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天眼是在哪里?

 大隆龙 2017-09-29

感谢邀请:中国天眼在贵州平塘球面射电望远镜,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

“中国天眼”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主动反射面是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的球冠形索膜结构,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对于射电望远镜而言,口径越大意味着灵敏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能看得更远。

具有世界最大单口径的“中国天眼”,其灵敏度比德国的波恩100米望远镜提高了约10倍。理论上讲,“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因此“中国天眼”将成为人类探测和研究宇宙奥秘的新利器。


谨以此文悼念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于15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72岁。

国之栋梁

“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天眼”之父南仁东

去年9月25日,在南仁东的带领下,FAST整体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它的外观看似一口“大锅”,但这口“大锅”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无论如何,南仁东与FAST都是密不可分的,从1994年始,他便主持完成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天眼”之父南仁东

建FAST的念头最早萌发于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那时候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希望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以解决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

会议结束后,南仁东就决定建造这样的一个“天眼”,而在这之前,他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的薪水。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就回来了。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

天空之眼

为“天眼”, 南仁东当了十几年“推销员”

“天眼”之父南仁东

从1994到2006年的十多年间,南仁东既是“勘探者”又是“推销员”。

建造“天眼”,前提是寻找一个又大又圆的“坑”。南仁东带着团队走进贵州山区,他们看了成千上万个“坑”,直到有一天,他们走进大窝凼。大窝凼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山上郁郁葱葱,灰瓦木屋陈列其中。

天空之眼

选好地址后的工作就是工程的立项,南仁东知道,大工程立项是非常艰难的。可不立项就意味着没有钱,没有团队。

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

没钱他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他的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大概有3厘米厚。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他笑着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载“铸天镜”

天空之眼

南仁东逢人就提“名分”,最后,路院长笑着说:“那就给他们点钱。”

2006年,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南仁东用英文发言,他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说得特别明白。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

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启动。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修天镜,他在想;如果造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信任他的人。

22年的时间里,南仁东带领工作者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天空之眼

2016年9月,南仁东重新回到“大窝凼”,在二十二年之后怀着不同的心情重新站在山头,目睹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天眼”正式启用。这位老人,带着一片赤诚,用刚毅与智慧创造了中国领先世界20年的奇迹!建成目前全世界最大乃至独一无二的太空之瞳——中国天眼。

天空之眼

永远·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