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探龙:海昏侯墓为什么充满龙图腾?

 安然如狮 2017-09-29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无坚不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龙图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五千年来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无论是玉器、青铜器,还是木器、漆器,龙图腾作为一种吉祥纹饰,处处得到充分地展现。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2000多年前龙图腾的模样,进而探寻到龙图腾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观念。

一、海昏侯墓中的各种龙图腾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上,龙的纹饰不仅繁多,而且占据着主导地位,出行的马车上有龙,敲击的乐器上有龙,点燃的香炉上有龙,佩带的玉饰上有龙,用餐的漆盘上有龙……真有点儿像那个时代的刘向在著名的寓言《叶公好龙》中所描述的那样:“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这些龙的形象如果按照制作的材质、方法来划分,大体可以归为四类:

第一类是绘制的。即用彩色油漆或颜料把龙图腾画在木器或竹、藤等器物上。最典型的是一件团龙漆盘(图1)。

图1

在红色漆盘的中部,用黑地子描出圆形,象征着广阔的天空,再用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条首尾相接、活灵活现的卷龙纹,似乎在布满天际的卷云中飞翔着。画面简洁优美,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再有一件是行龙漆画盾(图2)。从画盾的铭文中可知,当时的名称叫“丹画盾”。丹,是指用红漆作为盾牌的主色调;画,是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纹饰,即用漆作画。这件“丹画盾”是由藤或木做成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泡,藤木腐烂殆尽,只剩下薄薄的漆膜。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细心地修复,使我们可以窥见二千多年前“丹画盾”上龙图腾的真实面貌。

图2

第二类是雕刻的。即运用金属刀具将龙图腾雕刻在石头或木头上。海昏侯墓出土龙图腾的雕刻材质主要是玉器。其中几件韘(shè,音射)形佩上的装饰花纹,都包含着浮雕或透雕的龙。

图3

有的是龙与虎搭配,有的是龙与虎、凤搭配(图3),共同组成了韘形佩繁复的出廓纹饰。韘形佩中的行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云中行走,口中含珠。再有几件玉带钩,都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用于系服装上的革带或大带。有的玉带钩整体为一条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雕刻着不同的纹饰(图4)。有的玉带钩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灵巧妙地雕刻为一体,既庄重又实用。

图4

第三类是镶嵌的。即在青铜等金属器或木器、漆器上开槽,再嵌入用其他材料制成的龙图腾纹饰。中国传统的工艺如螺钿、错金银、嵌金箔以及掐丝珐琅等,都属于镶嵌。不过,海昏侯墓器物上龙纹饰的镶嵌,主要是错金银与嵌金箔两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几件青铜错金银当卢上的龙纹(图5),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双龙交尾,勾画出两条十分流畅优雅的S型曲线;二是龙头清晰,龙身修长,龙尾卷曲;三是在龙身的周围,同时出现凤鸟、白虎、玄鱼以及日月等纹饰,既突出了龙图腾的主体地位,又丰富了画面的构图。

图5

第四类是铸造的。即用金属浇铸加雕凿的办法,塑造出龙图腾的形象。例如青铜博山炉的炉盖上、青铜悬壶的两个出水嘴上(图6),都有龙头的形象。

图6

最为神奇的是出土于主椁室东室南部的青铜鎏金龙首(图7)。虽然现在还无法判断它究竟装饰在什么器物上,也无法判断这种装饰的实际作用,但是可以看到这件相当于圆雕的龙头做的非常精细,并且可以活动。随着龙嘴的一张一合,好似吞云吐雾一般。推测此龙首一定有木质贴金箔的龙身,可惜已经腐烂。而另一件青铜盘上的龙形立体雕塑,虽然略显粗糙,但能够看到龙的全身姿态,以及人骑在龙身上飞翔的情景。

图7

在海昏侯墓中,将龙图腾展示得最集中、最全面、最壮观、最精致的,是集绘制、雕刻、镶嵌、铸造于一体的青铜错金编钟。这套青铜错金编钟是由14件纽钟、14件铜钉、2件钟虡(jù,音具)、6件套头等构成,上面用错金的工艺遍布各种龙图腾的纹饰,有的是具象的,逶迤腾飞,栩栩如生(图8);有的则是抽象的,曲线明快,图案鲜明(图9)。据不完全统计,这套编钟上的龙纹饰竟达272个,充分展示了汉代皇家对龙图腾的崇尚和喜爱。

图8

图9

二、西汉龙图腾的典型特征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龙图腾的具体形象是不断演变的。新石器时代是龙图腾的萌生期、雏形期,龙大多是蜷曲成半圆形,刻画简单,无足无爪,与蛇、蟒没有太大的差别;商周时代是龙图腾的形成期、成长期,龙开始出现了角、鳞、足、须,全身细长曲折,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秦汉时代是龙图腾的成熟期、定型期,龙的头部有尖耳、宽吻、长须,身躯硕长、卷曲、有鳞,四足对称,形象已经基本固定,艺术性也大大提高。那时人们把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汉字中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就曲折地反映了早期龙图腾的历史变化(图10)。

图10

海昏侯墓中所展示出来的龙的形象,就是西汉时期龙图腾发展到成熟期、定型期的典型代表,既有别于前代,又区别于后世。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其一,龙首清晰。包括眼睛、胡须、牙齿、耳朵甚至长舌和宽吻,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与商周之前的龙图腾面目不清有很大区别。同时,也奠定了后来龙图腾面部的形象基础。

其二,龙足缺爪。每条龙身上都可以找到基本对称的四足,有的非常形象,有的又很抽象,但很难找到足上之爪。青铜错金编钟套头上的双龙虽然有爪,但只有对称的两爪(图11)。这说明,后世所绘龙足上的三爪、四爪或五爪,在西汉时期是不存在的。

图11

其三,龙身少鳞。在修长的龙身上,没有类似鲤鱼的一排一排的鳞。即使有鏻,也是少量的,并且模糊不清。除了胡须,身上也没有毛发。长的有点像蛇身或蟒身。据此,后人在研究龙图腾来源时直观地认为,龙是由蛇或蟒的形象演变而来的。

其四,龙翔在天。海昏侯墓中龙纹奔放有力的线条,总是与柔美舒展的卷云纹、云气纹同时出现,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说明那时人们崇拜的龙是生活在高高的天上,生活在虚幻的仙境中;而不在地面,更不在人间。

其五,龙伴神灵。作为图腾的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本身就是一种神灵。古人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组成四神灵,也叫神兽。青龙居首,代表着东方。因而海昏侯墓中的许多龙图腾总是与白虎、朱雀(或凤鸟)、玄武(或玄鱼)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当然,龙总是占据着中心地位。

上述龙图腾的这些典型特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的宗族意识、祭祀观念、皇天思想、审美习俗发展变化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传承性和艺术性,为今天我们深入研究龙图腾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龙图腾溯源

这里就要追溯到龙图腾的起源问题。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图腾,都起源于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说,都以自然界中的某种动物或植物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久而久之形成图腾。由于龙这种形象并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中,因此,千百年来龙图腾的起源便披上了种种神秘的面纱,虚无飘渺,若隐若现。而探寻龙图腾起源的真相,也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所遗留的最大疑迷之一。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龙图腾的形象尽管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具体动物或植物中,尽管充满着各种怪异和神奇,但它毕竟是某种社会存在(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有时并不是直观的或直接的,而是曲折的甚至是完全扭曲的。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深入研究探讨过龙图腾的起源问题,试图解开这个历史的疑迷,各种说法应运而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鳄鱼说、蜥蜴说、河马说、蟒蛇说、恐龙说、娃娃鱼说、雷神说、闪电说、鲵虹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图腾最初来源于蛇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他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又添枝加叶,作出了许多补充。龙图腾起源于蛇似乎已成定论。

近年来,一些学者深入研究甲骨文、《周易》、《山海经》、《说文解字》中有关龙的记载,以及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龙后确认,中国古代的“龙”字,记录和代表的是龙卷风!因此,龙图腾应该起源于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

溯源一:考察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对龙字做了最形象的解释:其一,龙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供天驱使的一种神秘力量,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其二,龙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龙的形象是闪电,身躯像蟒蛇,头部隐藏在云团之中;其四,龙的周围是云团;其五,龙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甲骨文对龙的这些解释,除去并不存在的神秘力量外,不是与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相吻合吗?

图12

溯源二: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最初的太极图中,就是一黑一白两条龙缠绕在一起,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中龙卷风的形成(图12)。《周易》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这六“龙”指的是在不同季节随着时令的变化,人们所能看到的龙的六种形态,特别是其中的“飞龙在天”与“群龙无首”这样形象的描述,不同样与龙卷风相吻合吗?

溯源三:《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就是说,龙的身躯像蟒蛇,有时看到龙的颜色是幽暗色的,有时是明亮的;有时是细的,有时是粗的;有时是短的,有时是长的。出现在春天时可以从地面登上天空,出现在秋天时可以从天空潜入深渊。《说文解字》对龙的这些描述,不是与龙卷风也是吻合的吗?

溯源四:据考证,辽宁阜新查海发现的巨大石龙,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条石龙长约20米,宽约2米,像一条巨大蟒蛇的身躯,但却没有头、没有足,是中华龙最原始的形态。这与《周易》乾卦“群龙无首”的描述相吻合,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的“龙”字,指的就是龙卷风。

溯源五: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有关龙卷风的记载。这不是古人的疏忽,而是他们把龙与龙卷风当作一回事。史籍中许多关于龙的记录和描写,其实就是指龙卷风。《汉书·宣帝纪》记载,汉宣帝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此年“二月,黄龙见广汉郡。”一年之中两次见到的“黄龙”,不是什么神灵,应当是龙卷风。

由于龙卷风来无踪去无影,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变幻莫测,还常常伴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拔起大树、摧毁房屋,将人畜卷入空中,因此,古人把龙卷风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当做神灵,误认为龙卷风是上天掌管云雨的神秘动物。龙图腾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是人赋予了龙卷风这种极端的自然现象以动物的形象,并且认为这种动物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龙图腾在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江西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定)在这座墓葬中,龙图腾为什么会如此大量、如此集中地出现呢?这就与西汉时期丧葬文化的实际作用有关。

汉代实行的是厚葬,人们普遍的观念是“事死如事生”。因此,在安排丧葬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死者的终极信仰,也是最终的信念。那么,海昏侯刘贺的终极信仰是什么呢?这个终极信仰又与龙图腾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崇拜祖先。汉代的龙图腾发展到成熟和定型的阶段,是与汉高祖刘邦把自己塑造成“真龙天子”有关。刘邦本来是一介布衣,但《史记·高祖本纪》中说他是其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即刘邦之父)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这就是说,夺得天下的刘邦确为真龙天子,统治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龙图腾隐喻着对刘邦的崇拜。作为刘邦后裔的刘贺,无论是为王、为帝,还是为民、为侯,都把这种对祖先的崇拜,以龙图腾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随葬的各种器物上,都出现了龙图腾。尤其是从一介平民当上海昏侯以后,刘贺首先想到的是到长安去参加朝廷举行的祭祀大礼,在祖宗庙前祭拜。为此,他准备了充足的酎(zhòu,音纣)金,还在一年之内多次派人到长安去送名谒,表达要亲自去祭祀祖先的强烈愿望。所有的希望都落空后,刘贺只能把对祖先的崇拜,化为最后归宿——在坟墓中摆放大量的龙图腾,表明他永远崇拜祖先,认祖归宗。

其次,崇尚皇权。既然汉高祖刘邦是真龙天子,那么,他的后裔都应当是龙子龙孙。而龙图腾就是皇权最集中的代表,也是皇族最显著的标志。刘贺虽然只当过27天的皇帝,但是他享受过皇权,对皇位被废心有不甘,死不瞑目,于是用能够代表皇权和皇族的龙图腾来陪伴自己,这是一种最好的抚慰。而他的那些亲朋好友特别是身边的人,也希望用皇族才能享有的龙图腾来美化刘贺、装饰刘贺、神化刘贺,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

再次,信奉归遁。如前所述,海昏侯墓出土了十余件绘有龙与虎的漆盾牌——丹画盾(图13)。这种绘有纹饰的盾牌作为陪葬品,并不代表兵器,也不代表暴力,而是代表由生到死的一种信念,即归遁。取龟盾之形,寓“归遁”之意。汉景帝时,丞相周亚夫曾经购买了500个龟盾准备作陪葬的冥器,但硬被人说成准备死后在地下谋反,一直当成笑话流传。刘贺人生在世34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历经坎坷,身心疲惫,情绪萎靡,精神抑郁,需要通过画有龙图腾的龟盾——归遁——来逃离纷繁的人世,到另一个安静的世界养心、养怡、养生,恢复身心健康,以便获得新生。

图13

最后,期盼升天。汉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迷信人死以后可以升天,成为自由自在的神仙。伏羲和女媧、西王母与东王公、牛郎织女、嫦娥奔月、金乌载日等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所以那时人们并不惧怕死,并且寄希望于死后升天,在仙境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人死以后怎样才能升天呢?一是要保存好体魄,只要尸体不腐烂,不被妖魔鬼怪吃掉,魂魄就可以升天。二是要乘御神兽,飞向天堂。神兽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它们可以载着人飞向天空成仙。《山海经》中就有“乘雨龙”、“乘龙至四海”、“帝喾(kù,音酷)春夏乘龙”等记载。所以龙图腾也是那时的人们梦想升天的一种精神寄托。

图14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御龙盘(图14),就清晰地表现了人骑在龙身上,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前面提到的青铜鎏金龙首,出现在海昏侯墓主棺的南面,其作用就是随时准备载着死去的刘贺,飞向另一个吉祥世界——那里是没有烦恼,没有欺诈,没有杀戮,没有恐惧的美好天堂。

总之,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纹饰中,考察汉代龙图腾的时代特征,探寻龙图腾的起源以及在丧葬中的实际作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龙图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如今,龙图腾已经完全摆脱了封建观念的藩篱,剔除了神化迷信的成分,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要把龙图腾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