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中你不知道的10个细节

 昵称2530266 2017-09-27

提起中国绘画

很多人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清明上河图》


 

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当它在两年前(2015年)展出的时候

现场是这样的

你以为队伍虽然长

但乖乖排队就可以了?

不不

 在排队之前需要这样子的

进去之后还是这样子的


但是即使这样,你以为你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你看到的样子吗?

 

本文精心挑选《清明上河图》的十处细节,逐层揭开画中所藏的惊人秘密。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清》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故宫博物院藏,它汇集了屋宇、盘车、舟桥、寒林、坡石、人物风俗等诸多绘画子科,涉及界画、白描、水墨、渲染、皴擦、设色等多种绘画技法,画中的810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恰如其分,一个是永恒的微笑,一个是永恒的喧闹,其中都蕴含着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对她们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也许还需要从头开始,一些传统的认识应该重新商榷与研究。


通常认为,《清》卷表现了北宋开封城的繁荣兴旺,显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笔者以为,这仅仅是该图的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玄机。画家以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描绘了一系列社会弊病,显然,画家是有所用心的。


看点一 疯狂的惊马

惊马闯进郊市给全卷定下了焦虑的音符。


看点二 虚设的望火楼

画中的望火楼已摆上供休闲用的桌凳,楼上无一人守望,更不用说准备传报火警的快马,望火楼下两排兵营式的平房已被改作饭馆,北宋末的消防系统已颓败至此。


看点三 惊悚的船桥险情

在北宋汴京的清明节,人们喜欢到河上观赏春水和游鱼,在《清》卷的拱桥两侧有一大批观赏的人群,可眼下的情景着实让他们大吃一惊:迎面而来的大客船上的桅杆即将撞上拱桥!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大声呼救,桥上和岸边百姓们都捏着一把汗,桥上有人为防船工落水,抛出绳索……


在桥上还上演了另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拱桥上的仪规已乱,给本已紧张的拱桥上下增添了更多的险情,出现立体交叉性的矛盾,形成了《清》卷的矛盾高潮。


看点四 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

画中绘有十一条专事运输粮食的漕船,欣赏者都会被其严谨的绘画技艺与真实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而忽略在它们的背后深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要注意到:画中所有的粮船没有一条是官船,也没有一个督粮官到场监运,这意味着朝政丢失了国粮储运的机会,画家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景况,诉诸了潜在的官粮危机。


看点五 懒惰的递铺官兵

显然这是一队公差,像是在这里待命多时,已十分疲惫了。院子里躺卧着一匹吃饱的白马,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斜倚一侧,似乎在等待马的主人。真实地表现了徽宗朝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看点六 严酷的党争事件

在画中的两处,车夫们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反映了当时新旧党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


看点七 撤防的城门

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有几头域外的骆驼贯穿门洞,门洞口露出一个胡人模样的驭手 。真实地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看点八 沉重的商税

在徽宗朝大办漕运花石纲之时,税额激增,车夫与纳税者的纠纷,象征着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这完全是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


看点九 泛滥的酒患

本应该在城门口岗位上出现的军卒却精神抖擞地显身在酒铺里,绝妙的讽刺手法体现出画家对宋军弊病的批判精神。


看点十 严重侵街的商铺

商铺甚至云集到桥面上,堵塞桥面通行,造成险象环生的局面。城门口亦拥堵不堪,无人管理,这些都是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


(本文作者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选编自其著作《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七章)



《宋画十讲》

中信书院隆重推出艺术普及视频课程

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老师担纲主讲

9月27日更新第二讲

《清明上河图》上集

探寻北宋都城运河两岸世俗繁华,

诉说穿越千年的民俗史诗!


课程预售中,仅需 99元 49元

详情请点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