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ldjsld 2017-09-27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这四句字面解释是如果对财产和物产不那么过分执著,怨气和愤懑会从哪里生出来呢?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够言语忍让,一切不满和气愤自然就消融于无形中了。
   这四句话,看着简单,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人们都喜欢竞争财富,都喜欢张扬个性,都不愿意忍气吞声,认为这样的生活是非常窝囊和无趣的。所以说,人们千番在意,万分计较的无非是财物。财物不是不可争取,但要明白“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真正用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现如今,很多人没有对金钱的正确认识,才让那些上至国家高层公务人员,下到地方平民走卒,被物所迷,被钱所惑,演变为金钱的奴隶。好多人为了得到钱,不择手段,宁肯违背初衷,丧失天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觉得,能赚到钱,能得到钱,甚至能骗到钱,似乎是有本事的事情,所以,很多人费尽心机,施展各种手段,弄得人们价值扭曲,世界纷纷攘攘,乌烟瘴气。
   很多人都大谈事业,觉得“事业”是有钱人身份的专属象征。其实,“事业”这个词现在已经在滥用,觉得赚的钱多,就是在做大事业,能赚钱的人,就是有事业心的人。其实,“事业”还远不止赚钱那么简单。所谓“家大业大”,也不是有钱人炫耀的资本,这个词汇本出自佛学,有其更深层的认知,这里不展开来谈。“事业”一词,源头在《易·坤》:“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成就一番功业,是需要有坤德之柔美在其中的,若没有德行的给养,不能做到“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何有事业可言?所以说,有些企业想做大做强,就要有道德约束和企业文化在其中,对财物的过分贪恋执著,若没有正确的金钱观,便会与道转远,适得其反。很多企业家,为了平衡财产问题,都多做慈善事业,教育事业,那些企业家们,都是真正懂得运用智慧之人。
   这里拓宽了对财物的价值取向,从小的层面,就是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对财物的态度。小时候,我们为了玩具会打架,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教养,这样的态度会延续成一个人的认知理念,孩子眼里的玩具就是他们的全部财物,没有再大的财物观可言。而当孩子长大了,玩具欲望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贪婪的心,我们的贪心膨胀到车子、房子、女子、票子等等,数量得到满足后,又追求质量享受,就是在各种索取中,我们不能简单生活,渐渐变成了“财物重,怨频生;财物恋,恨重重”。
   “财物轻,怨何生”把道理融化在生活点滴,写到这里,我想到老师在引用元朝·张养浩《山羊坡》中的一个曲:“金银盈溢,与身无益。争如常把人周济,落便宜,是得便宜。世人岂解天公意,毒害到头伤了自己。金,也笑你,银,也笑你。”这首曲,劝有钱人懂得济财于人,行善积德。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懂得人生有限,财富无穷,不要以有限逐无限,不要过分执着那些不究竟的东西。人若真的懂得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就读懂了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那个警醒世人的词,就不会觉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真现实了。非常喜欢张三丰祖师的诗,这里引用《无根树》中的一首诗:“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无边无涯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头,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若真读懂祖师意,我们也就懂得如何对待财物,如何要轻财重义,为什么要“轻”的道理了。
   我们古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含蓄,不事张扬。估计与古代教育文化背景有莫大关系。在“言语忍,忿自泯”这句话的背后,真有一种精神力量,让它变得那么清晰,那么理所当然。中国人善于忍耐,善于调整心态,善于把“忍”看成一种修养境界,乃至精神追求。关于“忍”的故事实在太多,从小立志的人,都应该读过这方面的文章,也让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忍字心头一把刀”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字面理解不难看出能忍之人需要勇气,是有修养之人,是有智慧之人的生存游戏。忍的范围非常大,可归纳为“居家之忍、情感之忍、养生之忍、为政之忍、为商之忍、兵家之忍、儒家之忍、道家之忍、佛家之忍。”“忍”的程度也有大有小。过去我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忍”就融化在中华文化之中。
   儒家系统讲“忍”的著作有《忍经》《劝忍百戒》等,都非常全面具体地讲述了“忍”的意义,而明朝洪应明写的千古名著《菜根谭》,更是融合儒释道思想,从精神境界上把握,让人理解“忍”的真实况味,值得我们去品味。如果人们动不动就“为利争力”,为了些许言语的不合心意就要一决雌雄,这样不仅有失做人本分,还会因言语相激坏了事情。
   孔子很重视对弟子们言语的教育。古人说:“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说话一不留意,就会种下祸根,所以在言语的忍让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生活中若不留神,我们随时随处就造了口业,惹出很多麻烦。所以,真的能够在言语上加强修养,能够在语言中忍得一时,就会让事情变得简单。在生活中,我看到太多家长里短的事情,都是因为不能忍耐,不善于忍耐,在语言上相互讥讽,演变成谩骂,最终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一个理性的人,不该为了些许言语,争一时意气之事。这里,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