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史或非董弧笔,千年不散尽”流言“】

 bbbo 2017-09-29

有时会翻翻赵翼的22史劄记。都是些小道消息和八卦,比正史可读性高出一大截。当然也可以说是史学史必读。

赵翼比较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两书参差,说: 论时代,后汉在三国之前, 但是《三国志》却比《后汉书》早写出来一百多年.

陈寿,还是晋人, 所以不管是不是违心,说了很多政治正确的瞎话儿. '回护'曹家. 

比如,《三国志 魏记》说'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但是《后汉书 献帝记》 直言不讳, 不客气了,直陈'曹操自领冀州牧'。被天子请领和自领,是要脸和不要脸的差别。

再比如, 《三国志 魏记》写伏皇后给她爸爸写信说, '帝以董承被诛怨公' ,后果是“后废黜死 ”。怎么死的? 被谁弄死的?交代不清,欲言又止,而事件逻辑全部隐去。可能是邮件被安全单位检查,发现了她反对曹丞相的言论。《后汉书 献帝记》则直接说曹操杀死伏皇后。 其实,我们也不能简单认为就是曹丞相干的。曹丞相不太会那么狭隘,非要跟个老娘们儿过不去。真相要是被掩盖了, 那就永远解释不清了

这些都是小事。最大的事是篡位.: 《魏记》 写'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 禅让的。献帝说啊公子你声望太好了。还是你当皇帝吧。 而《 献帝记》则直说曹丕不要脸: ' 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这些差别,史学史专家早就注意到了.

但问题是, 从陈寿到范晔,相差了百十来年, 陈寿藏着掖着的事,范晔是怎么知道的?  版本之间的信息差别,是怎么填补的?. 当然两人政治态度是不一样的。但也不能说, 范晔不喜欢曹家, 就编出来埋汰老曹家。'在史董弧笔'. 到底范老师是正襟危坐的史家, 不会那么下作。


​有三种可能。

其一, 有很多不同文本,公开或者秘密,百年间辗转流传。范老师写书那会儿,和他同时代的裴松之,也在补注三国志。他们两人面临同样的资料蒐集问题。《三国志注》罗列参考文献二百多种。相信范老师也都能看到。

第二,  有些事情,事实俱在,并无差异。但是解释不同。比如伏皇后之死,陈寿故意语焉不详。用的是春秋笔法,。范晔只要把逻辑推演理顺了,前因后果就可以敷衍出来了。

最后,就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即所谓'流言'.  正史不载, Off-record 的谈话,没有任何记录. 但是人们散布谣言或者流言。 就流传下来了。裴松之所引用的很多文献,大概20-30%,都没有著者姓名,来源颇为可疑,其实也应当算流言一路。

张爱玲说她的集子题名'流言' ,是写在水上的字。 意思是,五湖船划过,水波荡漾,字就散了。不如班固的燕然山铭, 两千年还望之俨然。

微博也是一样,发博胡说一通,过两天删掉了。好像流沙写字,乱风吹过,痕迹全无。除非有心当局精心记录。

诡异的是,流言尽管看起来不可靠,事实上却可以相当可靠。比如张献忠沉船藏宝,  有清一代, 到现在三百多年,正史绝无记载。最后居然被发现了,可见“附耳过来”的流言可以非常可靠。

口耳相传还是很厉害的。于是才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关键字,屏蔽词一概挡不住,诸多难堪难看, 也很难一床锦被就全部遮过! 

当然也不要天真的以为所有历史真相都一定会被爆料,很多历史真相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比如曹丞相挂掉那天,舒张压如何? 到底吃没吃早饭?

但是, 有些不让写出来的故事,肯定会传下去的,特别是在口耳相传工具特别发达的时代。

在史或非董弧笔,千年不散尽”流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