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28

在《杞柳与桮棬》篇中,告子吃瘪。但告子并不服输,他又以水为喻,驳斥孟子人性向善的观点:“人性就像流水,在东边开个口子就向东流,向西边开个口子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分一样。”


高山流水

在告子这段话中,水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取决于外力,外力向东决口子,水就向东,外力向西决口子,水就向西。人性无善无恶,人的善恶行为,决定于外在的力量。

孟子辨才无碍,马上说:“水是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别,但是没有上、下的区别吗?人性向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用手击打水,它可以高过你的额头,如果你高筑堤坝,阻拦水流,可以把它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这是形势造成的,人,可以让他做不善的事,这时他的状况也是象这样的。”

孟子这段话明确的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它是一个趋向,一种力量,就象水向下流一样。人为什么会有不善的行为呢?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这个原因,孟子说是“势所然也”,是形势逼迫他做的,这个形势是什么?权力、名声、财富的引诱,或是暴力的威逼。这说明,人是有向善的动力,但也容易失去,所以呢,要向完美的人格进步,必须把这向善之心存养扩充也。

有人会说,为什么说是人性向善呢?人性本善也没错。因为人性本善,本善的心受外物的引诱或压迫,才做出不善的行为。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本善,就如一颗无缝的蛋,人性向善就是有缝的蛋。向善代表人有行善的愿望和动力,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表现出善良的行为,但是,受了外界的引诱和压迫,他就会表现出恶的行为。因此,儒家才强调修身,修身的目的就是存养扩充这颗向善之心,使之不受外界的干扰。《大学》的宗旨,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人性本善,还有什么可修呢,我本来就是一颗无缝的蛋,苍蝇想叮也无从下口,何须修?孔子、孟子口口声声教人做君子,不就多此一举吗?

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批评孟子没有逻辑。他们说,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但也可以这样说,人性恶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恶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孟子的论证实在没有道理。

这样的攻击没有考虑中国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中国的象形文字决定了中国人善用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来说明问题,而西方拼音文字必须用逻辑才能辩别事物。原因在于,中国象形文字就是一幅图画,不需要太多的逻辑说明。而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加以逻辑说明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桌上有一杯水,英语必须说,This is a cup of Water on the table。这个“of”绝不能用“in”,用“in”表明杯子在水里面了。所以英语的介语相当的发达,稍一用错面目全非。汉语就没这个麻烦,“桌上有一杯水”,说清楚了。而英语要说清楚要考虑水是复数名词还是单数名词,介词如此用,等等。西方学者自己都说,西方人得了逻辑强迫症,原因就在于拼音文字的固有特色。我们没有这种病,应该是庆幸的事情。

另外,这样攻击孟子的人,实际上没有读懂这段对话的意思。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无善无恶。孟子说“人性向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告子攻击:“人性有恶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恶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那么,告子就直接否定了自己人性无善无恶的观点,辩论的主题就变成了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告子再怎么笨,还不至于打自己的嘴巴。

那么告子是否可以这样说:“人性无善无恶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无善无恶,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无善无恶是一种静态,水流是一种动态,这样的类比缺乏说明力,所以告子还算聪明,没有这么说。

这一回合,告子又吃瘪!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