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永远歌唱在舞台的“中国夜莺”朱逢博

 sonocaddie 2017-09-28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流行乐坛有“北李南朱”的说法,“北李”指的是从中央乐团走出、代表北方的李谷一;“南朱”则指的是出身于上海歌剧院的朱逢博。

李谷一的歌声轻巧甜美,行腔婉转流畅,咬字清晰讲究;朱逢博的演唱真挚动人、情感强烈,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几乎活跃于同时期的李谷一与朱逢博是中国乐坛两座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山,两位歌唱家极高的艺术成就让后人将两人并行而列。时至今日,李谷一依然时常活跃在舞台上,而朱逢博却销声匿迹,新世纪以后几乎难觅其踪,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那个有朱逢博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

她是永远歌唱在舞台的“中国夜莺”朱逢博

朱逢博生于1937年的山东济南,1960年,23岁的她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随后即以特殊人材调入上海歌剧院,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1960年至1965年,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工作,主演过《红珊瑚》、《刘三姐》、《社长的女儿》、《嘉陵江怒涛》等多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

而真正让朱逢博声名大噪的是1965年调入上海舞蹈学校后,任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主伴唱,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成为了经典,其中《喜儿哭爹》一段更是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朱逢博的出现无疑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明光,给民众带来了无法衡量的艺术享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安慰。

《白毛女》在之后上演过不下百场,朱逢博的表演唱段早已成为了海内外人家喻户晓的歌曲、永恒的经典。

1974年,朱逢博进入了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团体——中国艺术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作为该团主要台柱的她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好评,被赞誉为“东方的夜茑”,从此进入她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

▵1972年中国上海舞剧团《白毛女》剧组在日本富士山下留影

1985年,朱逢博又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并担任首任团长及艺术指导。朱逢博就是以这样专业的态度、精湛的水准,对中国的流行音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各界对朱逢博的评价都极高,“没有技巧的技巧”是对她最朴质也最崇高的赞扬。

“朱迷”杨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朱逢博:“朱逢博是唯一的。她的发声方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朱逢博的歌声响起,你就不会把她和其他歌者混淆。这是朱逢博歌唱艺术的魅力。朱逢博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这些文字触动了很多人,“朱逢博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我的情诗》是太平洋影音公司于1981年为朱逢博录制的第二盘盒式卡带,收录了16首台湾歌曲。今年8月,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了这张专辑的黑胶版本,对于广大“朱迷”来说, 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她是永远歌唱在舞台的“中国夜莺”朱逢博

对于为什么想录制这样一张专辑,朱逢博是这样说的:“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第一次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一批台湾校园歌曲的资料时,用震撼两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清新别致如诗般的歌词、朴素和独特的表达视角、宽阔和缤纷的生活层面,让这些以钢琴或吉他伴奏的听似十分简单的旋律,如涓涓细流般从我心间流过,使我这一直被灌输着以政治颂歌为己任的头脑突然感悟到什么是歌唱艺术的本真。我曾用很长一段时间选歌、记谱、构想有关乐队伴奏的配器,在一个又一个演出归来的深夜里,我全然沉浸在对一首首歌曲和一段段旋律逐字逐句的研究之中,我决意要把小歌当大歌来唱,像对待欧洲古典艺术歌曲般作了极细致的分析。

朱逢博将这张专辑音色收拾得清纯、甘美和透明,力图把这套没有任何功利及世俗气味,表现年轻学生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纯洁认知的专辑捧给听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