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非典型”东干族婚礼

 無情360 2017-09-28

丝路新观察比什凯克8月21日电  (记者 陈墨)“我才不会哭呢!”东干姑娘玛丽卡在自己的闺房里和闺蜜亲友们说,俏皮的语气中略带着倔强。这天是她出嫁的日子,在娘家婚宴上,玛丽卡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尽管这个特立独行的东干女孩在出阁之日仍保持着一贯的开朗做派,但当她踏上接亲的车时,她抱住了爸爸,嘤嘤地哭出了声……


“加场”的西式婚宴热闹欢快


玛丽卡的家位于首都比什凯克市以西约20 公里处,距中亚东干人聚居地之一哨葫芦仅不到半小时车程。玛丽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姐姐已各自成家,小女儿玛丽卡的婚事便成了这个家的头等大事。 


与很多东干女孩不同的是,玛丽卡多年在外求学,还曾在中国新疆留学。回国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比什凯克奋斗至今。她活泼开朗,独立自主,相对于很多早早嫁为人妇的东干女孩来说,她格外特立独行。 


大婚在即,娘家和婆家对玛丽卡都相当宠爱,在婚礼的安排上,也接受了她不少与传统东干婚礼不同的想法。 


首先,婚礼按照风格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按照传统的东干婚礼举行,在娘家和婆家所在村里操办。另一方面,玛丽卡单独在比什凯克市包下一间饭店的大厅,举办更加西式风格的婚礼晚宴,仿佛在传统婚宴之外“加了一场”。 


玛丽卡手挽新郎,穿上了她心爱的西式婚纱。


西式婚礼晚宴上,新人双方的亲朋好友、同事伙伴共聚一堂,甚至还有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专程赶来赴宴的亲友,为一对新人送上新婚祝福。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上,司仪念出那句经典的“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健康疾病,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你能不离不弃终身不离开,直到永远吗?”后,玛丽卡坚定回答“我愿意!”全场欢呼,并见证二人现场在结婚证书上签名,相互戴上戒指,成为法定夫妻。 


玛丽卡和丈夫在婚宴上签署婚书。


随后,悠扬婉转的背景音乐骤停,画风突变,欢快的吉尔吉斯音乐响起,主持人一边引导每桌亲友上前为新人献上祝福,一边还要穿插着小游戏活跃气氛。整个晚宴更像一个欢乐无比的派对。 


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专程赶来赴宴的亲友在西式晚宴上跳舞欢庆。


玛丽卡在西式婚宴上翩翩起舞。


玛丽卡说,其实这并不是传统的东干婚礼习俗。不过生长于此,她的观念早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融合了。再加上工作在比什凯克,也见过外面的世界,她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婚礼上穿上洁白的婚纱。所以,在财力允许,家人也都能接受的前提下,便加出了这场极具当地风格的西式婚礼。


传统的娘家婚宴温馨喜庆


热闹欢快的西式婚礼后,玛丽卡的娘家婚宴还是回归到了传统。不过,玛丽卡还是“任性地”玩儿出了自己的新鲜主意。 


挽青丝,双环结,浓施淡抹巧梳妆。但定神仔细看,此伊人却别有风情。若是依传统,玛丽卡应该梳起东干族保留至今的“燕燕头”,穿上绣花大襟长袍,蹬上绣花鞋,再戴上金银首饰。尽管嫂子娶进门和姐姐出嫁时都是这身行头,可偏她不喜这样的装扮,心里仍惦记着美丽的纱裙,便干脆找婚纱设计师为她量身定做了一身粉色的婚纱。 


有意思的是,玛丽卡对这件私人订制的婚纱还有一番自己的解释。“选择粉色,是为了和西式婚纱做区别。不过传统上要双手各捏一条手帕,用来向亲友行礼,这个习俗我还是保留下来了。”但依然是按照玛丽卡的方式“留”下来的:若真严格按照古俗,应是一红一绿两条手帕,可她觉得红绿手帕和她的粉色纱裙颜色不搭配,便让设计设做成了两条粉色的手帕,这样就和纱裙风格保持一致了。虽然既不梳燕燕头,也不穿大襟长袍,不过双方家庭都可接受,也就依着她来了。 


玛丽卡并不喜欢绣花大襟长袍的传统嫁衣,纱裙才是她的心头爱。在传统的娘家婚礼上,她穿上了粉色婚纱,但保留了东干族向亲友行礼时用的手帕。


娘家婚宴的其它流程便都是按传统进行。当日暑热正旺,玛丽卡娘家院子里可谓摩肩接踵,除了亲朋好友,在玛丽卡娘家的村庄里,一家的婚事也是全村人的社交大事,村里人自然也都来庆贺祝福。红粉彩绸将整个院子烘托得格外喜庆。男女宾客分席落座,玛丽卡的家人则忙里忙外,热情地招呼着客人,送上茶饭。


院子里,玛丽卡嫁妆铺满了整整一床。从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到地毯被褥,从衣物皮箱到锅碗瓢勺,装满了一整车。这些包揽生活大小所需的陪嫁品将为玛丽卡日后的生活提供尽可能的物质保障。 


玛丽卡走出闺房,缓缓走向婚车。婚车是开到院子里的,距离房门仅约 10 米距离。


上午 11 时许,新郎来到新娘家,准备接走新娘。在向每一位在场亲友致敬问好后,便在院中耐心等候。此时的玛丽卡则在闺蜜的陪伴下,在房中做最后的准备。先前还和朋友们谈笑风生,并夸下海口说不会流泪的玛丽卡也开始露出了忧伤的表情。 


约莫半小时后,玛丽卡终于走出闺房,在姐姐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婚车。音乐越是欢快,亲友们越是喜上眉梢,玛丽卡却越是觉得与家的距离将越走越远。婚车是开到院子里的,距离房门仅约10米的距离,就在这短短的几步路之内,玛丽卡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临上车前,她抱住了爸妈,和他们作别……


与时俱进 传统婚俗里的变与不变


东干人多以农业为主要营生。曾几何时,冬季是婚嫁的好时节。秋收之后,农闲之时,人们不光有了大把闲暇时光,一年的收成也落定在手。于是,婚嫁之事便多在冬季操办。而今不同以往,生活境况比从前宽裕,人们也有条件、有兴致抓住一年之中任何机会欢庆享乐一番。所以,现在的东干婚礼并不会受时节影响。 


基于宗教、文化等方面因素,东干人择偶通常只在本民族范围内选择,即便是现在比从前更加开放,与外族通婚的情况也是极少数。玛丽卡的丈夫易普拉辛是东干族,易普拉辛家的村庄就在吉国东干人聚居地哨葫芦附近,距离玛丽卡家也不过半小时车程。 


易普拉辛是比什凯克市多伦多依市场的生意人,这个市场是中亚主要的转口贸易市场之一。他常年往来于广州和比什凯克,操持着自家的服装生意,这些经历使得他和在中国留学过的玛丽卡有很多共同话题。


相同的民族,临近的村庄,共同的话题,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东干女孩通常结婚较早,相当一部分家庭在女孩念完高中后,便将结婚提上了日程,甚至在东干群体里,有一部分人认为,如果女孩到了20岁还没有结婚,那么她找婆家则会难上加难。此外,东干人毕竟是由中国迁居至此的中国人,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国婚嫁习俗,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过,现在已经比从前要开放一些,有说亲者上门后,如果家长认为条件合适,两家的孩子会见面相处一段时间,如果男女双方也觉得可以,便是喜事一桩。但若在相处中觉得不合适,也会作罢。因此,新郎新娘直到结婚都没见过彼此一面的情况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玛丽卡对这些传统的突破在东干女孩中可谓相当特立独行。在外求学多年,再加上曾在中国留学游历,玛丽卡早已过了所谓的传统结婚年龄,成了名副其实的“剩女”。不过,她对此却并不以为然。经济独立、工作顺利的她不但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一定要找符合心意的丈夫。 


现在,29 岁的玛丽卡找到了她的Mr.Right。同样是东干族的乌鲁克与玛丽卡早在14年前就曾见过,缘本就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两人各自兜兜转转,竟是在14年后才走到了一起。但玛丽卡觉得,只要是对的人,早晚终会走到一起。 


从某种程度上说,玛丽卡是幸运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到国外留学,有自己的事业且经济独立,婚后还会继续工作。这些经历不仅在很多传统的东干人眼里有些格格不入,对相当一部分早早嫁为人妇的东干女性来说,都仿若天方夜谭。而玛丽卡的幸运还在于家庭对她的支持。


 “妈妈爸爸并没有因为我的年龄而催促我,他们更希望我找到心爱的人,能生活得幸福,我们都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玛丽卡轻松地说道。不难看出,家庭的包容、社会的变迁、个人的努力都让这个东干女孩有了更多自由选择幸福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