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揭露快餐行业的真相,他吃了一个月的麦当劳,还卖起了炸鸡

 李冲和 2017-09-27

食物主权按


近年来,随着揭露食品行业内幕的记录片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以2008年《食品公司》(Food, Inc.)为代表),这类纪录片成为消费者了解这条神秘产业链的一个窗口。导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用他独有的方式,闯入垃圾食品行业,并用摄像机证明了以下几点:


1.  麦当劳的食物会把你的身体变成“垃圾”;

2.  吃什么并不完全是你的自主选择,麦当劳等餐饮巨头无孔不入的营销控制着你;

3.  快餐行业的“洗绿”极具欺骗性;

4.  饲养肉鸡的农户长期生活在来自“鸡企”的压迫之下。

 

食物影响着每一个人,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入口的食物并没有控制权。纪录片能做的是为我们提供信息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当知道真相的人越来越多,知识就会产生力量,量变则会积累成质变,变革的行动就会发生,民众将讨回属于自己的食物主权。

正文

2002年,两位美国少女控告麦当劳,诉其长期提供明知道对人体有害的食物,让自己变得肥胖,提出赔偿要求。而麦当劳的负责人表示:无法证明她们的肥胖是因为吃麦当劳食物导致的,因为她们还吃了其他的食物。

 

没错,两位原告确实无法证明,但这无可辩驳的逻辑却激起了纪录片导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的兴趣,决心做一回小白鼠,尝试在一个月内只吃麦当劳,并用摄像机记录下全程。

 

这个过程,诞生了获得2005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提名的《大号的我》



在实验的30天里,摩根为自己设置了必须遵守的三个规则:


1.  必须每一顿都吃麦当劳,没有选择余地;

2.  不能吃麦当劳以外的任何食物,包括水;

3.  只要被问起“是否要买超大餐(Supersize)”,就必须买。



或许你可以猜想到实验结果,自我摧残式的“麦当劳之月”过后,摩根的身体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体重增长24.5磅,等于11.2公斤;

出现了脂肪肝

胆固醇飙升了65点;

身体脂肪比例从11%增加到18%——摩根提醒大家注意,这仍然低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

心理上常感到抑郁消沉、疲惫不堪、情绪起伏不定;

性生活基本停滞;

几乎对那些食物成瘾,不吃的时候严重头痛

冠心病发作的几率增加了一倍;

心率衰竭的几率也增加了一倍……


实验前后对比,这真的是同一个人?


摩根用自己的肉身证明,两位美国少女的控诉是正当的,麦当劳的食物的确会把人变成“垃圾”,但是这仍然回到了那第二个问题:并没有人逼着你吃,你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后果也该由自己来承担。

 

但,这是真的吗?

 

摩根接下来用摄像机探讨“麦当劳设下的消费陷阱”,愈发揭露美式消费主义的丑陋本质。



首先,麦当劳使用的都是“让人上瘾的组合”,一块大牛排,涂一层乳酪,搭配含糖的汽水,还有大量额外的咖啡因。

 

其次,麦当劳的食物分量越来越大,训练有素的店员会贴心地提醒你,“多付5美分就能买到大一号”,而超大号薯条的卡路里是标准大小的3倍。

 

另外,麦当劳利用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渠道确保自己的曝光度,美国儿童未必认识本届总统,但一定认识麦当劳叔叔。

 

你瞧,拒绝麦当劳,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自主选择”

 

不论如何,摩根还是用健康换来了一些成果:



尽管麦当劳否认这一决策与本片有关,但也可以算作是纪录片的其中一个胜利。

 

然而,垃圾食品帝国的扩张脚步并没有因为《大号的我》的热烈反响而有所放缓,在最近席卷全球的“健康”浪潮中,快餐行业非但没有被打垮,反倒在其中捞了一杯羹。我们的“作死青年”摩根自然也没有闲着,事隔13年,摩根自己投资当老板开了一家炸鸡店,深入快餐产业链,推出了《大号的我》续集:我的鸡!(Holy Chicken!)



与前一部从消费者角度讲故事不同,这次摩根从产业链条的视角切入,尤其针对近年来快餐产业的大规模“洗绿”行动,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沙拉出现在菜单中,“生态”、“新鲜”、“健康”成为了新的广告热词,难道这些贩卖垃圾食品的巨头瞬间良心发现,开始关心大众健康了?

 

在摩根的镜头下,有些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如把油炸食品重新包装为“酥脆”;而另一些则带有强烈的欺骗性,如所谓“散养”、“有机”鸡,不过是给肉鸡提供半平米不到的活动空间,毕竟,真正有机的成本太高,而被激素催熟的肉鸡根本无法迈开支撑起体重的细爪子,外出运动也面临着心脏病死亡的风险。


KFC在杭州开张首家K pro轻食餐厅,主打绿色和“新鲜感”产品,但这些诱人的标签背后,我们又能相信多少呢?

 

影片点出了残酷的事实:“环保健康”之于快餐企业,如同所有时代热点一样,只是又一个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买单的工具而已,最终的目标无非是让你多吃,多买。

 

《我的鸡!》更重点的部分,放在了讨论肉鸡产业对养鸡农户的不公平待遇。

 

美国99%的养鸡场都为大型“鸡企”(Big Chicken)(如Tyson, Purdue, Pilgrim’s, Koch Foods等)所有,因此当摩根试图寻找一家独立养鸡场开启他的鸡肉供应链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当“鸡企”得知这一消息,甚至写了一封业内公开信,要求农场主不与他进行往来。



最终,摩根找到了农场主乔纳森(Jonathan Buttram),后者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将鸡企的行径公诸于世。乔纳森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如是说:“不仅我们吃的鸡受到不公平待遇,养殖他们的人也绝对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鸡企控制下的农户被置于一种相互制约的“联赛制度”之下,农户的收益与肉鸡的产量和体型挂钩,如果某个养殖场产出的鸡比其他的更大更肥,就会拿到更多的收入。而相应的,如果农户对养殖的鸡或养殖设备有任何抱怨,下个月拿到的鸡苗质量会更糟糕,收入也会相应更低。

 

这一“联赛制度”导致很多农户身负上百万欠债,2015年多名农户联合将Tyson告上法庭,但尽管诉讼缠身,Tyson的股价和收益率依旧节节攀升。



影片的末尾,“我的鸡”(Holy Chicken!)快餐店开张了,这家前身是美国知名连锁快餐品牌温蒂餐厅(Wendy’s)的店铺,现在是一家全透明鸡肉三明治连锁店,鸡企所有的伎俩都在店内一目了然。尽管影片尚未公开上映,这家快餐店已经受到热捧,开业第四天,摩根就收到一家公司想要购买特许经营权的邀请。


左:《大号的我》,

右:《大号的我2:我的鸡!》


从垃圾快餐消费者到快餐行业搅局者,导演摩根的高代价实验向公众揭开了食品消费行业的冰山一角。就像摩根在接受VICE记者采访时所说:“(食品行业、政府)没有人会考虑到你的最佳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拥有知识,创建一个用知识作武装的消费者群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