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书中有着浓郁的大运河情结,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喜爱大运河?

 daixh3 2017-09-28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世家与大运河结有不解之缘。这,决非杜撰。而是有史实可证。笔者试从史料中,作些疏理。

从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于顺治十三年任两浙盐法道算起(他是曹家第一人,第一次、最早走完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程)两浙盐法道的官署设在杭州,曹振彦是随其父曹锡远从东北辽阳从龙入关,在京城(即现在的北京)安了家。他上任的路线是从北京沿大运河到杭州。其后,曹振彦之子曹玺于康熙二年被皇上简派去江南任江南织造(织造官署设在江宁府(现在的南京市)达二十二年。任职期间,两次沿大运河进京述职。其时,曹玺之子曹寅已随父在江宁官署生活。稍长又回京任康熙帝侍卫。康熙二十三年,曹玺在江宁官署病逝,曹寅即赴江宁办父丧事,又料理江宁织造事物。康熙二十四年他扶父柩回到京城。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又被皇上派到苏州任苏州织造官,后其妻兄李熙接任苏州织造,曹寅从康熙三十二年始,直至康熙五十一年病逝于扬州,一直任江宁织造官。他在江南任职前后二十四年。从康熙四十三年开始,直到去世,他与妻兄李熙轮流隔年任两淮盐政,曹寅兼任四次。从康熙四十年始,曹寅还与其弟曹荃联合办理淮安等五关铜斤,到康熙四十八年去任,共八年时间。这项工作是为朝廷收购造钱币的铜,供京城宝源、宝泉两个造币厂之用。曹寅去世后,按皇上的旨意,先后由其子曹颙、其弟曹荃之四子曹頫过继给曹寅遗孀,继任江宁织造。直到雍正六年,曹頫因骚扰驿站,亏空国库钱粮,被抄家遣返回京号枷,(在此之前,李熙亦于雍正元年被抄家治罪)曹家四代五人,因在江南任职,与大运河亲近了七十二年之多,加上曹家回北京后,于乾隆年间“家道复初”,曹雪芹成人后有机会从北京沿大运河南下。在大运河与长江交会处的瓜洲滞留过。(曹雪芹童年和少年随其祖父在江南生活,从南京去舅祖李熙家,苏州的园林等名胜他多有驻足。)把曹雪芹也算上,曹家五代六人,与大运河解下不解之缘,时间长达近八十年。占曹家从国朝定鼎已将百年的赫赫扬扬贵族生活近八成时间。难怪曹雪芹用他那如椽之笔饱含激情地将大运河文化抒发得淋漓尽致。

下面,再从国事、家事两个方面梳理一下,探究曹雪芹家族的大运河情结。国事:一从北京到南方任职;二,他们多次进京面君述职;三,兼任两淮盐政,从而深入到大运河沿途产盐的腹地,如淮南产盐的重点区域南通的腹地,淮安,盐城,扬州,连云港……四,收购淮安等五关铜斤;五,康熙六次南巡,曹寅接驾四次,具体时间是康熙帝后四次的南巡,即康熙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据《振绮堂丛书》记载:(三月)十二日,皇帝起銮輿进扬州城,……..盐院曹(寅)奏请圣驾起銮,同皇太子,十三阿哥,宫眷驻跸,演戏摆宴。……十四日,皇上龙船开行往镇江,过瓜州四闸。……十五日,皇上登舟开行,往苏州,……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曹雪芹用赵嬷嬷的话,形象地叙及这段接驾的史实:“只顾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接着他又说:“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别说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见《红楼梦》人民文学1996年12月第五次印刷版)清时泰州人张符骧《后竹西祠》十首之第一首唱道:“五色云霞空外悬,可怜锦绣欲满天。玉皇闹里凝双眼,真说家余跨鹤钱”。皇上南巡,曹家风光,百姓遭殃。难怪脂砚斋在元妃省亲情节的批语中说:“借省亲写南巡”。这就是曹雪芹在伤时骂世啊!六,织造衙门的下属押送“龙衣”、绸缎进京交差;七,曹家佣人进京传递密折;八,曹寅参与当朝的治河工程(皇上命江南三织造每年捐银五百两,并从南方采买木材送交河总供洪泽湖大堤木椿之用)九,受命沿运河城镇赈济灾民;十,督促湖、广、赣、闽、江南漕船进京;十一,沿大运河各地察看民情,密折上奏;十二,派船载进贡物资上京;十三,曹寅之弟曹荃随驾南巡,并任“南巡盛典”图监画之职;十四,奉差沿大运河做其他公事,如奉佛至浙江普陀,送康熙手书制扁去镇江、句容、扬州行宫……家事:一沿大运河交游;二扶母柩回京安葬;三送女上京完婚……公事也好,私事也好,交游也罢,千古大运河的文化乳汁哺育了曹家几代人,曹家几代人对大运河沿岸的百姓也作了回报,特别是曹雪芹满怀深情地把大运河文化融入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

从以上史实分析,可以看出曹氏家族五代人的机体中,含有地地道道的大运河文化基因,几代人刻骨铭心的大运河情结,曹雪芹得以传承。笔者生在苏北大运河西岸的古城宿迁,虽然离开宿迁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乡音的敏感程度不是淡漠,而是愈加强烈,真可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读起《红楼梦》中宿迁的方言,真“三月不知肉味”。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我摘录了一百条宿迁方言,细细咀嚼,悟出大运河文化的魅力。无独有偶,在我的“红友”中,有些人也在搜集《红楼梦》中自己家乡的方言。明朝时期祖先就从南京迁到南通腹地余西的红友任侠家先生,专程深入到南京,做了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从《红楼梦》中列出南京的方言;南京某中学的语文教师颜文敔先生,有专题论及《红楼梦》中的南京方言;有位湖南籍的“红迷”,列出了《红楼梦》中湖南方言;江西、浙江、东三省、苏北、吴语、闽南、粤语的方言,在《红楼梦》中频繁出现。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扬州老太太,用正楷抄完《红楼梦》后,不无感慨的宣称,《红楼梦》中扬州方言俯拾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追根求源,是大运河给了中华民族文化、语言、经济大流通的机会。曹雪芹世家因公、因私拥抱大运河延续近八十年之久,他们参予了中华民族文化以大运河为依托的大碰撞。下面简要地叙叙这种大碰撞。

从明朝朱棣开始定都北京,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就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大运河的官办性质确定下来,大运河的漕运主功能就确定下来了,直到满清王朝,仍沿明制。所谓“漕运”,按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文:“漕,水转谷也”。民间通称为“运粮河”。因“漕运”为“官办”,所以沿大运河设有诸多官吏管理,派有河兵把守,设有闸埧管理机构,并有固定河工负责保养河堤,疏通河道。大清王朝每年的四百万担漕粮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运往京城,供皇上,官僚大臣,八旗子弟、官兵粮饷之用,以巩固王朝的统治。这些漕粮是由湖广、闽、浙、赣、江南等南方编成船队,按季节集中运输。除了漕粮运输之外,南方各省的货船,官僚的私家船, 运输物资的货船,外商物资交流船,外国的进贡船,国内文人墨客游览船,官僚的进贡船,运盐船,民间客运船……都通过大运河流向京城。大运河成了中华民族 联络的纽带,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大碰撞的大舞台,成了中外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大动脉,各地土特产互通有无,不同语言互相交流,互相融合,风俗习惯互相影响,官商大碰撞,官民大碰撞,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大运河文化现象。曹雪芹家族五代六人,加之其直系亲属,幕僚,佣人,全方位,全天候地亲近大运河,东西南北中的信息流,各地的历史、文化信息流,都汇到曹家,就不奇怪了。我从宿迁方言中,也与南京方言对比,总觉得有很多相通之处。为此,建议“红友”们,不妨从《红楼梦》中摘录你们的家乡方言,历史地,纵向比较,与其它方言横向比较,也许会感悟良多,也许会对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给予曹家的深刻影响而惊叹。《红楼梦》博大精深,大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它们同样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同样是中华文明史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时在己丑中伏于石城东南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