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年,我去过的欧洲:欧洲的列车

 JeremyJee 2017-09-28

【按】

近年来我大天朝的高铁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岂止用飞速形容,我看至少也应该用神速----神州之速度----来形容了吧。从此,从魔都到首都,从上海到杭州,都成为我坐享中国高铁成果的坦途。

乘坐祖国的大高铁固然自豪满满,不过今天我想回顾一下我在欧洲乘坐高铁,啊不,是乘坐列车的一些点点滴滴。我不打算、也没有能力写出一篇关于欧洲火车的技术控文章,这种专业工作还轮不到我,况且大家就算随便网上搜一搜,度娘啊,知乎啊,头条啊,携程什么的,都能搜到堆成山的专业资料。

所以今天我就是以一种盲坐的视角,就当我是一位有情怀、有雅趣、唯独不懂技术的广场舞大妈,酱油客一枚,唠一唠这些年来,我在欧洲乘坐火车的一些或有趣或无趣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我全篇不采用任何外来的图片,全部采用我自己用手机拍摄的图片。

由于当年乘车时我并没有想过今天会写这样一篇文章,所以各位看官会发现,我的图片既不全面,也不具有针对性。不过唯有如此,反而彰显出本篇文章的打酱油色彩,难道不可以称之为血有肉么?

【正文】 
2010年那个时候,在上海就能通过代理公司提前购买欧洲的各种火车票了。那年春天,当我和周大哥决定做一次贯穿欧洲的旅行时,我就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上海的一家代理公司,在一位美女顾问的帮助下,根据我们的路线设计,提前买好了全部行程的火车票。而且为了全面体验欧洲的火车,我还特意让美女顾问为我们搭配了高、中、低三种档次的火车。是不是有点闲情?闲情正是本人的特点。

不过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我是不会再预定那种低端的火车票了。订票时上海的美女顾问把这种火车比作中国的绿皮火车,到了欧洲实际乘坐时,感觉跟美女顾问说得基本一致。我依稀记得车身也是绿色的,可惜当时没有留下照片。火车内部的结构有些怪异。车厢一侧是走道,另一侧是乘坐区,这一点跟国内绿皮车的卧铺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这里只有座位,没有卧铺。乘坐区被隔成一个个房间,一扇玻璃移门把房间封闭起来,房间里设双排座位,两排座位上的乘客面对面抵膝而坐,座位也是跟国内的绿皮车相似的硬座。一样的慢腾腾、晃荡荡。 
看照片,到底是低端火车,车窗玻璃上满是污渍,也真算是实至名归了。不过车内的卫生还是挺好的。
我至今记得当时周大哥坐在这趟火车里的疲惫神情。估计他原本打算在车上好好休息一下的,没想到这车是如此的低调而不奢华。对面坐着两女一男歪果仁乘客,大家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的。周大哥块头大,腿也有些伸不直,确实不太舒服。好在窗外的欧洲小镇让周大哥颇有兴趣,我于是趁机怂恿他到这里买一套欧洲别墅,以此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也是为了缓解我自己的尴尬心情。 
一个声音对我说:虽然玻璃脏脏的,但是窗外的风景还是很美的。另一个声音对我说:虽然窗外的风景是很美的,但是玻璃却是脏脏的。
这趟火车是从意大利米兰开出去的。米兰的火车站可是被评为全球最美火车站之一的吧?你说这列玻璃上满是污渍的火车,当初是怎么好意思开进开出这座最美火车站的呢? 

米兰火车站一角。如果当时我知道这座车站被被评为全球最美火车站之一的话,我一定狠狠地拍她几百张照片,但是今天我只能奉上这稍显低调的一角。
我在欧洲乘坐过的比这种火车更好一些的普通火车,是那种跑支线的电气火车。这种火车,根据我的乘坐经验,一般都是连接中心城市与小城市的班车,速度不快,而且可以根据运量灵活增减车厢数量,我甚至见到过只挂了一两个车厢的小火车,悠然地奔跑在小镇之间的铁路上,欧洲
的精简节约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搜肠刮肚,我只在手机里找到这一张含有这种火车的身影的照片。
这种火车还是比较养眼的,车身都设计成五彩缤纷的颜色,车内车外整洁如新。最独特的一个亮点是,这种火车经常都是双层的,我一贯喜欢坐在上层,那种感觉还是相当好的,与国内火车的上层卧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没有火车照片,那就贴一张这种支线铁路沿线小镇的火车站照片。
没有火车照片,那就贴一张这种支线铁路沿线小镇的火车站照片。
还可以顺便加一道菜:欧洲车站停放的与天朝的质感极相似的红色货车皮。
但是,关于这种支线小火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亮点总想留到最后。

看这列支线小火车,车厢天花板装饰的是传统油画哦。这辆充满了艺术小气息的小火车,是从巴黎开往凡尔赛宫的火车。
那一年,我带着小伙伴们到凡尔赛宫附庸风雅,也许是由于被法国的艺术大餐熏醉了,也许是由于那天坐车不用付费太激动了, 我们坐反了方向都不知道,直到邻座一位当地的法国老爷爷看出来我们的端倪,用他那无比热情而又相当蹩
脚的英文,提醒我们并指引我们下车坐回正确的方向。

啊,这辆通往凡尔赛宫的艺术控小火车!
在我的直觉当中,与国内动车速度相当的,是欧洲之星(EuroStar)火车。虽然我多次乘坐过欧洲之星,但是我却没有拍摄过照片。印象中欧洲之星的车头(牵引机)不太具有流线型,比不上国内的动车车头造型。但是据我所知,相对于国内动车,欧洲之星算得上是很古老的火车了,所以车身造型赶不上我大天朝崭新的动车,那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印象中欧洲之星也都是开到250公里时速以上的,乘坐的体验(舒适、静音等)那也是真的比国内的动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进入欧洲的高铁乘坐体验介绍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我所知道的有关欧洲高铁的一点点背景知识。首先,欧洲的高铁建设,比中国早很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早期就开始投入商业运营了。我一直记得欧洲朋友曾经向我介绍说,欧洲的高铁铁路,在建设过程中,路基是放在那里经过了整整5年的自然沉降的。他们试图以此来向我证明,那个花了20年才完工的博物馆改造工程的工期是合理的。对此我酒后反驳他们说:“这种工期要是放在中国的话,你们还是趁关门歇业去领救济金吧!”
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欧洲的高铁线路并不全都是专用的,有一些线路是在传统的铁路基础上经过改造,由普通客车和高铁共用的。
对于前者高铁专用线路,就我自己的乘坐经历来说,整体乘坐体验是肯定不输国内的。至于与普通客车共用的线路,其乘坐体验,是肯定没法跟国内和欧洲的高铁专用线路相比的,颠簸和摇晃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愿意为欧洲人这种精简节约的精神点个赞。
在欧洲我乘坐最多的高铁,是称作ICE和Thalys这两种,其中后者Thalys中文也被称为大力士,我没有具体考证过“大力士”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两种类型的高铁,印象中车型与国内的和谐号高铁基本类似,不过貌似其车头的流线造型比和谐号的要逊色一些。更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欧洲的火车车身都喜欢漆成彩色,不像国内的高铁那样清一色都漆成白色。

这是我在手机里找到的唯一一张ICE或者是Thalys列车的车身照片,基本具有代表性,虽然不同的国家在色彩和花纹上会有不同。

与国内相比的第二点比较大的不同,在于内饰。不得不承认,欧洲高铁的内饰,是比国内的好很多的。这种优势反映在色彩、照明、材质、工艺以及人性化设计等方面。

这是我在手机里找到的唯一一张能看到ICE或者是Thalys列车内饰的照片,显然照片拍摄时手滑了,有些模糊,但是仍然能看出来色彩、照明等不同之处。

也许是受了欧洲文化的影响,我是很喜欢这种类似于红色的大胆用色的。

欧洲高铁的座位布置普遍比国内的要宽敞,座位的人体工学设计和技术含量也比国内的好,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做工也确实好于国内。

然而欧洲高铁内饰方面,最令我欣赏的,却是照明设计。其照明设计明显是以氛围为主题进行设计的,明暗的设计与典型的西餐厅或者会所有些类似,坐在里面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在高铁的高静音运行背景下,车厢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不管你是睡觉、阅读还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都是如此的舒适,这一点真是国内那嘈杂明亮的高铁车厢没法比的。当然你也可以抬起头来,欣赏高速运行的列车窗外的景色,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享受,这一点且放在最后来煽情。

我手机里效果最好的反映出欧洲高铁内饰照明效果的照片,放在下一节TGV里贴出。这里先贴出两张能够间接反映内饰照明效果的照片。

车厢内的灯光反射在车窗玻璃上,与乌云和绿地穿插在一起,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车厢内的灯光反射在车窗玻璃上,与电线和哥特式建筑纠缠在一起,显得有些神圣。

所有我乘坐过的欧洲火车中,感觉最酷的,当属TGV高铁。

第一次乘坐TGV高铁是2010年从摩纳哥到巴黎。先上几张高铁站的照片热热身。

摩纳哥高铁站。车站虽小,氛围照明的设计是不是可圈可点?

史基浦高铁站。实际上这是一个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枢纽+物流中心的立体交通枢纽,据说上海的虹桥枢纽的设计构思就是借鉴了这个史基浦枢纽的,这个我只是道听途说,不能证实。我只想说,史基浦站的照明设计是不是也挺有氛围感?

这种古典的拱形透明玻璃建筑,是我见过的欧洲的高铁站中最常见的设计形式。

如果要问我欣赏TGV最大的特色是什么?那就是它可以是双层的列车。对,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车身,竟然可以做成双层的。

你没看错,这不是SUV火车,这是法国的双层TGV高铁列车。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比如说,300公里以上的时速,这么高的车身能保持稳定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我坐过它。请看图。

这就是2010年我乘坐的那辆TGV列车的上层。看这照明设计,氛围的主题多么鲜明,温馨的环境是多么浪漫。坐在上层视觉高高的,车厢内安静无比,该明的明,该暗的暗。睡觉?无比的舒适;阅读?无比的惬意;看窗外?美不胜收。泡妞?妞在哪呢?

内饰,照明,空间,人体工学,人性化设计,2010年:无一不让我认识到某些值得我们谦虚思考的差距。

除了前面谈到的几点,欧洲高铁与国内还有哪些不同呢?

要我说,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欧洲的高铁站(当然也可以说是火车站)是没有检票这个环节的。乘客需要自己在车站的车次信息显示终端上及时查看自己乘坐的车次的进出站信息(进出站时间,经停站台等),自行在正确的时间到正确的站台乘车,整个过程都是自助的,没有检票口,也没有大广播。我有时会想,难道欧洲就没有文盲了吗?然而一旦在国内乘车时拥挤在火热的检票口人流之中时,又无比地怀念起欧洲那不用检票的车站来了。

然而,对于我来说,欧洲高铁最独具特色的还是乘坐它的体验。这体验,固然包括前面提到过的车身内外设计的美感、氛围照明、人性化设计、安静温馨的环境等等,但是最酷的还是欧洲高铁窗外那无与伦比的风景。乘坐欧洲高铁看窗外的自然风光,那真是人生一大美事。

只有高铁那风驰电掣的速度,才能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得窗外的风景以一种视觉压力向你涌过来,然后又被强烈地撕扯到背后,极具动感,变幻万千。而高铁的运行又是如此的安静,完全摒弃了传统交通工具那种噪音所带来的干扰。车厢内柔和的灯光形成一种暗室效应,令车窗成为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尤其在黄昏或者阴天的时候,车内的灯光反射在车窗上,会形成一种神秘或神圣的感觉,非常特别。

固然,乘坐国内的高铁时,你也看得到我大好河山的多娇,但是不得不承认,跟欧洲相比,当下的差距还是巨大的。

欧洲从南部到中部西部北部,环境发展地是如此的均衡,以至于你走到哪里都是无限的美景:一望无际的绿草地,信步闲庭的奶牛,清澈无比的河流湖泊,神秘的古堡,美丽的小镇,凡此种种,都让我感慨到,高铁、高楼固然可以在短短数年内建造起来,但是欧洲那积累了数百年的人文和艺术底蕴,却不是能够这么快建设起来的。

受制于设备和技术,在高铁上我没有拍摄出太多精彩的欧洲美景照片,但是我还是宁愿在这里选出一些来煽情一下,以飨周末。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列车有时会经过不知名的小镇。安静、简朴、绿树以及富有设计感的民宅,总是这些小镇的特色。

还有这些排列成行的农作物,总是那样整齐有序,在阳光下生机盎然。

当然也少不了这些成排的葡萄树,上面生长着未来的美酒。

然而更多的,还是这种一望无际的绿。这种漫山遍野、纯粹到极致的绿,越向欧洲的北部越多。 

他们的农田总是如此的干净整洁,看不到一丝杂物。

秋日私语,乡间小路,我好想到路上去散步。

在金秋送爽的时候,列车有时会经过这些收割过的草地。你看那整整齐齐机械化打包好的一卷卷秋草,它们是秋季旅客们眼中的美景,也是冬季奶牛们口中的美食。       

有时候草绿与金黄会在大地上形成一幅版画。
有时候红、绿、蓝的构成,又似乎想为我们杜撰出某种假说。
任性的时候不妨就撒泼成五彩斑斓。
五彩斑斓有时候又有一点点奇幻。
蓝天白云下的血赤金黄,算不算一种纯粹?

然而最神奇的还是那金色的黄昏,夕阳把树木镀成夺目的金色,群鸦游弋在蓝色的河面。一切都仿佛是秋天的童话。

飞速的列车把光与影撕扯成金色的蒙太奇。
车灯的反光也加入这场即兴的创作。
余光中曾写到:光是斜光,影是倒影,一整幅不可能的绚艳。
一瞬间她却又渲染出一个如梦如幻的神奇绿与蓝的神话般的世界。
可是在我眼中最圣洁的,当属那绿草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时刻。
渐入佳境的时候,我不禁问我自己:这究竟是人间还是仙境?
姜白石有诗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然而今天这个寒碧的世界却不是西湖,是西欧。
这不叫银装素裹,这叫银装绿裹。
途径清冷而寂寞的湖,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车灯映照下,烟波浩渺的世界,清冷如梦,仿佛远处住着精灵。
车灯,车灯,你象不象半空里的UFO?
UFO又怎么样?就算再加上乌云,我奶牛也不怕。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UFO飞临布鲁塞尔,好精致的城市。
乌云,UFO,电线,教堂以及红与白的墙,好美的画面。
啊,彩虹,纵然乌云密布,在高铁车厢灯光的照耀下,我最终还是看到了彩虹!

【后记】

无论我大天朝的高铁发展多么神速,我认为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欧洲是高铁技术的先驱和我国高铁技术的老师,虽然学生超过老师是天经地义的。

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国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在科学、文化、人文和艺术等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这底蕴之深厚,并不能以我大天朝五千年的历史轻易地去抹煞和轻视,也不能以我大中国数十年的现代化进程而轻言超越。

欧洲的艺术,欧洲的人文,欧洲的环境,欧洲的风景,在未来可预见的相当长的岁月里,还将是激励我大天朝努力奋斗的目标,那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文古迹,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近乎偏执地追求着生命中某种平衡的人们,都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探索,去体验的。

亲爱的小伙伴们,找个时间,让我们结伴到欧洲一起乘坐高铁吧!


作者邮箱:jeremycuriousman@icloud.com

 

微信号IDthink-room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