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称泥 2017-09-27

刚开始在门店做慢病工作的糖专员小伙伴,普遍感觉做血糖监测患教、尤其是餐后血糖患教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多数病人不重视餐后血糖。

渐渐地,糖专员小伙伴的努力有了收获,原来不关注餐后血糖的糖友开始关注餐后血糖,个别很配合的糖友不仅仅关注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对餐后一小时的血糖也开始专研起来。

所以,现在接到小伙伴的问题多数也有了升级,前些天收到小伙伴发来这样一个问题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患者的饮食结构,营养结构不同,对餐后血糖上升的影响速度不同。

一、三大营养中,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最快,餐后一小时的血糖一般是由这一餐中碳水化合物来决定的。

与脂肪、蛋白质相比,碳水化合物是最容易被消化吸收的。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在肠胃内消化吸收的速度也不同,消化吸收的快慢与碳水化合物本身的结构、类型有关。此外,烹调过程中加工方式、加工的程度,如大小、软硬、生熟、稀稠及时间、温度甚至储藏方法等对升糖指数都有影响。总之,越是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数(GI)越高、血糖上升速度越快。

碳水化合物中豆类的GI较低,如绿豆、绿豆挂面、蚕豆、豌豆、扁豆、红小豆、青刀豆等。假设,问题中的这位患者这一餐食用了大量的豆类没有其它主食,有可能血糖升高的时间在餐后一小时以后更长的时间出现。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二、食物的排空速度排序:脂肪最慢,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介于两者之间。

假设这位患者这一餐根本就没有食用任何碳水化合物,只用了脂肪和蛋白质饮食,餐后血糖高峰会出现在餐后的两小时吗?

GI对血糖的影响肯定要考虑,可是,只看GI不看食用的数量也无法找寻血糖变化规律。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冰淇淋的GI肯定非常高,但如果患者只是尝试性的用舌尖舔了一下、却一口气啃了两只油炸的鸡腿。鸡肉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延缓肠胃排空速度,造成餐后血糖上升和下降速度变慢、甚至影响血糖可长达数小时至十数小时,经常这样吃还容易脂肪堆积肥胖。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但,蛋白质及脂肪的对血糖的影响是相对缓慢且长时间的,问题中的患者血糖,在餐二时达到了最高峰值。这种情况第一可做上述一中低GI食物的猜测;第二可怀疑饮食结构中可能没有单一的主食,但食用了混有碳水化合物的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用面糊裹炸的鱼、虾等,糊的量不多,但可以在脂肪蛋白吸收升高血糖前一步把血糖升高。

提问题的专员当时没详细问询患者的饮食结构,所以我们针对患者血糖的情况只能做这些可能的猜测。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排除与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个体差异相关。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三、重视餐后一小时的血糖的糖友是明智之举。

“据最近一项研究,一小时餐后血糖浓度或可预测糖耐量正常成年人以后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有一次以社区为基础的12年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在将传统危险因素(包括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浓度)校正后,餐后一小时血糖浓度是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四、既然餐后一小时血糖这如此重要,为什么诊断标准是餐后两小时的血糖?

我国仅将OGTT中的“服糖后2h静脉血浆血糖值”作为诊断标准之一。但是,OGTT的检测过程是这样的:先测定空腹血糖,然后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再分别检测服糖后一小时,两小时的静脉血糖。

临床上也增加半小时、一小时甚至三小时的时间点,并同时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主要是为了解与血糖水平相对应的胰岛素分泌状态,其实在指南里,似乎除餐后两小时外其它三点的血糖被忽略。

也有学者认为,餐后两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饭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某些情况下不必依据两小时血糖,比如空腹血糖升高、一小时血糖升高以后足以得出诊断,且判别的优势明显。

但是餐后两小时的意义毕竟不容忽略:

1.容易发现可能存在的服糖后高血糖水平;

2.较好地反映药物对血糖影响;

3.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服糖后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五、无论有多少种说法、多少争议,餐后一小时血糖非常重要,尤其是妊娠糖尿病人的餐后一小时血糖。

指南中对妊娠糖友有专门的餐后一小时标准:

糖友们,你们测过餐后一小时血糖吗?

妊娠糖友的血糖需按以上要求达标,尽量避免低血糖发生,还要控制妊娠期间的体重增加。

六、有关研究表明,对于OGTT后餐后一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的人群,因为OGTT后餐后一小时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存在一定相关性,应该早期干预,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OGTT,做到早预防、早发现。

七、糖友要多关注各时间点血糖的变化,餐后血糖高峰与餐前相比,最好在2-3mmol/L左右变化。

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眼底、肾等靶器官的并发症就容易发生。

“理想餐后一小时≤8.3mmol/L,餐后两小时≤7.8mmol/L,餐后三小时≤6.1mmol/L”,减少并避免低血糖发生,老年人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