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和“字”到底有啥区别,先搞清文字的概念吧

 辰龙在天 2017-09-29

在这里面,我们遇到了一个概念:文字。

“文字”中,文是文,字是字,文、字是两码事。我们要识字,那就要先识文,“不识文,无以识字”。所以要先明白“文”和“字”的区别,古人在这一点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叫“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和“字”到底有啥区别,先搞清文字的概念吧

汉字中,所谓“独体为文”是指画出来的这个符号,你再往下拆解,就成了笔画了,就什么也不是了,这种都就属于文。比方说这个“人”字,它就是个“文”,一撇一捺(丿丶),再拆解,成了撇、捺,成了笔画。再比方说树木的“木”,它是横竖撇捺,这也是“文”,是画了一棵树木的形象。如果两个“木”,那就是树林的“林”,它有两个“木”组成,它就属于“字”的范畴了。同样,“人”属于文,两个人组成“从”表示一个人前面走,后面一个人跟从着,这个“从”就是字。“众”也如此,“众”是三个人组成的,表示多人。这样字的概念就有了,所以“字”一定是由“文”组成的,这个概念要清楚。那么,我们讲方法时先讲“文部”,后讲“字部”。

但是,今天人们对汉字的认识似乎并不是这样,而是与之相左的“字本位”与“词本位”。

“文中心”与“字本位”与“词本位”

①“字本位”和“词本位”。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多沿用“词本位”这一体系。当我们学认一个新字时,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就去认识这个字所组“词”,从而强调了“词”的意思而忽视了“字”的本身,并有了一个说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从而把识“字”引向识“词”,那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呀?因为“词”是无数的。说中国究竟有多少“词”呢?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没有一本词典或辞典说得清楚,中国汉语当中到底有多少个词,是不知道的。今天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新词汇的产生也快得很,尤其是网络用语更是每天都在产生,所以词是无数的。既然“词”是无数的,那么什么有数呢?

“字”是有数的。

“词”都是由“字”组成的。“学习”这就是一个词,但是它又是两个字,“学生”又一个词,“学校”又一个词。学习、学生、学校这三个词当中关于字,“学”字算是一个,由它组成的词有很多。所以说“字是有数的,词是无数的”。此时,我建议大家头脑里要有一个认识,“无数的东西,你学它干什么呢!”人生是有限的,你学那无限的东西,你这一辈子还能轻松的了吗?

古圣贤庄子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说,我们的原则一定是:无数的,我先不管。词是无数的,我不学,我学那有数的。人生是有限的,我先学那有限的东西。“字”是有数的,我就先学这个“字”。这样我们就要从“词本位”回到了“字本位”上,这个负担就轻松多了。

在“字本位”上,字的数量很多,但还有个量可循,字数有多少呢?我们看一个统计,现代汉语(不算古代汉语)中最常的用字,我们国家有两个定量,一个是2500字、一个是3500字,这些是基本的“常用字”。此外国家还有现代汉语“通用字”——7000字,以满足常用字的不足。7000个还不够用,经过专家研究后出了一个《规范字表》——8300字。其实,学习传统文化,你用这8300个字读古汉语、经典还是不行,因为里面还有很多古字和异体字。所以,汉字的字数尽管它是有数的,其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字数有多少呢?也没有一本字典把它统计完整。

“文”和“字”到底有啥区别,先搞清文字的概念吧

公元543年《玉篇》收字22726个,比《字林》多9902字;

公元997年《龙龛手鉴》收字26430个,比《玉篇》多3704字;

公元1011年《广韵》收字26194个,比《龙龛手鉴》少236字;

公元1066年《类篇》收字31319个,比《龙龛手鉴》多4889字;比《广韵》增加5125字;

公元1067年《集韵》收字53525个,比《类篇》增加22206字;

公元1615年《字汇》收字33169个,是一次比较大规模的整理,比《集韵》少20356字,主要是减少了大量的异体字;

公元1671年《正字通》收字33549个,比《字汇》多380字;

公元1716年《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比《正字通》多13486字;

公元1915年《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比《康熙字典》多965字;

公元1990年《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比《中华大字典》多6678字;

公元1994年《中华字海》收入字85000个,比《汉语大字典》多30322字。增加的字几乎都是扩大偏旁类推简化范围而产生的不规范“简化字”。

可以看出,汉字字数的统计各朝各代都在整理,在今天大概是85000字左右。今天的网络很发达,汉字爱好者们也尽其能力做了大量的统计,收纳汉字有十一万多字。尽管它多,但总比那无数的词要强。这样,我们就从学习量上的“无数”到“有数”上来。其实汉字数量虽多,但每个人对它的使用量也有一个大概的范畴,行业不同用字不同,知识的范畴不同用字不同,那么一个人的用字量大概是多少呢?

《十三经》是先秦儒家经典的集合。据统计,使用的汉字单字6544个;

《史记》(汉·司马迁)使用的单字6000左右;

《三民主义》(民国·孙中山),总字数约16万,仅用单字2134个;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近代),总字数约66万,实际使用单字2891个;

《骆驼祥子》(近代·老舍)总字数10多万字,实际使用单字2413个;

近代汉字语料统计,涉及工业、农业、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医药卫生、天文地理、自然、化学、考古等多方面的出版物等,实际单字使用7800多。

所以一个人要想能对文化有所继承,那么他的汉字使用量大概为6000字,则他的汉字储备量大约为10000字(包含古字、异体字)。从无数的词到有数的10000字,貌似一万的量也不容易。但别忘了这些“字”都是从“文”走来的。

“文”和“字”到底有啥区别,先搞清文字的概念吧

②“文中心”

“文中心”这一概念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的认字学习是不一样的。区别于“本位”的不同,与“字、词本位”相比,“文中心”明显的回到了“文”上,就是要从字的“多数”,回到文的“少数”上来。汉字中“字”的数量多,但“字”是由“文”组成的,“文”的数量是少的,那我们就从“文”开始学。那么“文”有多少呢?

我对“文”的统计发现它有一个上限,绝不超过99对(组),这是一个重要概念。这说明中国古人造字,不管一开始几百几千字,还是不断发展的一万多字,乃至今天的八万也好、十万也好,它的根都不超出这99对(组)的范围,在这个根上不断发展,这个根也就是“文”。

九九对(组)文

文的量是很少的,且它不是一个一个,而是成组、成对的。成组、成对多少呢?不超过99对(组)。所谓不超过“99”,是指包括所有的核心文字在内,在数量上不会过“百”。这99对字根(文),就是今天数十万汉字的根基与来源,这个基础部件显然是不多的,它才是我们要学的。

在汉字的识字问题上,首先从量上来讲,先学文是轻松的、好学的,但是对一个懵懂的儿童来讲,或者对于你要驾驭的上万文字来讲,你对这99对(组)文的了解,如果不能达到像吃饭、喝水、使筷子一般自如的程度,对汉字的运用还是会有问题的。我们用筷子,即使是在黑灯瞎火的地方,拿着筷子夹食物,也肯定能放到嘴里,不会放到鼻子里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对它太熟悉了。所以,我对字根也就是文的部分,要求最为严格,要十分的详熟。这样在后文中对字的认识时,你才能知道这个字是由哪个文来组成的,它造字的本源你才能体会得到,才能识得字。

(以上摘自著名汉字学家白双法先生《双法字理》章节,本文已取得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