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刚性养老需求 社会化养老机构方兴未艾

 双鱼智慧 2017-09-27
中国有几千年家族养老的传统和文化,但随着快速老龄化、越来越大的养老需求以及社会生活和家族生活善的深刻变化,养老注定要走向社会化、市场化道路。去养老机构养老,慢慢成为老人间聊天提起的话题。对于进养老院,老人们有着怎样迥然不同的态度?养老机构从业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观念是个绕不开的“坎”

    雨湖区熙春路上,每天聚焦着不少老人。这些老人大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凑在一块打打麻将、下下棋、唱唱歌,这是他们的日常活动。“上养老院?我可不去,有儿有女的去那干嘛。”家住雨湖区八仙桥附近的刘伟倔强地对老朋友张下说。
    老刘今年63岁,两个儿子都在一线城市打拼。老伴去世后,老刘一直在家中“留守”。去年大儿子曾带他去深圳,可不到三个月老人就嚷嚷着回来了。“那里节奏太快了,习惯又不同,每天说话的人都找不到,还是和你们这些老伙计一起自在……”老刘边说边看着下象棋的老朋友出神。
    算起来,老刘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不但每月能够领3000多元的退休金,还能按时接到两个儿子定期汇来的生活费。虽然考虑过进养老院,但老人还有一层顾虑,要是住进养老院不就等于说孩子都不管我了嘛,这样会不会不好?
采访中,我们发现,对于选择社会养老,部分家族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更多的老人是因为受到观念的影响。
新型机构养老模式正在不断探索
    对于老人们的顾虑,湘潭县寿康老年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卓夫对此评价:正常!社会化养老的难点之一就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一线城市,老人往往在还能自理时就会开始挑选养老机构。这对于生活节奏加快、老龄化程度高的汀潭也将是一种启发。
彭卓夫说,“目前,湘潭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52.7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6%。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政府在鼓励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市民转变观念,建立完整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才能切实达到“老有所养”的目标。”
寿康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工作中,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最能接受养老院养老,除了生活设施舒适外,他们最看重的是有生活圈子排解寂寞远离孤独。
    “子女送老人来养老院,往往是迫于无奈,长寿老人中半失能的比例很高,而这时一半是家庭中顶梁柱打拼的关键时期,子女要么在外地,要么忙于事业无暇他顾。”工作人员说,一般到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发现社会养老机构的重要性。
    在水库、青山环绕的寿康老年公寓,我们发现不少入住老人,慢慢养成习惯,老人告诉我们目前入住民办养老机构有价格优势,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吃住在公寓,一个月才1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