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孙春威,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大一新生,2017届苏州中学高考总分第三名,总分407分(理科)。 其中,语文125分。 正文 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笔者受龚露老师之邀,为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学习的心得。作为一名理科生,笔者并没有像文科生一样有书生气,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笔者在开始之前必须要强调的是:语文并不像数理化可以依靠刷题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同英语一样,语文必须要靠长期的积累取得进步,因此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付出努力了。而对于高三的同学,还有一年的时间也完全来得及,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沉迷题海。
基础期(高一、高二) ※语知部分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轻松时间宽裕的高一高二期间,是积累基础的大好时机。这个时间段必须要关注课堂学习和课后提升两方面。 江苏的语文考试共160分,而其中能复习到的只有6分(古诗词默写的前6题),其余都没有明确的复习内容。那是否说明课上的内容就是无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是为了给大家培养语文的思维方式,再应用于之后的做题目中。有很多同学在此期间对语文课不重视,把语文课当成“数学课”,将来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补救,是事倍功半之举。 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以课本为主,听讲和笔记自然不能落下。笔者认为和其他的科目不同,语文的笔记记在课本上比较合适,因为需要借助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现代文着重记的是思考分析的方法,而古诗文则应该关注自己不懂的字词意思。当然,老师的讲课内容更重要,不要一味地记笔记,更不能因为记笔记而花费了提问后的思考时间。在语文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和语文老师的感情,更能培养自己的思维活跃度,一举多得。因此,千万不要因为害羞而不敢回答问题。 而在课后,整理笔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将课文回顾一遍,最好能再按上课的流程将其过一遍。这样下来,有的古诗文甚至可以直接背诵。如果觉得上课时有些一头雾水,就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重新学习一遍课文,或是和之前学过的相互对比映照,就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至于各项作业,巩固基础类的需要认真完成不用多说,笔者强烈建议同学们积极完成演讲、摘抄、随笔等作业。这些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千万不要嫌麻烦就放弃。 高一高二这段时期,对于语知部分的提升不用太过功利。笔者认为,在这段时间内加强基础,有助于接下来更好地学习。但是如果有些同学想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提升,笔者推荐一本参考资料《高考档案》,里面有详细的分类题库以及解答。笔者高一下学期买这本书练习之后成效显著。但这些终归是技巧性的东西,到了高三也都能学到,不急于一时,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将其作为辅助参考工具,不必过分依赖刷题。 ※作文部分 在本阶段,写作文绝对是同学们头疼的一件事。其实作文同语知部分一样,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基础积累。而作文的基础便是素材。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优秀素材的协助才能夺人眼球。 素材就是发生过的一件事,在议论文里用于佐证你的观点,在记叙文里则是你记叙的那件事。但是有些素材很多人都会用,例如孟母三迁(教育)、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谦恭)等素材就是被“用烂”的素材。而想要夺人眼球的素材,无非就是新或是细。如果素材就在最近发生过,用的人就会很少;而如果素材是某件事中的一个细节,也不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你偏偏出色地使用了它,就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 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答案在之前有提到过:摘抄。高中的摘抄不是摘抄某个好句好段,而是摘抄某个事件作为素材。这个事件最好能有较为丰富的细节,而且几乎没有主观色彩。一个好的素材可以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思考与运用,而如果素材有了主观性,思维就会变的狭隘。摘抄结束后可以与周围同学分享互评,就可以获得更多素材,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总结一下这个素材可以应用于记叙文的什么场合或是议论文的哪个论点。长此以往地坚持,就可以拥有很多写的出手的素材,再也不害怕写作时头脑一片空白了。为了提高效率,完全可以用打印剪贴的形式做摘抄,不必辛苦地用手抄写。 至于摘抄的内容,笔者在做摘抄时,曾经为了方便,直接剪贴《读者》上的小文章。虽然省时省力,但后来才发现那些文章都很肤浅,很多都不能用于作文里。经过高中语文老师的推荐,笔者订阅了《作文通讯》杂志。这本杂志为月刊发行,非常适合高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甚至一直可以用到高三的冲刺期。笔者在高考作文中用的素材几乎都是《作文通讯》上的。在此也向大家推荐。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随笔中,笔者也建议同学们对多种文体和不同素材进行尝试,不要一直写相同的内容“炒冷饭”。毕竟平时训练不是高考,完全可以进行大胆的实践,用不着害怕失败。但过后一定要进行反思总结,最好能在与老师交流后进行修改或者重写,修改作文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此外,曾经写过的所有作文都不要扔掉,找个文件袋把它们收纳好。后文中会继续提到它们。 最后还要提到一点:空闲时间一定要多阅读。大家不用功利地强迫自己去看某些艰涩难懂的名著,只要认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可以。笔者曾花一个月时间看完了《百年孤独》,认为它很有意思并且愿意付出脑细胞。而有些人会觉得《百年孤独》艰涩难懂看不下去。其实,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写作技法,对内容进行思考,就完全足够了,不必强求其他。 复习期(高三上学期) ※语知部分 经过上个阶段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大家应该会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这些知识尚是散乱的,这就需要在本阶段对它们整合,再进行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就是一次性做很多道同一类型的题目。很多同学都会做专题训练,但是经常忽略之后的错题整理。和其他科目一样,语文也很有必要将自己错过的题(尤其是客观题)进行整理。回顾错题就是要寻找这些题目的共通点,错误选项的迷惑之处,直至摸清出题者的套路。建议大家在每个专题整理完错题后空出几页,在以后做零碎题目时将该专题的错题往里增补,这样在回顾时就不会跳跃专题。大家还要多多积累文学常识,用以应对日前越来越活的客观题。 而对于整合,通常就是指主观题的思路整合。可以重点回顾一遍之前的笔记,结合题目,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这就可以解决部分同学觉得主观题不知答什么的疑惑。笔者也曾整合过自己的解题策略,在此分享给大家,但也同样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去努力寻找制定自己的策略。 1、赏析题(关键词:简析、好处、妙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手法+内容+情感 先答表现手法,再答修辞手法,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内容是简要概括。
2、概括题(关键词:简要概括、归纳) 答题思路:看清范围,找准找全,不抄原句
3、作用题(关键词:有何作用、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写景作用,结构作用,语段作用,注意题干限角度答题
4、含义题(关键词:涵义、内涵、怎么理解) 答题思路:内容+结构+手法+主旨 浅层意→语境意→深层意 5、意蕴探究题(关键词:深刻意蕴、探究) 答题思路:结合全文,多角度、多层次 寻找文章本身折射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教育
以上是笔者高三时整合的分类答题策略,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将主观题分成五类,然后依照这一类别的答题思路进行作答。这个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题,仅提供一个参考,如有谬误或建议,欢迎大家提出及指正。 ※作文部分 本阶段大家应该都已经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以写议论文为主,而这确实就是江苏高考的主流文体。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家拥有很多高质量素材,但是作文却经常只得到切入分。原因就在于议论文不是堆砌素材,而是寻找到最适合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环环相扣的结构可以引人入胜。下面笔者就为大家提供一些作文思路。 1、迂回转折,正反分析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议论是简单的平铺,阅卷者刚看了开头就知道接下来的所有内容了,那你的作文当然不会得到很高的分数。在分析完论点之后,可以想想如果反过来会怎么样,就可以再翻出一层论点。当考官以为你这一个论点已经分析完之后,一个“然而”就可以勾起他所有的兴趣。换个角度看你的论题,就可以发散思维,寻找到许多有新意的论点。 2、三段论法,层层深入 王国维曾经提出过学习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写作文也是一样,将论点分成三种境界,普通人如何,高手如何,大师又如何,将一个论题深入下去,就可以完成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3、寻找喻体,全篇围绕 有时在写作时,不一定需要顺着题目往下写。如果灵光一现,寻到一个喻体,就可以进行比喻论证。全篇都在写喻体,实则完美地论述了题目要求的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方式。 结构思路体现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笔者在前文让大家勤于思考的原因。想要锻炼这种能力,笔者建议同学们多读议论文,分析他人写的优秀议论文的结构,然后加以借鉴。其实语文课本和考试试卷上的议论文就完全可以用来学习。也可以去订阅《人民日报》,阅读评论专区(笔者读了整个高三)。当然有时也要勇于提出质疑,不要照单全收。也可以针对时事自己写一篇时评,再与同学老师交流。 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们可以开始准备名人名言。在作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引出观点或佐证论点,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准备一本小本子,每日抄录3-5句名人名言并背诵。如果有同学的文学积累特别丰富,可以尝试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通常得分都很高(60分以上)。 在这个时间段,建议不要去尝试一些冷门或是自己不擅长的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除外)。有的题目非常适合写记叙文,而议论文会比较难写,如果同学们两种文体都会写,就可以多一种选择的余地。 冲刺期(高三下学期) ※语知部分 到了冲刺期,语文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每天做一套《小题狂做》,可以有效地保持手感,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并将其增补入笔记本和错题集。
在冲刺期刷试卷时,也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不够用导致题目做不完或是作文写一半的状况。遇到自己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先做个标记,到最后再来解决。作文事件一定要留足1小时以上。下面是笔者的时间安排:
笔者会将自己当时整理的手法表放在附录,供大家参考。但还是建议大家能自己整理,自己整理的手法表印象会比较深刻。 ※作文部分 在语文复习的最后关头,大家都知道语知部分可以复习。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文部分同样是可以并且需要复习的,而复习的内容就是之前写过的所有作文。笔者在前文提到要保存好作文就是这个原因。 如何复习?首先浏览一遍写过的作文,对比修改前后的差别,警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之后回顾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结构与素材运用,在高考时,使用曾经写过的素材会更熟练,让心里更踏实。这些素材可以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微调,使之符合题目意思即可。最后可以猜一下高考的作文题,写好提纲和要运用的名言和素材就行了。这种押题重点在高考前几天完成。 如果先前认真积累作文素材,在这个阶段一般作文能保持在50分以上。但只要偏题,就会得到一个极低的分数(30-35)。而且经常偏题很容易影响写作文的心态。其实如果写作文偏题,很可能是审题没有审准确。在读作文题时圈出重点,按照整个题目的意思立意,切忌从中抽出一句话片面地立意。在自己练习时,可以先细细阅读作文题目,然后将可能的立意都写下来,再讨论这些立意的可行性。复习作文时同样可以复习先前的作文题目,甚至是近10年内的高考题目。千万不要因为标新立异去故意使用“新颖”的立意,稍有不慎便会被判为偏题。 在最后阶段,所有的复习材料就是错题集、手法表、摘抄本和名人名言本。但这些少而精的复习材料需要长时间积累。每天抽30-60分钟的额外时间用于积累语文知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坚持下去。只要多花些时间在语文上,语文就会加倍地回报你。 以上就是笔者对语文的一些小心得的分享。希望大家学业顺利,高考考出理想的分数。 附:艺术手法表 1、修辞手法(十种) 1.1比喻:明喻,暗喻(是,成了),借喻 写景时:生动形象富有真实感 抒情说理时:使抽象的情与理具象化,生动形象耐人回味。 1.2比拟:拟人,拟物 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3反复:强调、突出,重复使用字词句段 感染力强,(小说散文中)层次分明,多次强调突出了balabala 1.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构成排比,强调、重复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强调突出了balabala 1.5对偶:正对,反对,串对;工对,宽对 (注意:诗不用词用) 语言整齐简练,意义集中丰富,抒情酣畅淋漓 1.6借代: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 得体,含蓄,别致形象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3 1.7夸张:扩大/缩小 更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感情表达更强烈鲜明 1.8双关:多用于诗词 例: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爱你) 情感含蓄,意蕴丰富 1.9设问:先问后答 开头:引入,带动全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深化主旨,令人回味 1.10反问:实则不是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发人深思 补:互文 简洁明快,具有对称性和韵律感。
2、表现手法(十种) 2.1象征:寓志/寓理于物 例:竹象征气节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 2.2虚实结合 突出本质,刻画鲜明,集中揭示主旨 2.3托物言志 含蓄,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 2.4点面结合 例:《江雪》 反应全貌,突出重点→表现事物的普遍/特殊意义 2.5联想想象 丰满生动,增添艺术表现力 2.6借景抒情:见到写景就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用区分) 含蓄,意蕴悠长 【※以景结情:引发读者思考,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2.7以小见大 例:《乌衣巷》 言近旨远,反映社会意义 2.8衬托渲染:反衬&正衬 营造……的氛围 侧面烘托:是正面形象更突出 对比衬托: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2.9用典 ①化用前人诗句 ②引用历史典故 ③反用历史典故 强化意境,含蓄委婉,用语简练(更显委婉典雅) 2.10白描 朴实自然,突出神韵 补:对面落笔(主客移位)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猜测,表达曲折委婉,情感更为深远。 3、结构作用(十个) 记忆方式:点线递结升卒承照铺+对比 3.1点题 3.2线索 3.3递进 3.4以景结情 余味无穷 3.5升华主题 3.6卒章显志 强调升华 3.7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 3.8前后照应 3.9铺垫 3.10对比 补:开门见山;总结全文;意向组合 4、艺术风格 4.1清新雅致:动静结合,联想想象 4.2婉约细腻:借景抒情,衬托渲染 4.3含蓄隽永:托物言志,融情于景 4.4雄浑豪迈:象征,联想想象 4.5幽默讽刺:抑扬,反问,双关 4.6悲慨凄怆:借景抒情,衬托渲染,以小见大,点面结合 4.7质朴自然:白描,直抒胸臆 5、表达方式 5.1记叙 5.1.1顺叙 5.1.2倒叙:避免平铺直叙 5.1.3插叙:避免平铺直叙 5.2议论(4+1) 5.2.1举例论证 5.2.2引用论证 5.2.3对比论证 5.2.4比喻论证 (5.2.5类比论证) 5.3描写 ①正面&侧面,详写&略写,工笔&白描 ②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③细节:动静,虚实,时空,点面 ④角度:远近,高低,俯仰,人称及叙事角度
人:细节描写(心理,动作,神态,肖像) 正侧面描写 点面结合 景:感官,时空,虚实,正侧,点面,哀乐,动静,典型意向 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季节 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揭示人物心理 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描绘图景” 表现情感思想主旨 丰富文章内涵 具有现实/历史意义 把情节推向高潮,给读者以震撼(小说) 5.4抒情 4.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用典抒情 ③托物言志 ④议论抒情 ※以景结情
6、字词句段形式 6.1字(古诗词中):炼字 字义→特点/手法→画面→情感(程度,方式方法,时态) 6.1.1动词:传情达意,间接凝练 6.1.2形容词:普通形容词:化抽象为具象,形象生动 色彩形容词:渲染气氛(感官) 6.1.3虚词:疏通文意,承上启下,活跃情韵
6.2词 ①叠词:韵律感,音韵美 ②拟声词:生动形象 ③颜色词 ④数量词
6.3句 ①长短句:(长句结构复杂,短句主谓宾) 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朗朗上口 ②骈句:富于古韵,诗意典雅 ③骈散(整散)结合:(整句结构类似,整齐匀称,多排比、对偶;散句句子字数不等,参差错落)韵律强,句式富于变化 ④口语化句式 6.4段→→段落作用 段落短小的作用: ①清晰、密集地传达信息→适合展现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 ②加快叙事节奏,避免沉闷感 ③叙事场景灵活切换→适合多场景多人物,电影分镜头 ④内容简洁、准确,富有提示性,调动读者想象 答题注意: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记叙文段落作用: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蓄势,张本,奠定感情基调】 ②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③末尾:画龙点睛,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标题),发人深思,令人回味(含蓄地表达主旨) 7、答题技巧 7.1段落(见6.4) 7.2诗词“诗眼” 限角度艺术赏析 7.2.1内容角度 7.2.2艺术角度 ①字词意思 ①修辞手法 ②描写情境 ②表现手法 ③上下文意☆ ③表达方式 ④诗作标题☆ ④结构方法 ⑤全诗意境 ⑤特殊字词(见6.1&6.2) ⑥诗人情感 ⑥艺术风格 7.3分角度答题 通过某一角度解答全篇脉络主题 7.3.1标题(含义题:内容→结构→手法→主旨) ①结构:文章线索,首尾呼应,串联情感,深化主题 ②内容:点明了文章……的内容 ③手法:比喻,象征等 ④主旨: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7.3.2划线句(浅层→深层→主旨) ①内容分析深化(隐喻象征) ②渲染氛围、烘托情感、推动情节 ③表达作者情感 ④深化主题 7.3.3人物 (生活经历/性格特色) ①举原文中的例子+分析(至少两个) ②寻找呼应&衬托 ③总结,呼应主题 7.3.4情节 ①情节简述+分析 ②主题总结 ③侧面烘托形象,增强趣味性 7.3.5手法 ①对叙事的作用 ②对文章风格/节奏的作用 ③对内容/情节的作用 ④对主题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