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书院散步—杭州万松书院的变迁与“梁祝”那段温情凄美的传说(解说词)

 轻风无意 2017-09-27

042万松书院(一)

万松书院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凤凰山北万松岭上。这里松木苍翠,风景秀丽,更可北赏西湖,南观钱江,满目清新,尽收眼底。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因白居易《夜归》之“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地明月中”句意得名。

万松书院创立后,奉孔子像,聘请孔子的后裔孔衢、孔积两兄弟主持院务,世代相袭。另外,地方官府还专门划拨原报恩寺山地170亩,作为书院祭田。

明朝初期,由于统治者提倡科举,注重官学,各地虽设有书院,却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一直到嘉靖以后,书院教育才发达起来。万松书院自创办20多年后,经明正德、嘉靖两次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其藏书、祭祀、教学等方面才得以有序的发展。经过创办初期满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最鼎盛时期,不是在明代而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时代,最开始的时候是康熙五十五年,我们因为康熙帝的一块匾额,而改名叫敷文书院。然后打了乾隆皇帝的时候,有文献明确记载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我们杭州,他六次都到了敷文书院。而且他在敷文书院题诗、赐匾、赐书,叫“优豁有嘉”,非常重视。

清康、雍、乾时期,万松书院发展迅速,逐渐进入昌盛时期。书院以名师主教的优势,吸引了省内十一郡的学子。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康、乾两帝屡次御驾亲临,书院也因康熙帝赐额,而改名为敷文书院。乾隆六次巡临书院,赐“湖山秀水”额,并赐帮金1000两白银。雍正十一年(1733年),它被赐为省城书院。以后便以齐备的祭田祭器,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城四大书院,并位居奇首,成为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四百年间,这里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万千人才。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的办学宗旨,在它办学的近500年里,是有些变化的。从开办之初,它受明代学者王阳明、王学的影响很深,它主张的是“修己达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的是自行的修炼,不大主张科举考试,那个时侯的学生可能对考试的概念也不是太重。但是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清雍正十一年以后,敷文书院成为了浙江省最大的书院,是省立书院,它对科举考试就是非常的重视,要求学生学习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一个演练场。从我们敷文书院,也就是万松书院输送出去参加会试考试的人,浙江省的人数是很多的,占的比例很大。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万松书院的教学方式是这样的,是“讲于堂,而行于斋”。讲于堂,就是在明道堂老师集中授课,有一整套非常严格的程序,听了老师的讲课以后,学生就回到学斋进行自习,达到复习的目的。有点像我们现在大学里面的上课,老师集中授课,学生注重自习。

清朝末年,万松书院逐渐由盛转衰,直至荒废。咸丰十一年(1861年),万松书院毁于兵火,后虽有几次修建,终因清政府日渐衰落而衰败。光绪十八年(1892年),书院被迁至城东葵巷,更名为敷文讲学之庐。

万松书院在漫长的500多年岁月中,几经兴衰毁建,至此已淹没殆尽,遗址只剩一座“万世师表”石牌坊,一对石狮和一块刻有孔子像的照壁了。

043万松书院(二)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在原遗址上重建万松书院,再现了500年前的名校风采。书院主体建筑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图》为蓝本,以自然山体、林木、古藤、奇石为背景,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墙、竖柱、黛瓦的素朴淡雅,凸现“求之于心,而无暇以雕饰”的风格,使书院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复建后的万松书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建筑如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学斋、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其他的亭台楼阁,则依据自然山势,星罗点缀。书院内绿草如茵的草坪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多组生动形象的书院名人雕像,有廉、洛、关、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直接对万松书院作出贡献的山长、学员们,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商洛、王守仁、齐召南、袁枚等,这些塑像个个栩栩如生,让游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历史的舞台,仿佛空气中都充满着沁人心脾的翰墨书香。

万松门为书院的主入口,走进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组气势磅礴、惟妙惟肖的浮雕。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中间则是两位青年书生,一个神采飞扬,体态曼妙,侃侃而谈,另一个儒雅谦和,正襟危坐,老成持重,他们仿佛正在谈论学问,这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几幅浮雕含蓄地点出了重建后书院的主题,书院让古老的故事在真实的场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梁祝为肃穆的书院增添了人情的温暖。

从浮雕两边的台阶拾级而上,3座排列成品字形的石坊巍然耸立,蔚为壮观,是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石坊阳额“万松书院”、“敷文书院”、“太和书院”,分别代表着书院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

阴额“德谋天地”、“道冠古今”、“太和元气”,则是对孔子的赞颂。三座石坊呈品字形排列,也包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深刻寓意,在今天同样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坊皆为三间四柱石坊,歇山顶,翘角凌空。坊脊两端堆塑龙首鱼尾的“鱼化龙”造型,喻意学子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人中龙凤。护柱前后为抱鼓石,上饰波浪纹。各坊雕饰有吉祥寓意的瑞禽祥兽图案。镂空浮雕,逼真传神。三座石坊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雕刻精美,寓意深刻,无论在建筑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堪称精品。

绕过品字牌坊,登上数十节台阶就是仰圣门,仰圣门为一座面阔三间的卷棚式硬山建筑。仰圣表示了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就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门上高悬题着“高山仰止”的木制匾额,取意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尊崇和敬仰。门的两侧有柱联:“松林仰弥高,万仞宫墙,居仁辅意;杏坛瞻在迩,一堂贤诵,忔雅扬风”,此联令人顿生对孔子的尊崇敬仰之心。明清时期的仰圣门业为三开间,中间双门,平时紧闭,只有在帝王驾临,喜庆大典,迎接圣旨,春秋大祭时,才在十三响礼炮中开启。如今左右两间已辟为书画表演室。

穿过仰圣门,进入明道堂,这里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明道堂以明代建筑结构与艺术特色建造,护栏、挂洛、隔扇建筑构件均遵循明代营造法式。如今,堂内还陈设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心制作的中国科技文化大观,这幅长39米,高2.5米,深1.2米的工艺巨作,采用硬木彩塑仿真工艺,集雕、刻、喷绘、灯艺等多种工艺于一身。由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七大艺术模块组成,用豪宅皇宫、乡镇民居以及3000多个仪态万千的造型人物,把一幕幕中国科技历史文化陈迹,形神兼具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中国书院散步——杭州万松书院的变迁与“梁祝”那段温情凄美的传说(解说词) - 青松不老 - 枝繁叶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044万松书院(三)

穿过万松书院的明道堂,举头即见山巅的大成殿,这里原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即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境界。大成殿陈列突出“颂圣”,以颂扬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渊博文化。殿内有康熙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及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塑像。孔子像近3米高,他巍然端坐,面目和蔼慈祥,仿佛正在对弟子讲述道理。孔门四圣的坐像分列孔子像的左右,个个举止恭谦,有大儒之风。两侧墙面用壁画形式展示了孔子行教图,生动丰富。塑像前设有青铜祭器,这些青铜礼器是设有重建时参照史书中的记载制作而成的,工艺精湛,展现了万松书院齐备丰富的祭器和严格的祭祀制度。

设有中轴线最南端的“万世师表“平台,是民国时期的遗迹,现尚存一对石狮,一堵照壁及嵌入其中的孔子线刻像碑。20003月,杭州市园文局曾对它进行保护性维修,依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照壁上书有”万世师表“四个字,嵌入照壁中的孔子线刻像碑,为1940年孔子后裔庆臣按照《敷文设有志略》中“宋石刻至圣像,形制重镌”,可惜多处已被凿毁,但从残存部分仍可看出其精湛的雕刻技艺。

来到万松书院,没有人会错过毓秀阁,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读书的地方,梁祝那段哀怨凄美的传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然而这个故事的发生之处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上个世纪末,众多专家经过考证,认为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杭州万松书院。梁祝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盛传不衰。传说富家女祝英台,男扮女装往杭城求学,与穷书生梁山伯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嫁,英台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并假托为妹做媒,属梁山伯早去娶亲。祝英台回家后,已由父母做主另许他人。梁山伯闻讯悲情抑郁病故。祝英台出嫁路经梁山伯墓,刹时风雷大作,山伯墓裂,英台纵身入墓,两人遂化成双飞蝴蝶。万松书院和梁祝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向人们诉说着万松岭,山里山外的深沉内涵。

据说毓秀阁原是专门用来接待四方云游之士的场所,如今特辟“梁祝书房”,用东杨木雕、壁画、衣饰等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局文物科科长  邵群】现在的万松书院是2002年建成对外开放的,它是根据乾隆南巡图进行恢复的。中轴线都是按照当时的分布来进行重新布局,周边有一道外围景观带。景观带是根据它另一个文化内涵,就是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经同窗三年在万松书院,在那个景观带上,游客们可以看到十八相送的种种场景。比如说,草桥亭、独木桥、双照井、呆头鹅等,都能够看到。可以这么说,肃穆的书院为梁山伯祝英台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场景,那么温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又给书院增添了人情的气氛,非常相得益彰。在万松书院里面有一种蝴蝶,那是虎斑蝶,是杭州特有的一种蝴蝶。传说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以后,从宁波飞到了杭州,世世代代就在书院住下了。因为这里是他们爱情的发祥地,他们很喜欢居住在这里,这可能是传说,你信不信,可以去找找看吧。

站在毓秀阁二楼凭栏远望,整个万松书院尽收眼底。书院白墙黑瓦,古朴简洁,这座明清时期浙江的最高学府,犹如一位依山而坐的饱学老人,内敛深沉,不事张扬,青松郁郁,碧岭苍苍,万松书院依旧笼罩在几百年来那片安静宁溢的氛围之中。

在中国书院散步——杭州万松书院的变迁与“梁祝”那段温情凄美的传说(解说词) - 青松不老 - 枝繁叶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本人根据视频资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