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胸部影像一代宗师!

 zskyteacher 2017-09-27


记者:何畅 《现代医学成像》杂志社


在北京友谊医院的门诊大楼里,我们等待着本次的被采访者李铁一教授。前来就诊的患者从李教授的诊室内排到诊室外,据说,李教授一年的门诊号预约已满。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忙碌中的他,神情专注,看来这位患者的情况已经基本清楚了,李教授拿起笔亲自书写诊断报告,周围的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老人手中的笔沙沙作响,流淌着智慧与坚韧……


人格,从“曲折”中磨练

李铁一教授1927年出生在辽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谁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李教授的中学和大学教育都未能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学时的李铁一正赶上日伪时期,生在农村的他只能按规定上农村中学,学习农业课和文化课,考大学也许只是个梦;等到了可以报考大学的时候,又变成了国民党时期,不承认日本时期学制,他只好到沈阳从高二起补课,直到考取了医学院,但并未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当时的沈阳医学院学制六年,其中解放前期的1946年到1948年游行罢课不断,课快学完了,也解放了,学校要求正值三年级的学生要从头学起,李铁一正在其中。1951年李铁一毕业了,他同样未能拿到本科证书。毕业后他以“研究生”名义留校,所有课程只有20多课俄文。如今的李教授笑问:“我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成品吗?”教育的缺憾给李教授后来的成长带来了较他人更多的困难。


从1951年开始,李教授在沈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1953年5月23日奉命调到北京苏联红十字会医院,这是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医院。1953年到1956年李教授开始跟三位苏联放射科主任(佐叶娃、柯斯马样夫、波得卡明斯基)学习诊断,他深知这是他一生难得的机会,成长的曲折反而让人更加坚韧,年轻的李铁一清楚的知道:要想取得成就,只有努力前进,没有退路可走。


坚持,一直到理想实现

影像诊断的基础是解剖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影像,影像病理,影像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总是追随临床和基础医学的发展,所以解剖、临床、病理、影像是密不可分的,而研究的目的就是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推断予后。多种影像方法使许多新课题出现,但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早期看出病,看准病,指导临床治疗。


“做事不惜辛苦也要刨根问底”这是李教授的风格。这个根如何刨?60年代的李铁一开始了多科室合作搞科研的探索。当时,科研在放射科不是重点,有的临床医生甚至说放射科搞啥科研?因此李铁一的科研坚持了三自愿的原则,即自我选题,自找伙伴,自挤时间。他开玩笑的说:“一句话,在科研方面不参与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没有科研压力,兴趣是科研的动力。”大家的共同兴趣好像一条纽带把科研伙伴紧紧的绑到一起,没有谁配合谁的关系,而是互助互利。1964年小儿腺病毒肺炎流行,李铁一教授与病理科黄受芳教授等共同研究腺病毒肺炎X射线所见病理基础(发表在1956年10:295中华放射科杂志上),并因此找到了病理性肺炎与普通肺炎在X光片上的区别,降低了误诊率,使许多孩子治愈出院。这正是李铁一教授从事胸部疾病影像病理学的起点。


后来,李教授学习了Heitz man ER肺膨胀标本制作方法,这奠定了胸部疾病影像病理学研究基础。他以肺癌作为重点,兼顾研究胸部其他疾病。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方法找到了,他与冀景玲主任医师、黄受芳教授、陈金城教授及研究生共同努力,1987年发表了1917例呼吸系统手术病例的X射线与病理对照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 4 196),并在发表多篇论文基础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胸部疾病的X线征象的病理学基础》一书。


在研究胸部疾病病理学和影像诊断时,遇到有关解剖学问题李教授多与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北京市结核病医院胸外科合作,尤其是研究肺段之间的交通和胸片侧位肺门影像解剖学基础。他通过尸体最终证明了邻近肺叶相邻肺段之间有变异支气管交通,这非常有助于理解肺内病变肺段之间的漫延。1989年李铁一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随着新影像设备的出现,医院引进了CT及核磁共振设备,他把对于胸部病变影像研究转向CT和MRI研究。先后进行了高分辨正常肺部表现及肺门影像解剖研究、肺弥漫性间质病变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胸部MRI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正常肺门核磁共振研究等,获得北京市三级成果奖两次次,二级成果奖一次。在大量CT、MRI应用基础上,在诊断中各种影像互相印证,相互补充,由李铁一教授主编的《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1998)》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总结了各种影像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有人说胸部疾病影像诊断论文很多,无题可选,李教授说,实际上不是这样,随着临床和基础医学的进步,“老病”总有新内容,如肺癌的早期论文和现在论文内容大不相同。科学研究面向临床十分重要,对于一个系统疾病的研究多人合作,发扬团队精神,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功。继李教授的研究之后,其研究生,现友谊医院放射科主任马大庆教授沿着研究方向带领研究生继续前进也发表了很多论文,并获得北京市三级成果奖二次。

照片2. 全国胸组会议(开封),同样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李铁一教授(右)(该届会议主席)与刘玉清院士(左)和陈炽贤教授(中)(已故)合影


“我的人生要留有痕迹”

在我们看来,李教授是一位能在多变和艰苦的情况下开辟新的道路的先行者,70年代,医院为响应面向基层的号召,为四个居民医院每周定时开设了影像会诊门诊,而李教授认为临床工作正是医学和科研的落脚点,影像会诊门诊最终发展为今天的临床影像会诊门诊,已经过了30多年。李教授从后台的影像诊断走到了前台,甚至很多结核病院的医生跟他门诊,直至今日。80年代后,胸片和胸部CT几乎是每个病人带来的资料,部分病人带来核磁共振,PET、PET-CT、骨扫描、超声等资料,诊断中可将多种影像结合在一起。李教授继续补充学习,他对每一例病人亲自收集临床资料,认真分析各种影像材料,先写临床,再写影像表现和诊断。评价医生有两个平台,一是专业文章,一是患者口碑,病人曾送给李教授一副字画,上面这样写道:火眼金睛辨吉凶,不随众说显神通。


在医患关系敏感的今天,敢给出“唯一诊断”的也许唯此一人,病人盼望李铁一教授给出明确的诊断,他的压力非常大,但他要对患者负责,他把家里的电话留给病人,便于外省市的病人联系。他的门诊以胸部疾病诊断为主,兼顾其他系统的疾病诊断。李教授曾说:“从事影像诊断一专多能十分重要。多部位病变对呼吸系统诊断有帮助。正像胸部疾病诊断一书所说:胸部病变影像诊断是全身疾病诊断的一面镜子。”2001年以前,李教授的门诊量达到年均2800人次。长时间忘我的工作,2001年年过古稀的李教授身体出现了状况,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他仍坚持工作至今。为了把临床影像诊断中的正确与错误病例提供同行,他主编了《经验与教训》一书,很快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我的人生要留有痕迹”,李教授达到了对自己的要求,更相信他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也留下了痕迹,那是对他深深的感激。


亦师亦友,唯“才”珍惜

李铁一教授说自己是个认真的人,只希望踏踏实实的做事。这一特点不止表现在医学工作中,还表现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上。他把临床行之有效的诊断手段教给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教具同样重要,因为后者是通过视觉给同学感性知识,这是他教学的基本原则。


1965年李教授在房山县长沟公社创办农村卫生学校,学制三年,每年集中上课5个月,参加劳动和行医7个月,教研组由首都医科大学基础课教员和北京友谊医院巡回医疗队队员组成。学生是他与大队干部商量从知青和农民中选出的,很多人他要亲自上门“邀请”。这批学生后来有的到了县医院、卫生院工作或其他地方做了医务工作。


友谊医院每年招收一期胸部疾病诊断学习班是由李教授发起的,从70年代至今。他还主持了83级放射科医生系统授课。担当放射学北京分会主委时,创办了每月一次各系统读片会,友谊医院负责呼吸组,坚持至今。


李教授招收研究生,为科室培养骨干。当时每位导师只允许收一名研究生,他和研究生共同作题目,搞科研。今天,李教授的研究生马大庆教授、贺文教授、靳二虎教授等都已成为放射界的中青代骨干。李教授说:有钱买机器设备不难,用多少钱买不了人才。培养人才非常重要。

照片3.李铁一教授(中)与学生靳二虎(左)、吴宁(右)讨论问题


有人说李铁一教授这一辈子活得不值,没有真正的周末、没有度假、没有美食,甚至没有健康,80岁了,最好的休息就是每天散散步,而这样也只是为了能坚持更好的工作。有人问他后悔吗?李教授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回首这一生,自己的乐趣就是这份工作,试问世上有几人能真正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于是我们听到斩钉截铁的回答:无怨无悔!


李铁一:

从事放射影像诊断工作近56年(1951年——至今);

曾任北京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放射学会常委,放射学杂志编委胸组组长;

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几种杂志编委;

共发表论文132篇;

主编书籍12本;

参加部分章节编辑专著5本;

获得科研成果15次。其中北京市成果3次,三级成果4次,其他为北京市卫生局成果奖;

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人;

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7年获五一劳动奖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