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老刘tdrhg 2017-09-28
  【传略】赵武灵王(?~前295),赵肃侯赵语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事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前325年,赵武灵王16岁即王位,在位27年,于前299年让位给次子赵惠王何,自称主父。5年后于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乱。

  赵国地处今河北中南部和山西中部地区,国都邯郸。赵国疆域方圆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邯郸西有太行山屏障,南有漳河天堑,东北有清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是北方的一大都市。邯郸是战国时的冶铁业中心,铁制武器为精良兵器。这些是赵国的优势。

  但是赵国又处在四战之地,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国内国外形势都很不利。赵国内部,宗室贵族尔虞我诈,长期发生内讧。赵国第三任国君敬侯赵章始都邯郸,有公子赵朝作乱,并外联魏国攻打邯郸;第四任国君成侯赵种继任,又有公子赵胜夺位作乱;第五任国君武灵王之父肃侯赵语即位,又有公子赵�争位事件发生。这种不断的内讧,使赵国政局不稳,国力削弱。赵武灵王年少即位,国政被叔父公子赵成奉阳君把持,赵武灵王不能亲政,被禁锢在高高的宫墙之内。奉阳君还在赵武灵王身边安插亲信,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博闻师为国君顾问,左、右司过纠正国君过失。实际上,这六个人都是奉阳君的耳目,他们包围赵武灵王,监督他的一举一动。但赵武灵王却不动声色,深居简出,静观事变,不声不响地作好人际关系的工作。他尊礼国老三人,月致酒礼;又尊贵先君大臣肥义,提高俸禄,引为知己,从而团结了一批朝中大臣。然后借奉阳君居妇丧之机,“得与士民相亲”,在前321年21岁行冠礼后名正言顺执掌政权。赵武灵王不用流血方式从奉阳君手中夺回政权,表明他的政治谋略高人一筹。

  赵武灵王亲政后,果断地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迅速增强了赵国的国力,成为了中原的强国。前306年,是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赵西攻林胡,略地至榆中(当今内蒙古包头以南河套地区),接着又并灭了中山国。赵国土地几乎增大了一倍。

  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称主父,让次子赵惠王监国,一是让新君早历政务,二是自己集中精力谋划并秦的方略。这本是件为国谋长远利益的好事。可惜的是,赵武灵王既废了太子赵章,后来又后悔,认为废长立幼,让哥哥为弟弟臣属,以长拜幼,于心不忍。他又封长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以田不礼为相,打算把赵国分而治之。这样使朝中大臣各有彼此,分为两派,前295年,主父出巡沙丘宫(在今河北平乡县东北),太子章起兵作乱夺王位,赵惠王派大臣李兑领兵平叛。太子章兵败逃归主父沙丘宫。李兑兵围沙丘宫,杀了太子章,接着围困主父3个月,主父粮尽饿死,演出了一场悲剧。主父死时才46岁。

  【影响】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改革家和军事家。他即位之时,正当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走向鼎盛的秦惠王时代。这时魏国衰落,丧失了河西之地,赵国西境与强秦相连。秦大举东进,赵国首当其冲,北方中山国与林胡、楼烦更是赵国长期的夙敌。赵武灵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春秋时作战以兵车为主力。战国时战争规模扩大,兵车昂贵,所以步兵成为主要的兵种。步兵行动迟缓,快速机动和出其不意,莫过于骑兵。据考证骑射技术在殷代已兴起,但还没有发展成为骑兵作战军团,主要是单骑形式活动。中原为农业区,养马受限制;三代时各诸侯小国,用不着也养不起大队骑兵。战国七雄均为大国,政治力和经济力都十分雄厚。但华夏民族的风俗习惯多礼仪,穿的衣服长袍肥腰,宽领大摆,这种长袍大褂,战斗时行动非常不便,更不利于骑射。赵武灵王从与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部落的作战中受到启发,决心改革官兵服装。胡服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前307年春赵武灵王在信宫召集肥义等大臣讨论了五天的国事,分析了国内形势,君臣一致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是赵国的出路。会后,赵武灵王率领轻装队伍奔临中山国的边境,经过房(今河北赵州县)、代国,北临大漠,又登临黄河岸边的黄华山,对边塞形势和民情进行了实地考察,赵武灵王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返回国都后,向全朝文武宣布了改革服装的决定。不仅军队官兵脱掉长袍重靠,改穿短衣;而且朝中文武大臣也要身穿短装,腰束皮带,身穿胡服,表示政治上的革新。史称赵武灵王的这场改革为胡服骑射。

  赵国大臣肥义等人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但以奉阳君公子成为首的贵族守旧大臣坚决反对。宗室赵文、赵造等人支持公子成。公子成认为胡服骑射是:“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武灵王反驳说:“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武灵王驳斥说:“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反对说:“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又反驳说:“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又说:“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也。”(以上引文见《战国策・赵策二》第4章)赵武灵王坚持用说理论战的方法力排众议,并说服了公子成穿胡服。赵武灵王以身作则带头穿胡服。宗室贵族见武灵王和公子成都穿了胡服,大家也就一致支持改革。这时赵武灵王才正式下令全国推行改革,由于上下一致行动,改革很快获得巨大成功。

  胡服骑射,不仅仅是服装的改变,而是以改变服装为契机进行全面的移风易俗改革。胡服骑射,改变了兵种,宣布车战结束,步骑战的大规模兴起,从而导致整个军制的改革,并且引发政治的革新。这场革新最直接的影响是战争史的一场大变革。骑兵的推广,不仅改变了作战方式,而且引起了军队编制的改革。文献记载,原来适应车战的步兵编制,五人为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一卒为一百人,卒长也称百夫长。五卒为族,五族为师,五师为军,一军共有12500人。骑兵编制为“五骑为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战斗编制为“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六韬・大韬・均兵》)。但从秦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方阵来看,则为4骑一组,3组一列,9列108骑为一个单位,并配战车6辆。这是秦赵雍时期的齐刀币国骑兵的编制。赵武灵王改革的骑兵编制,还有待考查。但可以肯定,这不仅是赵国兵制的一场大变革,而且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骑兵团投入战斗,战斗更加异彩纷呈。秦汉时期,华夏民族与匈奴、西羌的斗争,最后的决战是以骑兵大规模投入来决定的。可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影响极为深远。

  赵武灵王为了实施奇击秦国的战略,退居王位,亲自乔装成赵国使臣,出使秦国探察虚实,并了解秦昭王的为人,这真是大智大勇的行动。秦昭王见了乔装的赵武灵王,相貌伟岸,气宇轩昂,十分惊讶。赵武灵王当即觉察出秦昭王的惊骇,立即施计脱身。等到秦昭王明白过来下令捉拿时,赵武灵王已经出了秦国边关。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具有高出人表的先觉。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