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卡与存折那个更安全?

 wuday8 2017-09-29


大家好!

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非银行工作者来回答,答案很简单,肯定是后者,存折更安全。但是,让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来回答,反而更不易找到答案,因为我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只能这样说,如果银行卡和存折同时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应用环境,他们的安全性是没有差异的。但毕竟这是理论环境,在二者参与流通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客观存在,存折的安全性相对要强于银行卡。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存折的安全性为什么较强?

1.客户的心理感受。从我国银行诞生开始,老百姓就用存折,一直沿用至今,品牌效应很强。就像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的桑塔纳轿车,是好车不错。现在买车了,我们那代人还是总觉得大众车好,好多都用大众品牌车。其实今天的汽车品牌很多,质量也相差无几,可就是眼熟,信任。

2.直观性强。存折在手,白纸黑字,时间,期限,交易金额,积存余额全部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哪怕有一分钱的差错,马上就可以找银行问个明白。即使出现大的差错,打官司也是最直接的证据。这在中老年朋友中表现尤为突出。

3.抗复制,防盗取能力强。查阅无数网络诈骗和隔空盗取案例,存折被诈骗或盗取的很少很少。尤其是存折定期存款,可能至今也没有类似案件发生。那是为什么呢?是否真的抗复制?显然不是,在当今不法分子克隆技术日益升级换代的情况下,银行卡的信息都能复制,难道存折不行?肯定是说不通的。只能说存折防盗取能力强。为什么?一是因为大部分存折定期存款都需要到网点支取,即使可以通兑,那也是柜台人工办理。你想,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必需存款人和代理人身份证原件,而且还要面对工作人员询问和高清摄像,坏人他有这个胆吗?他的违法犯罪成本和心理压力也太高了。二是存折因为功能单一,没有绑定网络支付功能,比如网银,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包括所有第三方支付,网贷或投资平台,即使电脑手机中了病毒或点击非法链接,钓鱼网站等,存折是无法链接的,直白地说它与整个网络世界是隔空的,离开网络世界,犯罪分子只能望洋兴叹。


二,又为什么说银行卡的安全性较低呢?

1.也与客户的心理感受有关。对中老年朋友尤其是农村朋友(无贬义),总觉得卡上的钱看不见摸不着。存取钱除了一张小票,啥也没有,心里空荡荡的,不直观。要是有啥出入,自己不知道,时间久了也许余额都忘了。

2.老版银行卡容易被复制,特别是磁条卡。很多被隔空盗刷的案例受害方都是用的磁条卡。因此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宣传换卡,待宣传期结束后,将强制关闭磁条卡功能,迫使客户升级换卡,主动提高防伪能力。

3.银行卡因为功能较多,特别是网络支付和交易功能,比如网银,手机银行,Pos机,支付宝的,微信的等第三方支付和交易平台的绑定,必然增加与外界各种非法因数接触的机会。机会越多,发生风险的概率越大,这是常识。这种银行卡被诈骗或盗刷的案例,至少超过一半都与网络绑定应用功能有关,占比很高,金额很大。


三,安全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就说存折,虽然它因为功能单一,几乎与世隔绝,理论上好像有了强大防火墙,可事实并非绝对。我们知道,在媒体的“引导”下,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到网络诈骗和盗刷上,而忽略了其他风险。在我们工作中其实也有遇到过,一种是内部家庭成员冒取,一种是盗贼铤而走险冒取。就其主要原因,都是密码和存折保管不善,有的对家庭成员不设防,有的是密码过于简单,如用自己生日数字或简单排列,有的甚至不设密码,并且将存折和身份证放在一起,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盗贼一旦掌握了你的密码规律,他会铤而走险的,尽管银行有高清摄像,但如果他使用了假身份证,破案也是较难的。所以,安全是相对的,是否安全首先取决于你的安防意识和对安全要素的管理,比如身份证,手机,存折和密码四大要素,如果不重视或动作不到位,再强的防火墙也形同虚设。

四,安全不是客户的唯一需求。

在一定环境里,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客户除了对金融安全的需求,金融便利性需求正在变得日趋强烈。如果你不经商,不就学,不网购,不旅游,或者说你压根就不喜欢网络支付和交易,大可不必办卡,既安全也省费用,何乐而不为。但是,如果你在经商,要就学,也喜欢旅游,还是资深“剁手党”,一句话就是喜欢网络支付和交易,持卡是肯定了的。

说了这么多,好像安全与便利成了矛盾的对立,否也!只要有足够的安防意识,保管好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手机和密码,杜绝非法网站和链接,摒弃贪念,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持续关注【龙门山客栈】,分享更多财经知识,谢谢你的阅读和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