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知识点 3 个 读完共需 5 分钟 配乐 | 海先生 —— 飞翔 文章 | 千聊商学创作 1 欲望越大,财富自由的难度越大 在今年,权威机构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报告:
你看到这个答案时,是不是很心寒?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 然后找份好工作,买房买车,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这算是关于财富自由的萌芽教育。 但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思考,财富自由究竟是一种什么存在? 我们的爷爷、爸爸,他们在那个年代是否也和我们一样,追逐着这个目标? 关于财富自由,最近有一个刚兴起的定义——财富自由的九个段位。 这个定义,把财富自由划分为:菜场自由<饭店自由<旅游自由<汽车自由<学校自由<工作自由<看病自由<房子自由<国籍自由。 而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由呢?并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假如把这些因素设定在爷爷那一辈,也就是六七十年代。 我们看看在计划经济时代,实现财富自由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在当时,大多数人们并没有膨胀无休止的物质欲望,虽然那个年代的国民生活相对艰苦。 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过上小生活还是相对容易的。 《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场景,就很真实地还原了七十年代的城乡社会生活。 孙少安一家人,即使一开始过着贫苦生活,但最终也还是能通过努力过上小日子。 毕竟当时没有旅游、汽车、学位房的概念,也就没有无休止的物质生活压力,实现自由生活也相对简单。 那时候,结婚的时候能买得起三大礼: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再加上存款,折算成现在,有50W人民币,或许就能过上所谓的财富自由。 再把这些因素设定在爸爸一辈,也就是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正享受着经济红利,同时人们的欲望也在逐步被放大。 人们开始尝试到了灯红酒绿,谁也不想回到改革前的艰苦生活。 但这时候只要你敢拼敢闯,过上买房买车的生活也并没有特别难。 北上广的房价并没有高到可望不可及,更何况当时的多数人还住在三四线城市。 那时候结婚的三件礼也只是彩电、影碟机、音响。 再折算成现在的存款,只要有200W人民币,应该就算实现了财富自由了吧。 当把时间视角转回到现在。 生于较为优渥、和平的时代,80、90一代的中国青年搭上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东风,在物质体验和精神需求上完成了对父辈不止千百倍的跨越。 随着消费主义的普及,我们的物质欲望已经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顶峰。 如果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给予父辈那一代,也算是达到财富自由了。 可惜对于现在来说,这并不算是财富自由,只是社会标配。 毕竟现在结婚必须要有房子、车子、票子三大礼,或者还要再为孩子的未来教育担心受怕。 并且,你还想出去外国旅游,还想随时能住个五星级酒店,吃个米其林美食。 房价物价不断上升,你的消费欲望也不断膨胀。 在双重压力下,这一切正在慢慢压垮新一代的年轻人。 2 学会重新定义财富自由 因此,在追往财富自由的道路上,有必要知道这跟你是否年轻或有多少钱根本无关。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休止的,随着社会的的进步,财富自由的门槛也在变高。 当你的欲望越大,实现财富自由的难度也就越大。 那么,学会重新定义财富自由,明确现阶段究竟要赚多少钱才算财富自由,就成为必要阶段。 假如真按胡润的这个标准,那么大多数声称财富自由的人,只不过是在“裸泳”。 如果把这个标准作为财富自由的目标,那么将会有99%的人最终被压垮。 胡润设定的这个门槛,只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罢了,不能较真。 金钱终究不是考核财富自由的唯一标准。 经济学家认为,财富自由是指一种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当被动收入>支出时就算处于财富自由阶段。 而李笑来把财富自由定义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两种观点,都涉及了生活必须物质的概念。 而这些都是取决于你的消费欲望到底有多大。 有些人就想过小日子,那他实现财富自由的压力并不大。 有些人是想买套房子,那他拼一拼,在40岁前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还是有的。 但如果有人把2.3亿作为财务自由的门槛,那么他将会被压得喘不过气。 所以要实现财富自由,首先就要想明确现阶段你想达到的生活状态,然后再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能实现“一线城市2.9亿,二线城市1.7亿”财富目标的毕竟是少数,但要过上“不依靠固定工作,非工资收入大于总支出”的潇洒生活,很多人都是有机会做到的。 3 实现财富自由的3个关键点 明确了目标后,在通往财富自由的努力过程中,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以下3个关键点。 01.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增加收入。 这个道理很简单,以至于很多人都懂。 一旦思考如何增加收入时,大多数人就想不明白了。 许多人的收入靠的不外乎就是工资性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多寡,决定于你所能创造的工作价值。 但往往很多人过了二十多岁,也就是大学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成长。 如果你能做到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内核,增强职场价值,就已经算超过了60%的身边人。 如此一来,工作薪酬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至于节流,就是尽可能学会减少不必要开支。 但意思并不是让你不要花钱,而是要多购入资产,避免把钱花在购买负债上。 这就需要你懂得区分资产与负债的概念。 《富爸爸与穷爸爸》里提到过:
一旦学会区分,你就能判断花钱之后的回路收益。 简单来说。 资产,就是越把钱花在上面,越拥有赚到更多钱的机会,例如学习成长、健康运动、人际关系等有附带收益可能的事情。 而负债,是把钱花在了购买消耗品上,花出去再也不会带来其他收益,例如抽烟喝酒、熬夜打游戏、无休止的数码产品等满足贪图享乐的事情。 02.保持被动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被动性收入指的是由非本职工作带来的收入,或者说不占用你主要精力的收入。对该收入来源,只要负责进行判断就好。 比如存款利息、基金股票、房租、股权分红、版权收入…… 收入被动能保障收益人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花钱上,并且自己耗费精力最大的事情不是为了赚钱。 这是获得自由的首要前提。 要增加存款利息、基金股票等收入,你就必须懂得合理配置资产、多样化投资。不过这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能达到该要求的,往往占少数。 想获得股权分红收入,相当于你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力求寻找创业机会。或许某一天可以遇到“风口”,获得财富自由的门票。 至于最后的版权收入,更多人走的的是文字创作。毕竟现在是人人都是媒体的自媒体时代,许多人开始坚持写作,谋求出版作品的机会。一旦成功,就能带来版权收入。 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有很多可以选择,最终是看你自己是否能挖掘出来。 这也是上文中要你明确财富自由目标的必要性。 03.财富自由,并不只是追逐财富 一个人究竟要赚到多少钱,才能达到财富自由? 这实在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相信世上也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所追求的都不一样,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看法,甚至所谓这“财富自由”的概念你也不用在乎。 真正获得自由快乐的时候,就是有一天你发现:其实我本不需要这么多。 当你放下执念,开始关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重新整理你的愿景时。 时间自然会变多,生活压力也会变小。 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法解答,就像身体上某个部位的伤痛一样,会伴随我们一辈子。 当你有一天再回头看到“财富自由”这四个字,会发现原来说的不是财富,而是自由。 当然小编不是说叫你甘于平庸,而是说要认知到:财富自由真的不是以拥有多少钱来决定。 一个真正的“财富自由人”应该是:
也许这才是所有人孜孜以求的关于财富自由的真谛。 |
|
来自: 戴眼镜jason > 《中国政治、财经、军工、科技、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