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常识】关于人生安全,你必须懂得“三问”

 老沔城人 2017-09-29






【生活常识】


 

关于人生安全,你必须懂得“三问”
 
朱  斌


 
 

    前几年,我曾系统研究过“人生安全”主题,对儿童安全教育有一些思考。
    无论你是谁,从出生起,一生都在为建立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努力。在这个建立“安全感”的过程中,你需要养成一种“意识”——在任何环境下进行自动巡视的安全意识;掌握两种“能力”——面对危险时的自救能力和遭遇创伤后的修复能力。
    最近,我听了万维刚老师在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里,讲到一本新书《B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该书是美国脸谱公司(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gberg)写自己失去丈夫之后的修复经历,对我启发很大,引发我对之前“安全教育”进行迭代思考。
    如果你想安全幸福地度过一生,必须懂得如下关于人生安全“三问”:
    一问: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
    在人生成长路上,我们首要的任务是避免自己成为受害者。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
    一是要学会识别危险,做到警知环境和辨认坏人。
    在“警知环境”上,我们要知晓什么样的场合会存在什么类别危险概率比较高,经常察看自己所处环境中有哪些危险信号提示,留意环境中哪些物器可能存在危险等;
    在“辨认坏人”上,我们要学会从陌生人或熟人的衣着、举止、语言上,辨认出小偷、骗子、色狼等常见坏人。只有提前识别出危险,才能远离危险。
    二是要学会自我保护,会求救,能自救,智对危险,力求把自己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在“会求救”上,我们可以预先和自己的家庭成员商定一个求救暗码(比如“111”代表被人诱拐,“123”代表有可疑人跟踪等),当遇到麻烦不便明说时,可以发送该暗码相互求救;假如不小心掉落坑洞或水沟里,我们一定要在掉入时大声呼喊并把手中之物抛出去,以便让后面的人听到或看见。
    在“能自救”上,我们遇到危险时,先要冷静,判断是否可以立即跑开,绝不能呆立不动或跑向危险源。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向陌生人说“不”,可以不讲真话,甚至可以做一些伤害施暴者的自卫行为。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教导女性,如遇到强暴无法逃跑时,可采用三招自卫:第一招,就地抓一把土,猛地扬到他眼睛里;第二招,用手指戳他的两个眼睛;第三招,用膝盖顶他的裆部。
    (详细内容请参阅《每个家庭都应该为孩子开设两堂人生安全课》一文)
    二问:如何杜绝成为加害者?
    关于人生安全,我们不能只避免自己成为受害者,更重要的是要杜绝自己成为加害者。因为一个社会中“加害者”少了,造成人为伤害的“受害者”自然会少,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何杜绝成为“加害者”?我们需要努力做好两件事:一是不能自我加害,既要隄防无意伤害自己,比如当心游泳时溺水、过马路被其它车辆撞伤等,又要防范有意伤害自己,比如不能自残或自杀;二是不能加害别人,既要当心无意伤害别人,比如当心用尖物无意刺伤到别人,又要杜绝有意伤害别人,比如不能从情感上有意欺骗别人等。
    我特别想说一说关于孩子游泳时“自我加害”的情形。上个月,我家孩子在游泳馆里用泳圈戏水,由于我的疏忽,离开她身边去更衣室,让她妈妈帮忙照看,而她妈妈在一旁练习游泳,忘记照看她。孩子玩嗨时,不小心把泳圈脱落,喝了不少水,幸亏有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这事发生后,我心有余悸,一直思考孩子学习游泳真能防溺水吗?
    有事实统计显示,三分之二溺水而死的儿童,都是游泳游得很好的小孩。但很多游泳课都把“防溺水”当做卖点,很多家长也像我一样,本能地希望孩子能多一项求生的技能。为什么孩子学会了游泳,但依然会溺水呢?加拿大一位专门研究儿童安全的教授说,我们对游泳课的理解错了。游泳课的作用是让孩子对水产生舒适感、不拍水,能够靠自身的力量游动起来,这些都是游泳的常规技能。
    但是防溺水,需要另外一套技能,即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技能。比如孩子累了游不动了,腿抽筋了,脚被什么缠住了,刚下水身子不舒服了……这些时候应该怎么办?面对这些意外状况,孩子能不能保持镇定,能不能不慌乱,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能不能屏住呼吸几秒钟,这才是防溺水的技能,但一般的游泳课是不教的。      
    三问: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或别人的不幸遭遇?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管你做得如何谨慎,也可能遭遇各种不幸,比如失去亲人,得了疾病等,这时你如何克服悲伤情绪,甚至做到“创伤后成长”;假如是你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遭遇不幸,你又如何才能帮助他(她)。       
    研究表明,大约有15%的人在遭遇重大打击后,会得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这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很难复原;有的人会表现出坚强和抗打击能力,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有一些人,不但能恢复,而且还会在创伤中成长,最后超出了原来的水平。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人遭遇不幸后,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悲伤情绪?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告知我们,克服悲伤情绪一定要做到如下三点:
    1.不要责怪自己
    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一个非常自然的反应就是责备自己。不幸发生了,我们总觉得如果我当初不做这个,也许就会避免这个不幸的发生,但这个推理是错的,这件事只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而发生。
    2.相信悲伤不会永远伴随你存在
    悲伤通常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而且小孩恢复得更快。我们每个人都一个心理免疫系统,会尽量让我们感受好一点,平复悲伤,就是这个系统起的作用之一。
    3.不要认为自己遭受的打击是全方位的
    人刚刚遭遇不幸的时候,会认为不但这件事情是个灾难,而且自己所有其他方面也完了。如何解决?一方面,我们多考虑生活中好的方面;另外方面,想想这个事情假如出现更坏情况会怎样。
    如果你能够从上面三个角度平复心情,下一次努力的表现就会更好。人体的系统,在很多情况下会表现出“反脆弱”——经历一次打击之后,反而会变得更强。因为抗打击能力就如同肌肉,你可以通过锻炼让它更强大,甚至可以实现“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一般表现为如下五种状况:
    1.发现自己的力量
    人在创伤之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一股此前不知道的力量,比如发现自己看事情的眼光变了,任何小事对自己来说都不会构成压力,而且能更客观中立地看待事情。
    2.知道感激
    很多人在经历巨大创伤后,会更加珍视身边已有的东西。
    3.获得更深入的关系
    很多人会因为你身处逆境而跟你建立更深入 的关系,这是因为人在逆境中更容易互相依赖。
    4.发现生命的意义
    重大创伤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本来你活得浑浑噩噩,每天无非是工作,挣钱,养家,但是现在你遭遇一场打击之后,开始发掘人生的意义。
    5.找到新机会
    当不幸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你找到跟以前不一样的新机会。
    如果身边的亲朋好友遭遇不幸,你如何安慰他?面对亲友的不幸,你要跟他说的正确的话,一共有两句。第一句,首先向他确认,你知道了他的不幸;第二句,提出帮助。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听说了你的事,我知道了。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随时都在。”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