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北朝经典碑刻技法指要(4)

 青木森森 2017-09-27


  1.点画分析

  《中岳嵩高灵庙碑》碑石风化严重,字迹剥落占全碑之半。原碑现藏于河南嵩山中岳庙内,碑额有篆书阳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八字。此碑有白麻纸明拓本。该拓本共19开,每半开8列,每列7字,封面有郭沫若题签,后有潘承弼、邵锐等人题跋,钤有“于继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此拓本曾为陈叔通所藏。1968年,陈叔通家属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碑现存拓本的残存文字及诸家释文均未见有关镌刻年月及撰书者姓名。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岳嵩高灵庙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许多地方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风格,有无与伦比的拙朴天趣。该碑字形虽然不大,但用笔却极为讲究。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局部字迹漫漶,但字里行间依旧可以窥见其精神风貌。

  《中岳嵩高灵庙碑》的起笔,从直观上看,可以分为斜切方笔和露锋起笔。方笔的棱角分明,与多数魏碑方笔相似;露锋起笔与《爨宝子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行笔中,《中岳嵩高灵庙碑》以直线表现居多,特别是撇、捺的造型表现得非常明显。所以,其笔画的质感非常硬挺。同时,在行笔时发力比较平均,少有明显的提按,笔形挺直且粗细均匀。在收笔中,《中岳嵩高灵庙碑》保留了大量的隶意,主笔捺的隶书意味非常明了,横和竖时有体现,正逆正出,少有典型魏碑的棱角。在转折中,《中岳嵩高灵庙碑》的表现手法也极为丰富,更多取法于隶书,行笔正锋直入,而后提锋转向,与《张迁碑》极为相似。

《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额

《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

  《中岳嵩高灵庙碑》在用笔轻重表现上极为跳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较为厚重。从全篇来看,这是出于对比的需要。笔画厚重粗壮,自然显得气势雄伟。第二类较为轻细。此类与第一类形成对比。第三类为轻重相宜。该碑中一些字的笔画粗细相间,自身形成明显对比。

  我们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中岳嵩高灵庙碑》的残破笔。由于该碑漫漶严重,损字近半,所以我们在临习时,就会遇到猜解笔意字形的问题。我们知道,碑刻之字本来就有刻工的二度创作问题——即使是十分清晰的碑版,也需要一个由刀法见笔法的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过程。由于《中岳嵩高灵庙碑》斑驳比较严重,就不仅仅是辨笔法的问题了,还要透过石花辨笔画。初临者在临摹时最忌不加思考地“依葫芦画瓢”。很多初学者临摹碑帖时,对字形尤其看重,甚至进入了刻意追求的误区。这样对其书法的前进或许反而起到“南辕北辙”的作用。如果对碑中的每个单字不加以动脑分辨,日复一日一味盲从,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痼疾。

  面对《中岳嵩高灵庙碑》的具体状况,我们可以做两个选择。其一是只临写清晰之字,先不去为猜解破败字而费心劳神。理由是,此碑比较完整的字毕竟数量还不少,足够我们取法。如果能将这些清晰之字真正弄通、临透,是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目的的。基于这个思路,甚至根本就不用为破字问题耽误时日,只要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完好字的研究和取法上就好。其二是对残字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里说的“残字”,是指缺笔少画之字。完全不清晰之字干脆放弃。因为我们研究的是技巧与风格的问题,不是文字内容,所以不要纠缠在满是石花的字到底是个什么字的问题上。而猜解残字,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以全字解残字”。缺笔画的、缺偏旁的,就从碑中其他完整的字中寻找补替,尽量使字的组配和谐、得体。值得说明的是,在实践中,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和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除非某个字非用不可,才用此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