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青春版《春秋二胥》董洪松 傅希如 上海京剧院

 欣然书斋 2017-09-27

【京剧】青春版《春秋二胥》

主演丨董洪松、傅希如、高红梅、杨楠

司鼓:刘磊,操琴:周晓铭

演出单位丨上海京剧院







京剧平台



新编京剧《春秋二胥》于10月24日再次上演。以我的欣赏能力来看,新版是比较成功的,比旧版合理、丰满、流畅了很多,可见该剧的创作团队确实充分重视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观众没有提到的某些方面也自觉地进行了完善。虽然仍可以挑出毛病,但作为一部新戏,这个成长速度是令人满意的。
作为一个京剧初级爱好者,先说说我的审美观:
一、赞同“京剧(以及其他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侧重点在“演故事”,“歌舞”只是表现形式。不能认同“京剧是角儿的艺术,重点看演员的唱念做打,不用纠结剧情”这种观点,我认为再优美的唱念做打也应该建立在剧情合理的基础上。所以我对剧情的合理性、唱词的流畅度(且不谈文学性)很在意。
二、我不排斥新编戏,甚至欢迎一切从艺术本身出发创作的、有诚意的新编戏。
基于以上两点,我且以回忆的方式,如实记录下看新版《春秋二胥》的感受,以及一些事后回味的新感受,也算是看戏的另一种乐趣。记性不好,想到多少说多少吧(总算要进入正题了)。
第一场,太监宣读圣旨,由原来的站在漆黑舞台一束白光下(有阴森感)宣读改成了旁白,算是交代故事由头,改得好。但其中有一句“平王有旨”,太监可以直呼“平王”吗?平王是后人或者当时不需要敬称楚平王的人叫的吧?改成“大王有旨”是否合理些?
伍子胥上场,一声炸雷,也许是为了表现“满门抄斩对伍子胥来说是晴天霹雳”,以及仓皇逃命的危急气氛。但给我的感觉是雷电交加还下起了大雨,伍子胥在雨中狂奔,于是有了电视剧恶俗桥段的即视感。再就是伍子胥的念白没有配合雷电的节奏,我觉得这时他应该是满腔愤恨,除了“可惨”,他还该表达“可恼”、“可恨”,念到“我父直言谏主,被满门抄斩”时,后面的“你是怎地不言,怎地不语”反而很低很慢,虽然也很动情,可是真的不足以表达伍子胥的悲愤,这个时候需要的难道不是对着苍天怒吼出来吗?这么平淡的语调我替伍子胥憋屈压抑。我希望这两句至少在尾字上音调是上扬的,情绪上是激愤的,这里的表演怎么外露都不为过。
捉拿伍子胥时增加了武戏,好。
官兵们人手一份的伍子胥画像取消了,也许是为了后面打斗方便吧,不过我觉得可以让官兵头目手持画像示意给兵丁们看,这样既表现了“伍子胥是历史上最早被画影图形通缉的”这个事实(安平老师语),也不影响武戏。
申包胥喝退官兵后,说“我虽然为将军抱屈,却也无奈平王之淫威”,申包胥是忠臣,绝不会为了表示同情就用如此不敬的字眼冒犯君上,哪怕是背地里。去掉“淫”字,“平王之威”即可。
此处申包胥对伍子胥的称呼是“将军”、“仁兄”,要说也没啥大问题,可是结合后面一直强调的肝胆相照、生死之交来看,叫“将军”和“仁兄”都显得生疏了,感情真有那么好,大可直接叫“兄长”,就像《战樊城》里那样。
伍子胥说“我若逃得此难,定将重返楚国,替我伍家报仇雪恨”,他只说要报仇,并没有说要灭楚国,所以申包胥也就没有明确反对,只说回去规劝平王为伍家平反。但更多史料和戏曲里记录的,都是伍子胥表示要借兵灭楚,申包胥说你若灭楚,我必兴之。看此前的宣传节目,剧组人员也是了解的,为何就隐去不提呢?没有灭楚兴楚之约,申包胥正直、坦荡的性格以及近乎单纯的道义观就弱化了,实在可惜!
接着两人互道珍重,互相为对方祈祷平安,台词很感人(不过我不记得具体是什么了),若能唱出来更好。这样念也行,只是伍子胥哭腔太重,他经历了满门抄斩的大祸,只怕恨比痛更深,作为一代武将,按说纵然悲痛也不会在人前痛哭,更不会在 “三百口三百刀将心剜空”的情况下为和申包胥的分别痛哭。总感觉这里伍子胥的感情层次不对。
这场的舞台背景是七巧板式的平面模块(设计师语)组合出长亭的形状,写意传神,暗示这里对应传统戏的《长亭会》。很好!
十九年后,伍子胥来伐,楚国君臣大殿议事。一帮主战,一帮主逃。主逃的大臣说“虽为下策,倒也不失为权宜之计”。哪有人会直接承认自己出的是馊主意啊,一般不都说“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吗?所以不妨改为“虽非上策,倒也不失为权宜之计”。更合常理,也更符合为官几十年的大臣的身份。
对了,主逃的一派到后面又莫名齐心,“愿与郢都共存亡”了,不知他们受了什么触动。
太后孟嬴上殿,为昭王出主意,说申包胥或能解围。昭王问起申包胥因何被打入死牢,孟嬴说此事不必遮掩了,于是就在金殿上直说了。首版是申包胥上殿后提起冤狱,昭王才追问的,现在改到前面,更合理紧凑。可是,父纳子妻这种事不但关乎平王颜面,也关乎贵为太后的孟嬴颜面,以及王室颜面,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连大臣们都觉得尴尬,她真的可以当着群臣的面从容道来?是不是可以屏退左右或者把昭王叫到旁边低声相告?
昭王得知真相,立刻宣布赦免申包胥,宣进宫来,大家仍以“大夫”称呼申包胥。申包胥打入死牢十九年还保留着上大夫的官职吗?莫非平王还打算某天开恩放他出来继续做上大夫?如果是,何以关他十九年直到平王死掉也没有赦免?如果不是,有什么理由还保留着大夫的官职?常理来说,囚禁即免去一切官职。昭王赦免时如能加一句“官复原职”,那后面的称呼就很合理了。
申包胥上殿,还是黑色髯口,之前不是说要换黪髯以呼应伍子胥的白髯的吗?不过既然伍子胥是“一夜间白了少年头”,说明申包胥那时也是少年,当时不到三十岁,十九年后不到五十岁,忽略十九年牢狱生活的煎熬,黑髯口也说得过去。从整出戏来看,黑髯对白髯形象更分明,否则就混沌不清了。综合考虑,黑髯更好(抱歉我还没分清楚什么黑三苍三满啊扎的,就简单说髯口吧)。
昭王请申包胥出使吴营劝说伍子胥退兵,申包胥以为昭王只是为了保住江山,所以推辞。当昭王说要为伍门平反,而且是出于公义良心时,申包胥立马被感动了,爽快答应出使。这一段的唱词意思到了,也还好听,但不知为何三次的听起来都不是很清晰,不看唱词基本听不懂录音。相比之下后面二胥在城外轮唱的“忆往昔”一段就要清晰很多。
但是这段申包胥表演非常好。上殿时“不知发生何事”的迷茫,“多年来正义不得匡扶”积压的失望,乃至心寒,都通过前倾的体态、踉跄的步伐、愁苦的表情体现出来,而当昭王承诺为伍门昭雪,申包胥一下子振奋起来,腰不弯了背不驼了,脸上也有笑容了,眼神明亮有力,水袖甩得干脆潇洒,配合西皮快板唱腔,简直就是从里到外重获新生!公理正义对申包胥来说就是这么重要!
十九年后伍子胥第一次出场,红脸红盔红衣红披风,我和戏友都觉得里面的袍服可以换个颜色比如黑的,披风是红的就可以了。不过不知这样设计是否另有深意,反正看着挺热的。这段唱很有气势,尤其是第一句导板,漳水怒号腾血浪,满堂彩,应该的。后面几句也不错。
这里另一看点是郝杰的马童,功夫干脆利落,当然,我不懂一个马童秀这么多功夫是要表达什么,是说伍子胥的马很难驯服?反正挺好看的,大家都喜欢,不懂就不懂吧,这段要保留。
吴王出场,和伍子胥客气几句之后就下令攻城,此时申包胥来到!换上了朝服,儒雅潇洒,确有上大夫风范!唱完铿锵有力的西皮快板之“刀剑丛中色不改”后,音乐猛然变得婉转低回,伍子胥和申包胥开始慢镜头模式,互相打量了好几轮,才交替唱出了“眼前人似曾相识费疑猜”。这三次看到这里都略出戏,甚至有瞬间跳到另一剧种的错觉,但又觉得不应该,明明唱词唱腔都很好的,尤其是“眼前人”那句真好听啊!后来想想,应该是闹和静转变太突然、强和弱对比太明显,持续时间又太长的缘故,所以感觉散了。如果音乐过渡稍微平缓一点,伍子胥和申包胥少打量一圈儿,也许就紧凑些了。
特别喜欢这段唱:从“眼前人似曾相识费疑猜”,到“喜只喜忠良血脉又复来”,词、曲、唱俱佳,如果新编戏唱词唱腔都能达到这段的水平,相信会有更多人喜欢。
弟兄重逢,伍子胥设宴相待,申包胥说明来意,言道平王已死,昭王为伍门平反,请伍子胥回城祭父。吴王出来挑拨,以班师回朝威胁伍子胥。此时的伍子胥,竟然带着哭腔哀求吴王,复仇虽然重要,但也不至于如此低声下气啊,想当年在街头吹箫乞食,姬光来访,那伍员他都不曾放下身段去哀求,而是“本当向前去见礼,帽破衣残不整齐。眉头一皱心生计,将我的冤仇提一提”,最艰难的时候都不忘为自己保留尊严,现在动不动哭诉,这位伍子胥和《鼎盛春秋》里的伍子胥是同一个人么?
吴王的“三百口冤魂的眼泪已经风干了”一如既往地违和,还有一声炸雷。
这段另一看点是申包胥的表情变化,先是重逢的欢喜感慨(没有明显哭腔,也达到了喜极而泣的效果),听到伍子胥唱“报家仇雪友恨把楚宫葬埋”时神色瞬息吃惊、凝重、焦急、无奈(当时伍子胥高喊着摆酒,申包胥试图劝阻而没有机会开口),及时而精准。
谈判的结果是伍子胥暂不退兵,但答应回城祭父,申包胥回城禀报。昭王听说,表示要跪迎伍子胥,替先人谢罪!演到这里,观众席中一片哗然,看来大家都和楚国老大臣一样,认为君跪臣有失颜面。我也觉得这昭王开明过头了,难道因为是少年新主,君臣之间的等级观念还不深?总之他这一跪怪怪的,而且伍子胥根本没感动,白跪了!当时设计这段,会不会是为了给伍太傅的灵牌找个地方摆放呢?因为旧版的是放在地上,观众普遍不能接受,摆在桌子上又不利于伍子胥来了就抱着哭,所以让昭王跪着捧手上?高度倒是挺合适,可是在帝王社会,这是万万不可能的啊,君跪臣还是捧着灵牌,要是迫于形势不愿亡国或者为了保命这样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是心甘情愿的,为的是公义良心!还是那句话,开明得超越时代了!
接着就是伍子胥哭灵了,这段用哭腔是合理的,唱腔也好听,每次唱完都是满堂彩的。
这段的舞台背景改得不错,一张桌案,两支白烛,一块灵牌,这些是实物。背景则是一面画布,画了密密麻麻几排灵位,和伍太傅灵位一起受祭,虚实结合,场面肃穆大气的,能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级祭礼的隆重。
哭完后伍子胥问昭王要父母遗骸安葬,自然是没有的,于是伍子胥提出将平王开棺鞭尸,昭王自然也是不能答应的,于是,谈判破裂,伍子胥表示我还会再回来的就恶狠狠地走了。而昭王申包胥子期等一干人等居然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他走,没人出来阻拦,子期不是一直说要把他拿下吗?就算拿不下,也要有个姿态啊!估计申包胥是慌了,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楚国的安全,而是不想和故友变成仇敌,昭王年轻,等着申包胥出主意,其他大臣则在等昭王下旨,就在这申包胥一慌神,伍子胥从容出了郢都!
伍子胥回去后开始攻城。这段武戏很好看,专业叫法我不懂,在我看来就是各种翻跟斗,比上次的又多了几种花式,眼花缭乱又十分巧妙。
由于楚国军民顽强抵抗,郢都久攻不下,吴王命伍子胥想一速战速决之策。伍子胥想到水淹郢都(彩排时是伍子胥想到的,实际演出时变成了吴王的计策,不管怎样,吴军要淹城了),但又想起申包胥还在城内,如决堤淹城,申包胥性命难保,想到此处他是心如刀割泣不成声。恰好申包胥射来书信一封,提醒他若为一己而戕一国,虽为报仇可以理解,但确实过分了,请他三思。伍子胥不为书信内容所动,担心的还是贤弟的性命,于是向吴王请求,先不要淹城,等他把申包胥唤出城来劝说一番。吴王答应了,并叮嘱道:“如此将军要多加小心!”啊?两人单独见面,在伍子胥的地盘,伍子胥还是一代名将,申包胥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小心他什么?难道申包胥还能把伍子胥打死?这种台词乍听很顺,其实经不起推敲。
二胥第二次见面。伍子胥担心申包胥安全,申包胥劝伍子胥退兵,中间穿插着十九年的互相思念。这段念白在原有基础上改了很多,改得很好,申包胥更清醒更坚决了,伍子胥也回忆了一段当年出逃后的落魄情形,吻合了《鼎盛春秋》的剧情,并且说是复仇的信念支持他活下来。然后两人共同回忆了这十九年的风风雨雨(实在觉得风风雨雨太轻描淡写了,不足以表现他们经历的苦难,而且现代感太强),唱词唱腔都很精彩,略有瑕疵:
忆往昔, 忆往昔,楚之骄子名门后,刹那间遭沦落亡命荒丘(遭沦落语法不通,很怪。当然,传统戏也有一些这样的别扭唱词,比如“吃醉了酒全不顾满面含羞”之类的,但以前的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大家都这么唱也就不好改了,现在既然是要打造精品,还是尽量写得顺畅点吧。“遭沦落”改成“遭横祸”是否通顺一些?当然,肯定还有更好的改法,先保证通顺吧)。金兰知己义气厚,同为江山共喜忧。饱经孤零与冷暖,万般滋味独自收(字幕是收,但收是主动把万般滋味都收过来,而伍子胥显然不是主动的,他是被动承受各种痛苦,所以建议用“受”),一夜间白了少年头。仗义相助施援手,不惜身作阶下囚。弟为我一十九年牢狱守,枉送了耿耿忠义才学优。死牢中将你音讯候,却候来铁骑横对故门楼。楚国君臣负你我,理当是殊途同归志更投,申包胥为求和解苦奔走,但愿得杀戮得停休。你为何苦苦阻我鞭尸首,我把这深仇大恨怎罢休?望兄长什么(申包胥这句词不记得了,录音听不清,但是改过的,比原版好,唱腔也好听),莫什么生灵涂炭遗恨千秋。
唱完还是各说各的,申包胥要伍子胥放下仇恨,休兵罢战,不但是昭王,楚国的百姓也会感念他的恩德, 伍子胥说平王无道,这样的楚国亡了也罢,让申包胥跟他走。申包胥誓与郢都共存守,伍子胥急忙阻拦,说你万万不可回城,少时就要决堤淹城了,说这话时语气支吾,不敢看申包胥,最后还是一发狠说了出来!可见他也觉得淹城这事并不坦荡,但不知他是觉得对不起郢都百姓还是对不起申包胥,也许两者都有。而申包胥听到要淹城的消息,并没有像旧版那样长长一声惊呼“哦~~~~~~”,而是停顿半晌,才说“怎么,你、你、你你你你要决堤淹城么?”当时我略走神,没有看台上,不知申包胥是怎么表现的,但观众有掌声,下次要仔细留意此处了。我觉得旧版的惊呼也很好,没想到这里会改。
伍子胥说要想解决此事,须得昭王打开城门自裁军前,申包胥根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到了这里,他已看清楚了眼前的伍子胥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他不抱希望了,但还是为故友的改变痛心,他心目中的伍子胥,是个智勇双全的能臣干将,悲天悯人的仁义丈夫,知恩知义的英雄豪杰,不想他却……此处有一句念白:“只怕就要铸成大错也!”这个“只怕……也!”不像文言文的常规用法,和上京《群借华》中《华容道》一折里那句“难道……耳!”一样怪。把“也”换成“了(liao)”就顺多了,还可以用微微颤抖的声音拖长腔,也能表达再次提醒警示伍子胥的意思。
接着又是一段快板对唱,其中“铁蹄展放如牛斗”不好理解,虽然也明白他是想说大军压境势不可挡,但一般不都说“气冲牛斗”吗?我查了一下,牛斗指星宿,铁蹄怎么展放也不会像星宿呀,何不改成“铁蹄展放气冲牛斗”?如果一定要七个字一句,“铁蹄展放冲牛斗”也比“铁蹄展放如牛斗”通顺。
申包胥的“只见冤魂三百口,怎不见千万百姓要葬洪流”改成了什么什么“怎不怕留下骂名万古羞”,改得好,更有力度。
“今日里我定要取郢都决不罢休”,在彩排里唱的是“今日里我不取郢都决不罢休”,当时我还高兴了一下,说终于改了。记得正式演出的字幕也是“不取”,但听录音回放,还是唱的“定要取”,遗憾了。既然改过,想必已经理解改的理由了,可能唱惯了旧版一时改不过来吧。
伍子胥决定淹城,申包胥说你如淹城,你我的弟兄情义就此了断。其实这部戏的念白和传统戏很不一样,好像更加注重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意在更好表达剧中人物的感情,这当然没错。可是如果强弱对比太强烈,加上逸夫舞台的音响有时不太理想,就会导致太低时观众听不清,猛然一高又吓观众一跳,剧中伍子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申包胥的这句念白也有同样的问题,在不看字幕的情况下,不太能听清“就此了断”前面说的是什么。
一听申包胥要绝交,伍子胥又哭了,他说“难道你就真的如此绝情么?我伍家三百口至亲俱已丧命,你是我唯一的至友,我的一片苦心,你不能视而不见哪!”每当看到伍子胥哭诉我就很无力,和申包胥谈话甚至和别人提到申包胥,他没有几次不哭的,好像申包胥是他命根子,没有申包胥他就活不下去了。可这么在意申包胥,却不肯因为申包胥作一点点的妥协和退让,还怪申包胥绝情。整出戏看下来,申包胥对伍子胥起到的规劝作用基本为零,很难想象他们曾是金兰知己。这么演也许只是为了表现两条线:二胥的友情,两人立场的对立。但是这两条线孤立发展了,根本没有为两者的交错纠缠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作一个合理的安排。
申包胥没有理会伍子胥的哭诉,毅然回城了。临走时说“如果你执意淹城,你身上背负的冤魂又何止这三百口!”衣袖一挥,愤然离去,只留下一声炸雷!然而这炸雷对伍子胥仍旧没有任何的震撼,申包胥走了,伍子胥又不哭了,果断淹城,哪怕明知道申包胥会被因此丧命,没见他有一点犹豫和挣扎和不安。
申包胥回城后,加了一段戏。申包胥作为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善良人,同时又是楚王室的忠臣,他不忍郢都百姓葬身洪水,但相比之下,他更加不能接受楚国灭亡,而要保楚国,第一件就是要保昭王,所以他怀着强烈的负罪感决定舍百姓保昭王,并对着郢都百姓深深跪拜。加上这段申包胥的形象更丰满了,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忠君思想不值得提倡,但在那个时代,这是可以理解的,何况保君等于保国。这段戏的表演很好,展示了老生表演的诸多技巧,具体啥技巧我也说不上来。
申包胥禀告昭王伍子胥要淹城,请他逃走。昭王推脱一番,但也算是答应了。这时太后孟嬴赶来催他逃走,他又说不忍抛下百姓。满口家国大义,却不曾表示难舍母亲或者请母亲同行,这是基本的孝道好吧?普通人都该有这个觉悟,何况一国之君!建议加上一段昭王央求母亲同行,但太后怕拖累儿子,坚决不允,昭王只好独自出逃,这样也显得母子情深。
孟嬴劝昭王逃走时有一句话是“你不可再率性而为!”率性是个中性偏褒义的词吧,一般说谁率性,都有赞许的意思。这里母亲教导儿子,用“任性”会不会更好?
昭王逃走,子期殉国,和上次一样,略过不表。
伍子胥攻破郢都,要打进楚宫鞭尸平王,此时的舞台背景又是平面模块搭成的宫殿形状,看着也颇有王宫气象,只是为何一直在水平晃动?是在暗示楚国江山风雨飘摇吗?如果是,可以接受这个设定。
孟嬴求见伍子胥,假意拜谢时拔出匕首刺杀伍子胥,自然是失败了。接着有段唱,指责伍子胥引狼入室害她母子分离百姓失散,唱道:“恨不能亲手杀死你”,不觉得这句语气太弱了吗?和“我定要取郢都决不罢休”一样的。记得听过一个故事,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同样的,孟嬴的“杀死你”语气太弱了,连“杀了你”都要有力些。
孟嬴自杀,伍子胥伤感了片刻,吴王劝他不必挂怀,走,鞭尸去!他立刻释怀了,吩咐打进宫去。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刚才是不是真伤感,想了些什么。申包胥的性命他都不再挂怀,何况孟嬴?
打进楚宫,申包胥已在等他。伍子胥见申包胥还活着,喜极而泣,对伍子胥来说,虽然万不得已时顾不得申包胥的性命,但申包胥若能活着,自然更好,天大的惊喜。所以这里的哭腔还算可以接受。
伍子胥对申包胥仍以贤弟相称,语气真诚热烈情深意切,申包胥却冷冷回称“吴国大将军”,对他来说,故人伍子胥已死,面前人只是敌国将领。申包胥问:“请问大将军,如今你复仇鞭尸既成,可能拔营起兵,退师楚境?……是进是退,你要自择!”“自择”这个说法比较少见,如果不看字幕,会不会容易误解成“自责”?其实用“你要好自为之”就很好啊!
伍子胥说你要我怎样,申包胥说,我要你奏请吴王退兵,然后你自裁宫门以谢楚民。吴王喝令拿下申包胥,伍子胥求情。回头又对申包胥说待我鞭尸之后,我的生死由你处置。慢来,前面申包胥不是说“复仇鞭尸既成”吗?怎么伍子胥又说还没鞭?接着吴王退场,二胥深谈。其实没啥好谈的了,伍子胥继续哭诉“我对你的一片衷心,你难道就不明白吗??”申包胥表示你是灭国的仇人,我们不共戴天。关于伍子胥复仇是对是错的讨论,听起来还蛮有哲学色彩的,不过还是谁也没说服谁。伍子胥说我复仇是捍卫天道,申包胥说你为了三百口滥杀了多少无辜,这就是你所谓的天道吗?伍子胥说可是平王已死,我又能怎样,难道叫我屈从这不公的天道吗?申包胥说天道不可违,人又岂能负天,意思是你杀不了平王是天意,你认命吧。伍子胥得意地说幸好天不负我,我现在鞭平王,杀昭王,我终于实现了我的复仇大业!等下,刚才不是还说没鞭尸吗?怎么现在又说已经鞭了?鞭尸这个问题老也扯不清,稍后再讲。
申包胥听后一阵狂笑,这种笑声我平时是很喜欢的,在这戏里单听也很好听,只是好像前面缺了点过渡,笑得太突然了。如果加上一个“哦?”再笑可能自然些。
伍子胥问他为何发笑,申包胥说昭王还不曾死,已安然出逃。接下来这点两位演得极好——两人几乎贴面而站,伍子胥手指申包胥,声音颤抖,难以置信地问道:“是你放走了昭王?”气急败坏挥拳欲打申包胥却始终没能下手,身体处于气急发抖状。与他形成强烈对比的,申包胥昂首挺立岿然不动,带着淡淡的胜利者的微笑,高贵从容。他完成了自己作为忠臣的使命——保全昭王,使得楚国有机会复兴;同时也知道伍子胥未必能放过自己,来见伍子胥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因此格外从容。
伍子胥不能原谅申包胥放走昭王,终究也不忍亲手杀死他,于是挥手叫他离开,这次是伍子胥主动要绝交了。临别前伍子胥替伍氏三百口拜谢申包胥,申包胥则交给他一块灵牌——被伍子胥率领的吴军践踏的太傅灵牌。伍子胥抱着灵牌反省,申包胥缓缓离去,没有原来的以酒祭奠死去的兄长伍子胥那段了,这版申包胥更早看清了伍子胥已死,淹城之前的那次分别对他来说已经是诀别了,这次见面,是仇敌身份,所以他才是真的不再挂怀。
伴唱响起:“去了,去了,包胥他去了~~~”伍子胥唱:“去了, 去了,包胥他去了,子胥我心如刀绞,故友将我抛(不是你赶人家走的吗),也不知是悲 是恨,是怨 还是恼,千言万语也难表,欲了却难了,欲了却难了,只觉得空空荡荡,孤孤单单,丧魂落魄神尽销”,一声炸雷,剧终。
这声炸雷把我认识的一位戏友吓倒了,回到家还缓不过来。回顾一下这部戏的四次炸雷(只记得四次),貌似都为表示伍子胥内心的震动,可实际上伍子胥的复仇的念头丝毫也没有动摇过。用这位被吓的戏友的话说,如果一个安排不能融入剧中,不能给人物、剧情一丝一毫的帮助,就是说出朵花儿来又顶什么用?
戏演完了,可问题还在:伍子胥到底鞭尸没有?为什么就不能交代清楚?真如宣传所说,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留个开放式结尾让观众思考?我看未必。既然京剧是“以歌舞演故事”,那么把故事讲完整或者相对完整,是一出戏的基本任务。观众的思考也只能建立在完整故事的基础上,不然思考出来的结论难保不偏颇。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不交代也就罢了,但鞭尸几乎是这部戏的关键词,怎么可以含混过去呢?
不能解答是否鞭尸的问题,根源恐怕在于剧本立意,根基不稳。该剧宣传资料说:“伍子胥和申包胥就像人类复杂的两面,复仇与宽恕同位一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理性精神的孕育,应该有勇气去思考和避免因为仇恨而带来更大的人道灾难,这才是《春秋二胥》真正要说的。”我们向来不缺复仇精神,这里把复仇与宽恕放到一起,实际上就是在呼唤宽恕精神了。编剧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人,多少有些一厢情愿,至少是选错了题材。古人做事自有他们的一套思想标准,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写古人的故事,尤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真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古人并不按你设计的套路走,你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只能硬把故事捏拢,但捏不圆,人物性格不能统一,行动解释不通。历史上的二胥身上能体现忠孝,道义,家国理想,但绝不是复仇与宽恕。申包胥在长亭劝伍子胥不要复仇,是基于“他是君,你是臣,哪有臣与君为敌的道理”,而不是“人跟人之间要互相宽恕”,当伍子胥说出他的理由:“楚王纳子妇,弃嫡嗣,信谗佞,戮忠良,吾请兵入郢,乃为楚国扫荡污秽,况又有骨肉之仇乎?”,申包胥表示理解和尊重,所以才说:“吾欲教子报楚,则为不忠;教子不报,又陷子于不孝。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谊,吾必不漏泄于人。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何等襟怀坦荡!所以即便十九年后重逢,两人对彼此的立场早有了解,也不至于这么一惊一乍爱恨纠缠的,既然史上伍子胥鞭尸已是公论,那就说明申包胥没能成功阻止他(假定他确实参与了阻止),但这并不是申包胥本人的失败,他只是尽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国家,敌强我弱,失败是大势。所以传统戏里的伍子胥鞭尸就可以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因为不涉及“倡导宽恕”的主题,也就不必讳言鞭尸。
写到这里,我又不知道能否用成功来评价这部戏了。我听演员、导演都说看到这个剧本很惊喜,我初次知道要排时也很期待,而且每次看完都觉得很不错,可一旦较真起来就发现有若干问题。和朋友讨论了一阵,我们都觉得题材不错,但立意有偏,且笔力不足,所以经不起推敲。如果主题定位不准,那细节上再怎么完善也难有质的飞越,因为你可能永远要面对观众的质疑:伍子胥到底鞭尸了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