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茶碧螺春--沧浪茶馆

 liuhuirong 2017-09-27


名茶碧螺春
来源:江南茶文化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

  碧螺春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又名“洞庭碧螺春”。
  由于洞庭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

  “碧螺春”雅名之由来   
  传说清康熙皇帝(1654-1722)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由衷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茶友们是否也会对它那雅韵十足的名称而感到好奇呢?说起它的名称之来历,这里面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茶友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是怎么叫起来的呢?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娘们采下来的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蜷曲似螺,又产于春季,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揉中带炒,抄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高温杀青:当锅温150-160度时,投入茶青500克左右,进行翻炒,以反复旋转抖炒为主,至茶青略失光泽,手感柔软,稍有粘性,始发清香,历时3-5分钟。
  揉捻成形:锅温80度左右,采用抖、炒、揉三种方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汁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脱落。当茶叶干度达到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
  在炒制的过程中,还需将漏拣的少量碎叶余叶挑出。
  搓团显毫:是形成碧螺春卷曲似螺、茸毫满披外形的关键过程。锅温60度左右,一臂撑着锅台,边炒边用双手将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文火干燥:采用轻搓、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时,起锅时剔去碎叶,将成形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锅温约40-50度,文火烘至足干。

  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碧螺春条索紧结,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卷曲成螺,味道清雅,经久不散。
  碧螺春是茉莉花茶代表产品之一,根据我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苦、甘,性凉,人心、肝、脾、肺、肾、五经。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儿茶素、维生素C、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因此它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品。
  1.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2. 不适宜发热、肾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习惯性便秘、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失眠、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3. 女性在经期最好不要多饮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