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鱼种生产上,最感“头痛”的是一龄草鱼病害多,成活率低,其成活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几。草鱼是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鱼之一,因其排泄的粪便具有肥水的作用,因此适合与其他鱼类套养。草鱼在池塘养殖生产中,增产的潜力较大,如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可达到高产、优产的目的,还可促进其他鱼类的生长。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影响一龄草鱼成活率的原因及提高一龄草鱼成活率的方法。 1、一龄草鱼成活率低的原因 饲料因素。草鱼饲料的营养需求不合理,达不到草鱼的生长需求会导致草鱼的生长发育受阻,营养不良而易发生死亡。主要是由于草鱼饲料的配方不合理,如不根据草鱼的营养需求提供饲料,而使用其他鱼类的饲料,而草鱼对蛋白质、能量、脂肪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与其他鱼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不足,会导致草鱼发育不良,体质较弱,易患病死亡,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过剩,则会导致草鱼患营养性疾病,如肝脏变性等,除此之外,因草鱼在池塘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维生素的需求量较高,但是在草鱼的养殖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点而使其长期处于维生素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易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像维生素C这类的维生素因不能在体内贮存,需要不断的从饲料中供给,如果供应不足,则会导致草鱼体内缺乏而易发生死亡。 管理因素。许多养殖户为追求高产量加大鱼种的投放密度。如果投放过量,不但不会增加产量,反而会导致池塘的负载量过大,而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从而使水质难以控制,如果水质发生老化、恶化,则会导致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导致草鱼缺氧或者患病死亡。在草鱼的养殖过程中如果投料不科学,没有根据草鱼实际的养殖量、天气情况、水质情况、草鱼的生长习性等合理的投料,而是单纯的认为投喂量越多越好,其结果会导致草鱼在养殖前期的生长速度迅速,在草鱼的食性转化期和鱼病的高发期易暴发疾病,引起大量的死亡。另外,过量的投喂饲料,还会加快水质的恶化。没有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包括水质的管理和调控等工作,当水质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的加注新水,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引起草鱼死亡。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引起一龄草鱼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对于鱼病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果防病措施不合理,一旦草鱼患病,则会导致草鱼死亡率上升,损失惨重。如在投放鱼苗前没有进行清塘消毒,投放鱼苗时时不对鱼体进行消毒,而将病原体带人池塘。另外,有的养殖户过分依赖药物的作用,而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水质的管理上,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避免鱼生病而盲目的使用不同的药物,有时达到药物滥用的程度,而导致草鱼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使草鱼的内脏器官受损,抗病能力、解毒能力下降,一旦发病则会出现使用药物治疗无效的现象。 2、提高一龄草鱼成活率的措施 为了提高一龄草鱼的成活率,要根据草鱼的生活习性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加强水体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抓好一龄草鱼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一龄草鱼的成活率。 做好消毒的工作。在草鱼鱼种放养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包括池塘的消毒和鱼体的消毒。对进行草鱼养殖的池塘进行清塘消毒,选将池底的淤泥清除,池底的淤泥不超过15 cm,然后用生石灰化浆趁热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250 kg(l亩约为667 m2)。选择规格均匀,体质健壮,来源可靠,健康无病、无伤的草鱼鱼种,在投放前要对鱼体进行浸泡消毒,一般使用聚维酮碘浸泡15~20 min,或者可使用草鱼专用的疫苗进行浸泡,以杀灭草鱼鱼种体表的病原菌。 投放鱼种时要控制好投放的密度,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条件、鱼体的大小来确定最佳的投放密度,一般草鱼夏花的投放量为每亩8000~12000尾,通常草鱼与其他鱼种搭配养殖,如果搭配养殖鲢鱼和鳙鱼时,投放量应为草鱼的l/4。 给草鱼提供适宜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营养符合草鱼的营养需求。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应控制在28%~30%,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在前期可适当的高一些,在后期则要适当的降低,还要注意一些维生素的添加量。在养殖过程中还要根据草鱼的生活习性和发病特点合理的控制投喂量,在草鱼鱼种的食性转化期一般为草鱼鱼种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应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青饲料的投喂量。在鱼病早发期过后,要提供充足的饲料,以促进生长,并且一直坚持到冬季为止。 加强水质的调控和管理工作。草鱼鱼种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喜好水质较为清新的水环境,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质的改善工作,在养殖前期定期的注入新水,在养殖的中后期则要根据池塘中鱼类的负载量,定期开增氧机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随着鱼体的生长,投喂量的增加,可在温度较高时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并适量的换水以调控水质。 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在养殖过程中也不可忽略池塘的消毒工作,在6~7月要全池泼洒杀虫剂以杀灭寄生虫。定期的使用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加强日常的管理,做好鱼病的观察工作,在治疗时要科学用药,防止滥用药。 提高一龄草鱼成活率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