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醫存廢之爭的文化哲學解析 WORD
2017-09-28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哲学解析





今年2月参加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回来后,读了大会发的一份文件《中医哲学:思想、原创与机遇——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预备会议暨中医哲学研讨会发言记录》,使我对中医已经面临存亡危机的形势及造成这种不正常局面的原因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还使我对前不久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求“国家取消中医”,从而引发“中医存废”的讨论有了较多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存废”的讨论涉及对文化的理解,中医的命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时间维度中的文化时间维度中的医学医学是文化的一部分,讨论医学应当先讨论文化,医学的废存关系到文化的废存。这在学术界已是共识。不过,近代中国学术界讨论文化问题,长期习惯于仅仅采用“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别是其中水平的一维——“东西维”。可是,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中讨论文化进化或文化发展,永远不可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原因很简单——缺少时间的维度。在没有时间维度的“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绝对是平起平坐的,于是学者们就永远可以抬杠:“为什么我东方文化就要西化?为什么你西方文化就不东化?”具体到中国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要西化?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西化?”按照这样的逻辑,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可以反问“我们的北方文化为什么要南化?”,而南太平洋的毛利人也可以反问“我们的南方文化为什么要北化?”?所以,后来有些聪明的学者终于有所醒悟,发明了“现代化”这个词儿,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文化要现代化,中国社会要现代化”。引入“现代化”这个概念,其实就引入了“时间”维度,这样就对了。因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不是在三维空间中静止地存在着,而是在四维空间中沿着时间的维度进化着。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进化的分期,国际知识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原始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主流文化是神话-传说-巫术;中世纪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农业-畜牧业,主流文化是宗教-手工艺;近代-现代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工业,主流文化是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阶段,主流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是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它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继续被称为“西方文化”是不恰当的。中国从封闭的、落后的农业社会走向开放的、先进的工业社会,进而进入信息社会,就是接受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并且要代表这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有时间维度的社会-文化进化框架中,中医和西医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并且能够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曾经历过原始社会中的巫医和尝百草的阶段,也曾有过医疗机构附属于宗教组织并用草药来治病的阶段。以西医为例,英语中的“药物”?一词“drug”源于法语,本义为“干燥的草木”,又特指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毒品。中世纪的欧洲医学为“寺院医学”,由僧侣掌握。采用三家的医学理论: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机体“整体论观点”和“四体液病理学说”;古罗马加伦的“目的论”和“体液学说”;?以及阿拉伯阿维森纳《医典》和分辨48种脉搏的切脉方法。药房采用“加伦制剂”,以草药为主制作丸剂、散剂、硬膏剂、浸剂、煎剂、酊剂、洗剂等。欧洲人当时也搞炼金术寻长生不老药。中世纪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为25岁,闹黑死病(鼠疫)的年代下降到17岁,1/3的新生儿不能存活。从平均年龄看,中世纪欧洲跟中国两边的医学水平是差不多的。那时候的西医,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常常采用“放血疗法”和“灌肠疗法”,活活把人治死,可见其水平甚至要低于同时代中国的中医。欧洲的西医后来这三百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是随着欧洲各国的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而发生的。新教和天主教先后允许解剖尸体,便为西医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对人体及其病理的研究能逐步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层次。除解剖学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发达为医学的发达奠定了基础,并且统一的医学发展成了分科的医学。工业技术和制造能力不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西医才逐步拥有了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内窥镜、显微镜、化验、X光透视、X光造影、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B超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活检等越来越先进的诊断手段,以及打针、麻醉、开刀、输氧、输血、输液、假肢、器官移植、人造器官植入、心血管支架、人工辅助生殖、生物遗传工程等越来越先进的治疗技术。分析化学、合成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达,西医制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牛痘疫苗、阿司匹林、磺胺、维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及其它多种抗生素。这些药物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制伏了一系列传染病,使人类的平均寿命从十六世纪的27.5岁,延长到二十世纪末的77.5岁。所以,我们叫惯了的“西医”,实际上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医学,是作为现代科技文化的一部分的医学,是全人类的主流医学,其恰当的称谓应当是“现代医学”。相比之下,中国在中世纪比欧洲更发达的“中医”,由于社会长期封闭、保守、停滞,没有进化出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其恰当的称谓应当是“传统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在1992年出版时,医学就是分成两卷——《现代医学卷》和《中国传统医学卷》。那就是最恰当的分类和最科学的命名。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国内学术界有人提出,中医不走改革和现代化的道路不行,可是中医改革和现代化就等于中医现代科学化,中医现代科学化就等于中医西医化,中医西医化就等于中医自己走向灭亡,并称之为“中医现代化悖论”。这个悖论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前面讲的人类文化和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从属于当代主流文化——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现代医学“西医”是主流医学,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非主流医学。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二者这种总的态势不可能改变,也不可能逆转。所以,中医未来要在中国和全球大发展是不大可能的。然而,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医注定要灭亡,那也过于仓促和草率。另一方面,这个悖论也告诉我们,中医如果死守传统并拒绝改革和现代化,或还按过去半个世纪走的老路往下走,其继续缩减和消亡是必然的,而且缩减和消亡的速度会加快。相反,如果中医不死守传统,而是积极进行改革,在保持中医自身特点的前提条件下走现代化-科学化的创新之路,它就一定不但能继续维持下去,而且还可能扭转颓势向上发展,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争得更大的地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医也有某些优势,中医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中医走出“中医现代化悖论”的关键就是前面我讲过的那句话:“在保持中医自身特点的前提条件下走现代化-科学化的创新之路”。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