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用轻养地力日益退化 黑土地需科学“进补”

 yx_gdx 2017-09-26

   “以土为本”、“藏粮于土”,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我省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曾以“松软肥沃”闻名的黑土地如今“重用轻养,只用不养”地力已日益退化——

  肥沃黑土地如今“瘦又硬”

  “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这是农民对变硬了的黑土地的形象描述。而来自有关权威部门的检测数据则让这一感觉更加明晰:据2007年的检测结果,我省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每立方厘米1.20克,比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每立方厘米增加0.08克,增幅为7.14%;总孔隙度减少8.12%;犁底层厚度平均达到10.5厘米,犁底层的土壤容重平均每立方厘米1.56克,比耕层每立方厘米高0.36克。

  前一组数据表明耕层土壤粘粒含量增加,通透性下降,土壤粘重、板结,犁耕阻力越来越大;后一组数据则告诉我们犁底层增厚、变硬、阻水、隔肥的事实。土壤的变化给生产带来的后果就是耕层变浅,耕层与心土层间养分、水分输通的“中梗阻”,降雨时地表水不能下渗,即呈涝象;日晒时地下水分无法上行补墒,即呈旱象。

  不仅如此,长期超负荷的产出,还使黑土地最核心的营养——有机质含量大幅减少。经对肇东、讷河、绥滨、望奎、富锦、嫩江等29个县(市、区)的耕地检测,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相对下降20.83%,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达64.22%。

  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科研结果界定,我省获得农作物高产稳产所必须具备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在东、西、南部地区应保持在3.0%~4.0%,在北部地区应保持在4.0%~6.0%之间。而目前我省南部地区土壤有机含量2.0%~2.3%,中部地区在2.5%~3.0%之间,西部地区2.2%~3.0%,北部地区在3.5%~4.5%上下,均明显低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界定水平。

  从黑黝黝的黑土地,到“黄又瘦”的新境地,如此严重的质量退化,让人既心疼又担忧:“土”不“肥”了,丰产何来?如此黑土,何以承担“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地力支撑?!

  连年增产难掩地力下降

  尽管耕地质量连年下降,但自2002年以来,我省粮食总产却节节提高,连续登上600、700、800亿斤台阶,实现了总产、单产、优质率等多个历史性突破。这让人不仅质疑,对耕地质量的担忧是否过了?事实并非如此——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自2002年以来,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同时逐年提高。从2002年的12333万亩一直发展到2008年的16482万亩,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更是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在国家免税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持续高涨,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面积及肥料施用量都呈显著上升趋势。2002年我省春播时期下摆化肥129.7万吨,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上升为180.7万吨。

  尽管如此,连年的增产依然掩盖不了地力下降的事实。请看如下两组数字:2005年起,省土肥站连续3年分别在14个、20个、29个县(市、区)安排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验,在同等地力水平下,不施肥地块与按常规量施化肥地块比较,当季作物减产40%~50%,高的减产近六成;上世纪60年代,农民施用1公斤氮肥可以增产15~18公斤粮食,到了2007年同样投入只能增产5~7公斤粮食。1982~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3倍,其中氮增长2.7倍、磷增长4.9倍、钾增长121.2倍,粮食增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强。

  记者在黑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专集中看到这样的记述:经对双城、五常、宾县、巴彦、呼兰、兰西、青冈、望奎、庆安、绥棱等23个黑土区的县(市、区)的耕地检测,从1980年到2002年,22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下降14.43%,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34.12%。而再顺延5年到2007年,我省耕地土壤有机质相对下降的数字则迅速增加到20.83%,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达64.22%。由此可见,在2002到2007年我省粮食连登3个百亿斤台阶的高产期内,耕地有机质的下降也创造了高速度。

  无论是播种面积、高产作物面积增加,还是对化肥的依赖度增强,表象的背后都是耕地质量下降的铁的事实。更令人难以乐观的是,我省耕层土壤养分的严重失衡,也已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亟待改善的程度。

  省土肥站站长胡瑞轩告诉记者,“过去我省土壤供钾能力很强,基本不施用钾肥,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耕层有效钾含量急速下降,土壤贫钾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缺,有60%以上的耕地缺锌、50%以上耕地缺硫、20%以上耕地缺铜和缺铁、近20%的耕地缺锰;此外有近70%的水田缺硅、北部大豆产区普遍缺硼和缺钼。这些都将导致施肥成本增加。”

  根据土壤养分的测定,结合作物的养分需求,制定肥料配方,按方配肥,有的放矢的施肥方式,正成为当前我省一种新的施肥方式。图为等待检测的风干土样。付建和摄

  黑土地亟待“进补”

  综合各种因素,耕地质量退化的核心矛盾是土壤有机质总量入不敷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我省主要依靠施用有机肥料补充土壤有机质,而近十几年来有机肥施用面积越来越少,许多农民都图施用化肥省工省时省力,嫌施用有机肥搬运量大,费时费力费钱,导致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减少,而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加之农民科学施肥整体水平比较低,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以水稻施肥为例,2005年经对五常、庆安、宁安等11个水稻产区调查,农户亩纯氮施用量最少的3.2公斤,最高的施22公斤!而当地水稻适宜施氮量为每亩7~7.5公斤。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年施用有机肥量达到2.1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20多立方米。而如今全省年施用有机肥量不足0.7亿立方米,有80%以上的农田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

  如此的重用地轻养地,只用地不养地,怎能不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持续降低。面对严重“过劳、过力”的黑土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保护与恢复的呼声,黑土地创造千亿斤粮食产能的辉煌更是客观地提出了耕地质量支撑的现实要求——按照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要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条件下通过调结构和提单产,实现增产200亿斤粮的任务目标,而这,耕地质量的保障是必备前提。

  那么,究竟该怎样恢复并不断提升黑土地的生产能力呢?

  如何增“肥”黑土地

  对这个问题,专家给出的对策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为核心,大力推行土壤培肥实用技术。省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说,优质农田的土壤有机质总是处于不断地形成、分解和转化的动态平衡状态,随着农业生产的进行,旧的有机质在分解、输出,新的有机质在补给、形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经常增施有机物料,保证土壤有机质的补偿、更新。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秸秆粉碎还田、休耕和种植绿肥来实现土壤有机质补偿。我省垦区通过长期连续秸秆还田,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并有逐渐回升的明显趋势,平均年增加0.02~0.04个百分点,少数地号达0.1~0.15个百分点。据介绍,垦区作物秸秆还田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2008年,已有2500万亩耕地实现了秸秆还田,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左右。

  但由于受大型机械、农时等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在我省广大农村,暂时还无法照搬国外经验,如何找到适宜的土壤有机质补偿方式,则成了探索的重点。不少地方把希望寄托在农业部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上。据粗略统计,从2005年国家财政出资补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到目前我省已有87个县(市、区)及单位被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单位,建成配肥站42处,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7492万亩,共节约化肥投入16万多吨。

  省土肥站站长胡瑞轩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于改善土壤,培肥地力,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定量施用化肥,有效控制滥用化肥对土壤造成的养分失衡和理化性状变劣的趋势;二是通过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在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尤其是我省创建的建设区域培肥站模式,将测土、“开方”、“配药”一次完成,真正将测土配方施肥这个好技术物化到肥料之中,保证了推广实施的效果与效率。“但尽管如此,要根本提升黑土地的耕地质量,靠测土施肥‘单口咬’很难,还需其他更多培肥地力的措施综合利用。”

  这些“其他措施”,并非什么高新技术,而是推行多年的技术。如积造施用有机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畜禽粪便、草炭、风化煤、无污染工业废料等加工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开发适宜垄间生长的喜荫性绿肥品种,实行粮草间作、混作等。

  化验员正在测试土壤养分。付建和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