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宅院

 旭4mz90rmvw4hl 2017-09-28



一处院落,两间厦房,一口窑洞。坐落在阳坡下的老宅院,蛛网封门,杂草密布、杂树丛生,已荒废有二十余年。横亘在土门前的一小片菜地,估摸是隔壁家开辟,想进院子已无处下脚,只能从菜地的垄畔跳跃穿过。


院里荒草及膝,歪七扭八的刺荆棘树高近两丈。左边靠围墙的地方,曾是两颗相互攀附的大石榴树,年年秋冬时分就挂了果,结着圆而红的大石榴,像是悬挂着的红灯笼。以前每年到这个时候,继奶奶都会搭着梯子摘石榴,再精挑几个最大的石榴兜在围裙里给我留着。


而今,那两颗石榴树早已不见,只剩一株寂寞的核桃树兀自在空里伸展着,枝干一直伸到隔壁墙头。院两边的围墙像两面绿色的屏障,隔开了老屋的冷清与屋外的繁华。


格子窗尚且坚固,窗纱已破可探手。两扇黑色木门紧闭,门槛已无,只有几摞秃了棱角的砖头挡着呼啸的风。长不见源头的藤蔓一根根、一道道斜斜从房顶的青瓦缝间垂下,遮住了窗,铁门环蒙灰寸厚,门前蛛网罗布。

儿时,我总是站在门槛上踮起脚尖,“啪啪啪”扣响铁门环,继奶奶就“哐啷”从里面拉开门栓,像个孩子一样斜斜地探出头,见是我,瘦削的脸就多了点笑容,稍带嗔怪地说:“怎么和你娘一样没良心,这么久都不来看我,亏你还惦记奶奶!”


铁门环仍在眼前,再次扣响,却不见开门人踪影,听不到那痴怨的言语。推开门,木棍拨开蛛网,刺眼的阳光从直灌而入,屋顶已开了“天窗”,悠长碧绿的藤萝挂在檩木上,连同那根带着铁钩的草绳,在风里轻轻晃动。


那时,铁钩上总挂着一个笼,里面放着点心、枣花、糖果等好吃的。小小的我常望着挂在铁钩上的高高的笼,转了一圈又一圈。继奶奶就会踩着小矮凳,从馍笼里变戏法一样拿出各样好吃的给我。而今铁钩下,黑乎乎的小矮凳的裂纹也已被尘封。


靠近后门的地方是锅灶台,两尺长的风箱上覆着一层细灰,煮了多年饭食的那口锅烂了一个豁口,锅耳也不知何时折断。可我好像看见继奶奶就坐在风箱旁,左手填着柴禾、右手拉着风箱,炉灶的火熊熊地烧得很旺,扣在锅底的碗还在“嗒嗒嗒嗒”地响着,继奶奶揭开锅盖,拿了一个热得烫手的的红薯,左右手倒来倒去,然后撩起我的衣襟塞到我怀里。



正对门的是厅堂。厅正中间靠墙处是一个约四米多长的大木板,那是爷爷的裁衣台,台上放着一把米尺、一个铁制的水壶、一个搪瓷缸子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剪刀。挨着案板的是一台老式缝纫机。恍惚里,我好像看见爷爷在裁剪着他最拿手的中山装,他肩搭皮尺,一手拿直尺、一手拿划粉,三两下就划好线,然后持着大剪刀“咔嚓咔嚓”裁剪着布料,锁完边,“嗒嗒塔塔”地踏着缝纫机,将衣服平铺在板上,拎着水壶给搪瓷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端起来含了一大口水在嘴里,然后“噗”地一下均匀地喷洒在衣物上,再将衣物熨烫得平平整整。继奶奶就静静坐在矮凳上,针线笸箩放在她脚下,她戴着眼镜穿针引线、锁制着扣眼,一个个钉上纽扣。


左边的厦房是一个大炕。一张破旧的、翻卷起来的画报遮住了炕上的墙洞。我爬到炕上,从墙洞里放着一个红木匣子。拂去匣面灰尘,打开用布条束绑着一卷层层叠叠的东西,牛皮纸的鞋帮、鞋底样,从小到大,整整齐齐,铺开最里面那张纸,却是爷爷和继奶奶的结婚证。证上的国旗鲜红、国徽端庄,麦穗和红花铺边,端庄隽丽的毛笔楷体从右至左写着“康均平与任素琴自愿结婚,经审查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落款:一九五六年八月卅一日  蓝田县人民委员会”。


我才知道,继奶奶的名字叫任素琴。以前只知她是山西人,曾是夜校教师,在我前两个奶奶去世后嫁给了爷爷。


印象里的继奶奶,瘦小却精干利落,总喜欢穿一件灰白的斜襟布衫,银白的头发常常整齐地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圆的髻。她曾是那么好强,不肯与人低头,也因此与我们早早分家。但爷爷去世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用枯干的手指点燃纸烟,一口口吸着,眼神孤独而安静,望着很远的远处,直到那眼神黯淡、熄灭了光。


她走时,是在后面那口黑漆漆的窑洞里走的。我不曾知道窑洞里是什么样子,从来没有进去过,现在也不敢进去。如今,老宅院的人都一个个地走了,来来去去的,只有东西南北的风。


——选自《低眉尘世,素心生花》


作者:康娜,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北大学硕士。著有文集《在简单里安顿自己》、《低眉尘世 素心生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