之猛。望湖楼:在杭州西湖的昭庆寺前。前两句,描写夏日西湖受到骤雨的袭击;后两句描写雨过天晴西湖水面清湛。湖光水色随风雨而突变,刻画得如在目前。全诗笔直意曲,气韵流畅,“翻墨”、“跳珠”两词极为形象、熨贴。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有美堂:在杭州的吴山高峰处。满座顽云:指乌云笼罩着有美堂,可见山峰之高。满座,指全体游客。吹海立:将海浪掀起。江:指钱塘江。描写夏季暴雨骤至的壮观,写境奇特,用词精警,使人如临其境。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宋·黄庭坚《定风波》黔中:郡名,在四川的彭水。漏天:阴雨连绵,形容天象漏了一样。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宋·陈与义《雨晴》语:啼叫。衣:指鸟鹊的羽毛。
●白晓惨成夜,瓦口生飞涛。
宋·李觏《雨中作》白晓:白天。惨:通“黪”,形容阴暗。瓦口:指屋顶的瓦边。从侧面写暴雨,从远景写到近景,形象生动。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廿五日夜大雨之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宋·史达祖《绮罗香·春雨》一场春雨制造了寒冷,侵袭着花儿;烟雨蒙蒙,笼罩柳树;无边无际,偷偷地把春天打发走了。整首词咏春雨,这是开篇的几句,先摄住了春雨之魂。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宋·史达祖《绮罗香·春雨》粉重蝶:微细的春雨使粉蝶觉得双翅沉重。泥润燕:燕子趁泥土润湿,衔泥营巢。从侧面烘托春雨,蝶“惊”而“宿”,燕“喜”而“归”,用字准确、细腻,紧扣春雨特点。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境界开阔雄浑,较“山雨欲来风满楼”更胜一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江南地区农历五月黄梅成熟的季节,雨下不停,俗称黄梅雨。“家家雨”未必好,“处处蛙”却很可爱。两句通常被形容夏初景色。
●溟蒙小雨来无际,云与青山淡不分。
金·周昂《西城道中》蒙蒙细雨无边无际飘来,淡淡云彩几乎和青山分不开。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元·王恽《过沙沟店》难得依时好雨,破暑清风。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阴山道中》雷声如千座高山崩落,暴雨象万个高峰移来。写山中雷暴,蔚为壮观。
●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明·沈明臣《萧皋别业竹枝词》鹁鸠:鹁鸪。描绘江南梅雨季节的潮湿景致,写得有声有态。这也是一种物候记录,具有农业气象价值。
●连夜深山雨,春光应未多。晓看洲上草,绿到洞庭波。
清·恽格《晓起》未多:不会增多。洲:水中的陆地。前两句,写夜雨时诗人的心理揣测;后两句,写拂晓时见到的出乎意料的草绿连波春意盎然的景象。虚实结合,跌宕生姿。
●一雁投下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
清·查慎行《登宝婺楼》上句写大雁向天边疾飞避雨,下句写暴雨骤来万山如在雨中浮动。
云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晋·张协《杂诗》以涌烟散丝比喻秋天的腾云密雨,十分形象。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绮:彩色的丝织品。练:素白的绸子。描绘余晖飞散,绚丽如绮;澄江清澈,幽静如练。比喻新颖,用词贴切,色彩明丽,境界优美。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筱(xiǎo):小竹子。媚:妍美。涟:有微波的水面。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云日:彩云与红日。空水:长空与江水。澄鲜:清新。描写在孤屿上见到的色彩鲜明清新的自然景色。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句回答齐高帝所问,显示隐居山间怡然自乐,悠然无尽的境界,一问一答,饶有意趣。“多白云”这词语是诗中之眼。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唐·孟浩然《断句》天上的银河,飘着淡淡的云丝;冷清的梧桐,滴着疏疏的小雨。两句写秋夜的恬淡清丽。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唐·李白《与从侄杭州剌良游天竺寺》观赏云头的变幻,怡乐泉水的清幽。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薄暮:时近黄昏。回风:旋风。描写雪前、雪落时的纷乱急促的情景,隐喻时局的恶劣。
●云归万壑暗,雪罢千岩春。
唐·储光羲《终南幽居献》壑(hè):山沟。罢:止。两句可见天气对环境的影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黄鹤:指仙人骑着黄鹤离去的传说。这是怀念远去的人或感慨人事的变迁,唯有大自然中的白云,千古悠悠常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溪流上空的云。沉阁:降落于楼阁之后。阁,指慈佛寺阁。楼:指咸阳城楼。形象地写出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兆。今人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来临前的气氛。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太华:华山。中条:中条山。地处太行山与华山中间,故称中条。诗人在潼关一带见到的秋雨刚过天将放晴的清新景色。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借景抒情,日间望白云无际而思念,入夜观皓月照溪而寄情,景美情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轻盈的流云。弄巧:变幻巧妙的花样。飞星:指牵牛、织女二星。传:表达。银汉:银河。迢迢(tiáo):遥远的样子。暗渡:悄悄渡过天河相会。从纤云弄出巧妙的花样,想到织女灵活的双手,从飞星闪烁看出他们的离恨,如今双星暗渡迢迢的银河,然而匆匆一会又要分别,多么难过。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宋·晏几道《临江仙》彩云:比喻美人,这里指歌女小蘋,象一朵彩云似地飘走了。作者追忆当年一见倾心的歌女,委婉深沉。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宋·魏野《寻隐者不遇》描写一个深山人家遍地白云的美丽仙境,趣意盎然。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晦:隐。共:与。高下;云高山下,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以山托云,以云衬山,写出云与山,彼此相因而变化,衬托手法甚高。
风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三国·魏·曹植《泰山梁甫吟》八方:东、南、西、北为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隅,合称八方。异气:不同的气候。殊风雨:天气相差很悬殊。诗句影射当时社会的动乱。
●风下松而含曲,泉潆石而生文。
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曲:乐曲。潆(yíng):水流回旋的样子。文:纹。描写松声和水流。
●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