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译十五络之谜(一)

 乐山有大佛 2017-09-27
原文地址:破译十五络之谜(一)作者:郭原

        在《经络学》教材中写道:“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大络,总为十五络脉。”其中的意识很明显,就是说有从十四经上另外分出的十五条络脉。那么这些络脉在哪里呢?

                        一、《经络学》教材中的络脉

        在《经络学》中给出了一个十五络脉分布部位简表,现载录如下:

络脉              穴名              分布部位

手太阴络       列缺              腕上半寸,别(分支)走手阳明

手厥阴络       内关              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

手少阴络       通里              腕上半寸,别走手太阳

 

手阳明络       偏历              腕上三寸,别入手太阴

手少阳络       外关              腕上二寸,合手厥阴

手太阳络       支正              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

 

足阳明络       丰隆              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

足少阳络       光明              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

足太阳络       飞扬              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

 

足太阴络       公孙              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

足厥阴络       蠡沟              内踝山五寸,别走足少阳

足少阴络       大钟              内踝后绕跟,别走足太阳

 

任脉络           鸠尾              下鸠尾,散于腹

督脉络           长强              挟旅上项,散头上

脾之大络        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在以上介绍的十五络分布部位中,前十一项并没有具体的分布内容。只是说从某一个部位(多为络穴),走到与其穴位所在经络相表里的经络。唯有足少阴络例外,是从大钟穴经内踝后绕过跟腱到达足太阳经。其他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虽然介绍了络脉的循行线,但是没有提到与表里经的关系。在《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循行中,记载了部分能通达相表里经脉的线路,如:肺经,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心包经,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胆经,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如果是讲络穴与表里经之间在手足的连接线,《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部分已经全部记载着,但是大部分都是经络的主干线,即便是分支,也不是十二经中已经记载的以外的什么分支。难道还另外有十一条象踝后绕跟那样十二经中没有记载的络脉吗?如果有,它们在哪里呢?

                                二、《灵枢。经脉》中十五络部分记载的经络线是十五络吗?

        与《经络学》中的观点不同的是,在《经络十讲》中认为:《灵枢。经脉》十五络段所记载的经络线路都是十五络的循行线。除了以上别走表里经部分,具体分布如下:

络脉              穴名              分布部位

手太阴络       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手厥阴络       内关              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少阴络       通里              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手阳明络       偏历              去腕三寸,上循臂,乘肩颙,上曲颊偏齿,入耳合于宗脉。

手少阳络       外关              去腕二寸,外绕臂注心中,合心主。

手太阳络       支正              上腕五寸,上走肘,络肩颙。

 

足阳明络       丰隆              去踝八寸,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足少阳络       光明              去踝五寸,下络足跗。

足太阳络       飞扬             

 

足太阴络       公孙              去本节之后一寸,入络肠胃。

足厥阴络       蠡沟              去内踝五寸,径胫上睾结与茎。

足少阴络       大钟              内踝后绕跟,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任脉络           鸠尾              下鸠尾,散于腹。

督脉络           长强              挟旅上项,散头上。

脾之大络        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以上经络线的特点是:1)不全(缺手太阳络);2)间断(足太阴络,起于公孙后便入络肠胃);3)大部分与正经重叠;4)有串经现象(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入贯旅);5)模特为男性(上睾结与茎);6)所有经络线均起于十五络穴;7)大部分络穴与相表里的经络有联系(如别走阳明也)。由此,可以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灵枢经脉》中关于十五络的经络线路描述是古人的经络感传实验结果。

       2、实验的对象是一位男性。

       3、这位男性是一位经络感传的较敏感人,或者敏感性不高。

       4、刺激的穴位就是十五络穴位。

       5、感传的方向多为两条,离心和向心。其经络线路的大部分内容,也记载于《灵枢。经脉》的十二经脉循行线中。

       6、部分感传可以通到相表里的经脉。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有必要选择一位经络感传高度敏感的人,来重复《灵枢。经脉》中关于十五络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看一看,这一段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