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步教学 | 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师教学用书节选

 A芝兰之室 2017-09-28

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师教学用书节选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认知提示: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解读: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安史之乱的爆发绝非偶然。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同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某些矛盾,则给了胡人有利机会;节度使势力膨胀,唐朝中央武装力量衰败,形成内轻外重局面,更给叛军反叛的绝好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终起兵反唐。


唐朝后期,统治极端腐朽的表现是宦官专权。玄宗后期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小事就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安史之乱时,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连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决定。唐宪宗以后的穆、文、武、宣、懿、僖、昭七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皇帝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唐王朝已面临崩溃的境地。


在镇压黄巢起义期间,唐中央政府依靠了藩镇力量,后来起义虽被镇压下去,却出现了许多新的藩镇。藩镇割据局面不但没有结束,相反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朝后期,由于统治更加腐败,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新旧藩镇使唐政权四分五裂,不复统一。因此,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期间,藩镇之间为图霸业,争战不休,人民备受战乱和分裂之苦。随着各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统一政治的长期影响,统一趋势日趋加强。


本课突破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有难度的地方。教材从原因、经过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原因”这一部分,教材讲了三点:一是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二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三是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


关于朝政腐败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把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对比,特别是用人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即可以了解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的密切关系。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杨国忠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关于唐末各种社会矛盾问题,除了因统治腐朽而导致的不断尖锐的阶级矛盾外,还要指出边疆存在的民族矛盾。在唐朝初期,有不少突厥人迁到幽州以北,在辽西还有不少契丹人。他们的生活仍然是“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但唐朝的一些官员虐待当地的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实施欺骗和高压政策,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甚至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残酷屠杀汉人,唐军也进行报复。


关于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所谓“内”与“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当中央政府软弱而地方政府强硬的时候便是“内轻外重”。 唐朝“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与节度使的设置密切相关,而节度使的设置又与边疆的形势有关。为了防御外来的强敌,保障边陲的安全,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逐渐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经过”这一部分,可让学生以故事形式,也可让学生以课堂剧的形式再现事件过程。讲述或表演时需要讲清事件的时间(755—763年),叛乱的首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的地点和攻占过的重要地点(范阳、洛阳、潼关、长安),平叛的主要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以及叛乱的性质(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


“影响”这一部分,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二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关于经济破坏,提供相关史料,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如: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锋镝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关于藩镇割据,要讲清“藩镇的割据性”,说明藩镇在行政、财政、军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都独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所以,它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政府彻底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关于黄巢起义,教材重点讲述了起义爆发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之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建议和案例


利用学生熟悉的唐诗,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导入教学


案例1 导入部分学生活动的设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作里的一句代表诗句,展示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请学生解释这句诗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思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杜甫很多诗作记载社会矛盾,揭露政治腐败,表达人民疾苦。诗中所表达的忧伤和痛苦,是和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杜甫的诗,真实反映了唐由极盛走向衰亡这一历史转折中的种种社会景象。请同学们思考: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也会走向衰亡?由此导入新课。


尊重学情,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案例2 安史之乱


许多学生读过安史之乱的故事,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写课本剧,通过表演,再现历史场景。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场景一:安禄山讨好杨贵妃,称贵妃为义母,骗得唐玄宗宠信。要凸显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场景二:安禄山和史思明密谋叛乱的准备。要揭示两人的夺权野心。


场景三:安史之乱爆发,包括时间、人物、路线。表演中要体现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残暴掠夺和破坏,这有助于学生认清叛乱者的本质,看清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以及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场景四:玄宗西逃,肃宗继位,借助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将领和少数民族军队的力量平叛。


学生的参与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解答


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课后活动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