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稿】王浩威:学会和“青春期”这匹小狼共处(6-18岁的父母必修课 | 免费)

 心理师Simon 2017-09-29






【导师介绍】



王浩威


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

花莲慈济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代主任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

新书《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当当网火热销售中






大家好,我很高兴有这次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个题目,就是学会和青春期共处。

 

这个演讲是给6到18岁的父母的。当然应该说6岁的父母,可能可以开始进入准备了。

 

青春期这个概念,跟青少年的概念会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我们在这里先不多谈。

 

在进入主题的时候,我先引用日本荣格分析师河合隼雄的一段话,他特别提出:


对现代社会的儿童来说,转变成大人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辛苦的过渡期,叫做青少年的时期,这一句话就提出两个问题:

 

  •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青少年期更困难

  • 一个是现代社会

 

在过去,一个社会还没那么发达,比较原始的社会,其实并没有青少年这个观念,只有小孩跟大人,如果说一个小孩有性能力了,他理所当然要生小孩。


所以当14岁的朱丽叶以及16岁的罗米欧想要私奔的时候,其实没有人对他们性生活感到反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反对的是他们两个家族是世仇,其实不是反对他们的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的罗马时代,事实上并没有人反对,那时并没有青少年这个阶段。

 

所以回过来讲,青春期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才慢慢延伸的一个阶段,社会越进步,相对来说青少年所面对的问题就越困难。

 

原始社会,青少年要达到进入社会这个阶段是容易的,可能社会越来越成熟了以后,一个人或一个青少年要成为社会人越来越困难,所以我们因此就把青少年的这个阶段,特别提出来。



青少年期是学会离开的阶段


在有关人的阶段的理论中,最被熟悉的可能是弗洛伊德的口腔、肛门、潜伏期,性欲期等,或者是埃里克森8个阶段。

 

我要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提荣格的三个阶段的说法,荣格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母性阶段,第二个是父性阶段,第三个是自性阶段。

 

  • 第一个:母性的阶段


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是被家里完全的包容,母性的爱是它主要的来源,所以这时候他享受着无条件的爱。


在母性的阶段当中,他是被包容的,在家这样一个美好的容器里面,他慢慢的成长,变化并不大。这个阶段,父母亲会觉得对他是那么的熟悉。从婴儿开始会欢声,进一步会爬、走、跑等等,我们看到他上学也很高兴的回来。虽然好像身体变化很大,但是他的心智我们是熟悉的。比如说婴儿时期半夜会吵,随时会醒过来,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敏感的小孩。

 

  • 第二个:父性阶段


后来到了青春期却发现不一样了,因为按照荣格的讲法,进入了父性阶段。

 

这个父性的爱,本身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你需要自己在社会出人头地。你要好好读大学,家人是会无条件支持你,这是中国比较习惯的讲法。在我们中国人的世界里面,其实恐怕是就算他不太想读大学,我们都拿钱去求他读。

 

荣格的讲法的话,他的对象就是西方人。

 

这种情况之下,或早或晚,虽然中国人比西方人慢一点,终究有一天他还是必须要踏入社会的。


所以这爱是有条件的,目的是在离开、在切割。如果在母性阶段,小孩子的事是被留下来,被包容的。到父性阶段就是有条件的爱,鼓励离开,是要切割的。


所以青少年这个阶段,是学习离开。


  • 第三个:自性阶段

 

当然这个阶段继续延伸,青少年开始进入社会,开始恋爱、结婚拥有自己小孩,那才进入到荣格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自性的阶段。

 

到了中年,不管男性或是女性可能就开始想,做过儿女、做过父母,做过夫妻,我是谁?我到底要干吗?所以到了中年以后,荣格认为,人开始是属于自性的阶段。因为他开始追寻自我。

 

那这三个阶段当中,每一个阶段过渡到另外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渡期,这种过渡本身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一个过程。


突然小孩子不再是你认识的那一位了。或者说,一个男性或者一个女性,在中年以前是很认真的做父母,在中年这个阶段他也困惑,开始有新的追求,他似乎开始觉得生命不甘心只有这样,有的东西很顺利,有的很不顺。会成为一种成长的危机。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思考,事实上青春期会让父母、老师头疼,其实应该是说他们开始脱胎换骨,这种脱胎换骨里面,他们的“我”开始出现了。


这一点我们会谈多一点,这是心理学的讲法。


 

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回到生理学,青春期的孩子的身心变化,亲子关系在这个时候又有多重要。

 

  • 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我们先讲身心的变化,过去强调的是荷尔蒙,性腺的改变,第二性征,这些不多讲,大家都已经有点听得腻了。稍微提一下,大家就知道。

 

过去对大脑不够理解,但是这些年来,核磁共振、扫描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其实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也有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改变。


第一大脑的发育实际上比想象的还久,青春期这个阶段大脑最主要的发展,反而是在像是减枝,把不必要的枝慢慢地去掉。

 

小孩子的大脑发展,像一个乱爬的树,枝枝叶叶的长了一大堆,但是如果它的枝叶太多,以后结成果实的时候,可能就把营养分散了。


所以大脑这时候开始把不必要或者说次要的枝裁掉,或者有一些就变成尾色或停滞。主要的枝干保留下来,不必要的枝干就慢慢裁除掉。


这时候,大脑事实上产生很激烈的反映。在这个过程里面,青少年冲动跟大脑情形是很有关系的。

 

  • 青春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如果对孩子来说,或者对以后长大的大人来说,家永远都是他最基本的安全基地,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亲子关系是让他觉得是支持的,那么他会以家做一个基地,开始往这个社会去探索,往外面去发展。


这是家的最主要的一个功能。

 

在儿童阶段,妈妈、爸爸有不同的功能。


儿童阶段妈妈是婴儿的一个保护,但是爸爸是婴儿开始爬离妈妈的时候的一个鼓励,让婴儿不会那么有罪恶感,将妈妈抛弃了。


所以爸爸从婴儿存在以来就是重要的。

 

到下一阶段,妈妈也许是唠唠叨叨的管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但是在重要的事件的时候,爸爸要挺出来,说这是一个原则你不能超过。


比如说,到底几点睡觉,如果妈妈说不定,那这个时候爸爸没有站出来,小孩子就可以继续霸道下去。

 

前面讲这都是小孩阶段,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爸爸对男孩子进入社会是很重要的角色,爸爸是一个使唤他的角色,爸爸对女孩子来说是他第一个异性的关系,自己爸爸妈妈共处的家对男孩子和女孩子来说,都是对外探索的一个基础,一个安全基地。

 

  • 青春期的二度分离个体化


在这个时候必须完成几件事,一个是儿童在儿童阶段,曾经跟妈妈共生过,后来慢慢的分离个体化,慢慢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孩,可以自己在外面上学或者干其他的。


还有一个就是皮特布洛斯说的,他必须要重新的再一次认同跟分离。


皮特布洛斯这个分析师是比较被忽略的,他提出,在青少年其实有第二度的分离个体化,第一度就是前面说的脱离和妈妈共生的阶段,第二次是跟朋辈共生。也就是说他认同这一群人,需要被这一群人接受。

 

慢慢被这样一群人接受了以后,他开始可以有兴趣,或者说有胆子去看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你可能对孩子开始焦虑不安,因为他周末晚上跟人9点30要上线一起玩游戏。

 

这个朋辈的关系对他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这个时候反而比父母或是家庭的关系还要更重要,能在朋辈的里面获得尊重、被接纳是他们在乎的,甚至也因此在这个时候会出现,别人穿什么,我也要穿什么,别人讲什么口头禅我也要讲,希望被朋辈所接受。

 

布洛斯的二度分离,是说先共生再分离个体化。


慢慢地有一天,如果你在旁边听到孩子在跟他的死党们说,今天不能跟你去打篮球了,因为我跟我女朋友讲好要怎么怎么样了,这就表示他要脱离朋辈了,他找到了一个爱的对象。一个家庭以外的客体。这就表示他的青春期在慢慢结束了,这是布洛斯的讲法。

 

  • 青春期的自我认同的形成


青春期这方面其实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埃里克森,埃里克森跟布洛斯是高中同学,后来又一起在安娜·弗洛伊德手下一起照顾精神分析学校,也一起跟安娜·弗洛伊德学习分析。

 

埃里克森就提出,青春期最重要是自我认同的形成。


这点的观察是跟荣格刚刚讲的一样,也就是说母性的阶段,或者说还没进入青少年的阶段,并没有自我认同。


他的自我认同几乎都是跟父母一致的,爸爸妈妈说的这个东西好吃,小孩子也会说这个东西好吃。他会内化到,爸爸说这个好,妈妈这个好,他会说这个东西,完全把爸爸妈妈的理念都内化他自己的理念,这是儿童的阶段。

 

青少年这个时候就开始探索,看这个世界除了爸爸妈妈老师说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他开始在行动,是因为他有危机有怀疑,难道外面的世界真的不好玩吗?


他也有很多困惑,所以他开始去探索。经过足够的探索以后,终于他做了选择,他说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个时候青春期才结束。

 

布洛斯跟埃里克森的想法不同,如果说埃里克森讲的是自我认同,那布洛斯讲的就是关系。


布洛斯本身算是经典派精神分析,其实在这一点方面反而更像一个关系学派的,就是说,青少年这个阶段,实际上被朋辈接受才是重要的,我们也想想也对。

 

埃里克森讲的是内心世界,自我认同怎么形成的,他也强调自我认同有一个探索,这个探索,实际上就是布洛斯讲的有朋辈,他自己不敢一个人去探索,得一群人去探索。


我们想想也对,青少年的时候我们去调皮捣蛋不是都去找狐群狗党的,其实就是两个人的理论结合起来理解就是了。


 

当青少年的父母是另外一种修行


我们现在讲很容易,但是在父母的立场,就开始提心吊胆,因为小孩子以前是跟父母的,现在跟别的也不怎么样的,就是都不太懂的小孩,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当然就开始困惑,他们这样选择对吗?他们这样的方向对吗?这个是所有的父母所会遭遇到的。

 

所以为什么我说做儿童的父母也是修行,但是做青少年的父母是另外一种修行。


对儿童的父母来说,修行是你要放下自我,当青少年父母是一种修行,其实就是因为青少年这个阶段,父母亲本身要面临的是完全不可知的未来。

 

当父母一直都是一种修行,小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说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要进入眼中只有小孩没有我的阶段,只有这样一个完全失去“我”的能力才能够做一个很好的父母,让小孩子满足它的全能感,这是婴儿阶段。


慢慢的我们对婴儿有信心了,我们不会那么焦虑了。我们已经慢慢变成够好的父母,但是基本上小孩子还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但是到了青少年阶段,我们作为父母开始要学会,要祝福他们离开,跟他们分离,跟他们切割,要让他们为自己的飞行而负责。


就像鸟儿离开草,这个飞行要靠它自己的翅膀,一开始跌跌撞撞,甚至会掉到底上,我们能够怎么办?


我们只有守望着,我们很着急,但是我们真的不能做什么,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一个继续的关心。

 

的飞行,我们不能抢过来说,我帮你飞吧。不做比做其实还痛苦,这是对父母这个阶段的一个折磨。


 

青少年期各方面的变化


我们如果再看这个让我们操心的这个青少年,事实上可以看到,他有很多面的变化,都是我们不熟悉的。


  • 情感方面


比如说在情感方面,他开始有几个特点,开始有自我的隐私的要求,开始对身体有不一样的感觉。


开始进入一个两难,到底要接受你还是拒绝你呢,接受你很荒谬,让你安排,也失去自我,拒绝你却又面对死结,他的矛盾还有开始对爱情有憧憬。

 

所以在情感方面我们看到这四点,自我的隐私权的需要,身体的感觉。跟父母关系的两难,跟对爱情的憧憬。

 

  • 性爱方面


在身体方面,他开始有性的发展,他开始会有性行为。


不可避免的,他会手淫、自慰,他会不爱护自己,多种状况都会出现,这是一个困难。


同样的第三个就是他会有一种两难,他要证明他是能力强的,但是他又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在性方面,他想要炫耀但是他又担心自己是不够的。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怀孕的困惑。


对他们来说,怀孕是害怕的,是恐惧的,但是又是好奇的,因为性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有意思的。


很多细节可以观察到,青少年可以讲到周边父母以外的大人的性生活。比如说初中的学生,对老师有没有在谈恋爱,包括老师跟某某老师走得好近,他们是不是在一起,充满了好奇,但是就不会谈破。

 

其实按道理来说,这个阶段是一个矛盾,他们还是很困惑,父母怎么回事,很难把性跟父母连在一起。


所以他可以跟朋辈讲性讲得头头是道。可你问他们你爸妈昨天到底会不会做爱,他也会说不会的,其实他心中会认为爸爸妈妈是无性的。

 

  • 早恋问题的困扰


他们对性是矛盾的,但是对性爱其实充满了好奇,不止是渴望有性,渴望有性交,其实他们更渴望是爱情。


所以这个阶段对父母来说最困扰的就是早恋的问题。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青少年的阶段属于第五阶段。


一二三几乎就是在讲的口欲、肛门跟性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埃里克森特别强调,这个小孩,是勤奋的,还是没有自信的。

 

小学的小孩,之所以会勤奋,因为在这个阶段,他的努力会获得包括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赞赏。


但如果他在第四个阶段也就是还没有进入青少年阶段,他是有信心的小孩子,自然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更多想要努力尝试,包括感情也是这样,有他的努力、冲击。


那如果小学不算勤奋,如果有机会去肯定自己,在小学的阶段,他也会尝试的。


所以有些时候早恋,对父母来说是真的很操心,我们不是担心万一跟哪个男孩子,或者跟哪个女孩子上床,这辈子就要跟人家结婚,我想父母担心的不是这一个,父母所担心的反而是说,第一个会不会造成学校的反感,第二个会不会影响功课,特别是影响功课这点,要特别提出来。

 

其实就像刚刚讲埃里克森,第四个阶段决定了小孩子本身的一个勤劳,也就是小学阶段。


如果这个小孩是跟别人竞争的,或者得到肯定的。其实大部分来说,早恋很少变成一个,他功课受到障碍的原因。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小孩功课不错,初中孩子高中开始恋爱,功课开始掉下来,我在想应该想的是一个逻辑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随着小孩每升一级,到初中,或者从初中到高中,常常就是上的学校是越来越精英,越来越重点的学校。


事实上他要继续维持过去那种领先是不容易的。所以当他可能小学成绩不错,进了一个也不错的中学,那也因为不错的中学所平均水平比小学还厉害。但这个时候要维持原来的成绩,比如说分数或者名次,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所以成绩的成就感就没有了,成绩就没有了以后他怎么办?


一个人是需要成就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所以成绩的成就感没有了以后,自然而然他就会想要获得其他的成就感,然后恋爱只是一个他在朋辈当中获得肯定的一个方式。

 

其实严格说来,应该说是大部分是学业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面对,如果学业没有困难,其实我们常常看到好多例子,爱情是学业的一个助力,就是谈恋爱更觉得自己有责任要把读书读好,这种情形。

 

  • 青少年朋辈团体的次文化中的自我认同


我们也可以看到青少年在这个阶段,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认同,朋辈团体对他来说是一个认同的对象。


在这个时候,有一种一致主义,如果别人有智慧型手机,我也要智慧型手机,如果别人染发我也要染发,类似这样的情况。

 

那反过来讲,这个时候也常常激励共同的追求,我们也看到青少年有一种次文化的现象,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自己的游戏,他们的语言,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青少年这种次文化事实上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成长礼。他们在这里,找到对自己的肯定。

 

所以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对这些行为,如果太大惊小怪,如果说今天他本身是一个比较叛逆的,或者是太坚持跟他朋友在一起,就像刚刚讲到的,本来习惯星期六晚上一起聚餐,突然有一天孩子跟你说今天不要去,但是你无法理解,但他没办法抗拒。


到9点左右,他开始坐立不安,开始跟你讲,能不能帮他叫个计程车先回家,怎么小孩子突然让你帮他叫计程车回家,你当就会觉得很困惑,但是你主要是不知道说,其实他9:30跟朋辈约好了,要一起上线玩游戏,这样的行为难道是问题吗?还是说他在肯定他自己呢?

 

所以这个部分就他要获得群体的接受,才能建立起自我的认同。


有一群人他才能够去看这个世界,然后准备要进入社会,去探索这个世界,他才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他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他才知道我可以在这个世界扮演什么角色。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青少年从来没有机会去看这个世界,慢慢长大,他对外面的世界的是恐惧的,不安的。等到他终于,比方说大学毕业了,或者说高中毕业了,选科系,出社会,到底要干吗?突然之间他也觉得很困惑,然后他去做的所有都是按别人的期待。

 

但是如果中间,比方说在学校,或在社会遇到一个困难,比如说他在高中有时候,他遇到一个人际关系的困难,但是太不合群,太奇怪。


那进入社会以后,他不晓得怎么跟团队,被排挤,可能一辈子就进不去这个社会了。

 

所以青少年没有机会跟朋辈建立关系。以至于后来逃避上学或拒绝上学的一个现象,逃避社会或者拒绝社会的一个现象。这是我可以看到的。

 

当然这延伸出来的问题还相当的多,在行为上有一些可以考虑,比方说比较冲动,或者是说他变成是说他对人际关系方面被霸凌等等。这都是一个延伸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

 

我主要要讲,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可能要思考的就这三块,也就是说他的情感,他的性爱跟他的自我认同。

 


面对青春期,父母亲可以做什么准备?


那站在父母亲的立场,我们了解这些现象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准备?

 

  •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


父母亲要开始提醒自己说,我们都曾经是青少年,我们甚至现在是成年了,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我们一样都还是会紧张,还是不安的。我们的不安是很平常的。

 

比如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常常去夜店玩,然后当然这么久以前了,夜店一直在换,也不一样,有一天我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他就问我说能不能带他去夜店看一看,结果我说好,我就带着他们去了,第一个感觉就是不敢进去,因为那个穿着根本不一样,那里的音乐觉得很嘈杂的,甚至打招呼,摆手的样子、表情、讲话都是我不熟悉的,其实在那个上面,我就不自觉在门口等这个朋友来。所以其实大人到一个陌生地方,起来要有伴才敢探寻,就是有伴也是有限的。

 

如果跟孩子的关系够好,爸爸妈妈跟小孩的关系基本上是支持的,小孩子在外面探索,他探索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不一定是你放心的。


虽然你对他行为不同意,但你还是对他爱的是关心的,那你就基本还是一个他们的一个安全基地,所以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是会回来的。这个危险是事实上很快就会感觉得到的。

 

父母真的不用担心,他们会不会跑太远。要告诉自己说,他好象是孙悟空,永远不会逃出如来佛的掌心的。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自信,就会变得很焦虑。比方说他不听话,不理睬,反而我们变得很掌控,也就是如来佛的掌心不是放松的不是自在的,如来佛对自己的掌心没有信心,所以急着要去抓孙悟空,你要知道如来佛从来没有抓孙悟空,是孙悟空主动翻跟头,发现如来佛的掌心。


如来佛的掌心其实是轻轻松松的张开的,可是他永远绕着孙悟空在掌心里,但是如果如来佛一紧张把手一合起来,也就是说,家庭提供的空间如果是有限的,孙悟空就跑掉了。

 

这样有点抽象,我用这样的比喻是想说,很多小孩子之所以不想回家,其实他是很怀念家的,除非他从小被虐待或被严重忽略,他很想回家。

 

可是如果说想到回家以后,爸爸或妈妈过来就是说一些让他很伤自尊的话,比方说“你竟然敢不回来,你不在外面混,干吗要回来之类的,会讲各种狠话。


让小孩子在害怕想回家的时候,更是挫折,更是让他们自尊受伤的话,他们想到回家会遇到爸爸妈妈讲这话,他们想一想,最后又选择不回家了。这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就像如来佛把手掌抓起来了。

 

所以父母如果对自己这个角色是有信心的,小孩子以前所有的活动,都是你熟悉的,现在是所有的活动都越来越不熟悉。但是你也不一定保持一样的信心。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发觉青少年随着他们慢慢成长,大学、进入社会,这个时候到外面世界绕了一圈,有一天他又会回来了,回来的时候开始懂事了,知道怎么跟父母相处,怎么跟父母讨论、聊天。

 

  • 好奇心


同样的,好奇心,事实上也是受小孩子欢迎的。有的父母亲能够对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对小孩子身上做新的探索,


可以有兴趣。虽然小孩子所面临的使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还是对小孩子有信心。我想这样的父母,是青春期的小孩是愿意沟通的。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的父母,或者是父母怎么做才能做到这样?


  • 对自己情绪的觉察


父母自己为什么会焦虑,会不高兴,会有那么多负面情绪,一定是有道理的。不止是跟青少年,是更早以前,你就开始对这些情绪熟悉。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敏感的,当然够敏感的时候,一旦想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么焦虑,为什么会这么不爽,为什么会这么烦。


这才进一步了解,原来我的不安全感开始出现,我的自卑状况开始出现,事实上是我注意自己的安全感,却忽略了小孩子本身,他的生命也是往前走等等。

 

我们就开始更学会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自己还有成长的空间,如果能够维持这个态度,一直在思考自己,一直让自己有成长的机会,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孩子们想要接近的父母。

 

我想讲到这里,我想留给更多时间来谈谈,可能的问题。或者是说其他跟青少年有关的问题。那欢迎大家提出问题来。

 

刚刚开始讲,所以多讲了一点,时间没控制好,今天还是50分钟的讨论谢谢。


在没有提问题前,我先讲一件事,其实在台湾今天发生一个悲剧,有一位,以第一名成绩考上台北最好的重点中学的学生,跳楼自杀。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

 

在华人世界这种悲剧,一再的出现。其实这个小孩本身很希望读的比较自由的另外一个学校,师大附中。可是爸爸妈妈很坚持,爸爸妈妈用他的意志力要求小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

 

这两天才开学,小孩子就穿着制服,从自家楼上跳下来了。

 


 

问答环节

 

1. 我家儿子今年13岁,今年暑假开始和家长对着干,我们说东他说西。最后也不完成作业,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这个情况是很典型的,他开始做探索。其实我们以写作业,像暑假作业来说,以前有一首歌,暑假到最后一刻才想起来作业还没写。我们会慢慢地让大家开始面对这个现实,就是说如果他今天没写作业,事实上他要面对怎么的一个情形,小孩子本身是在乎朋辈的,在乎同学对他的评价,最后他想到同学对他的看法之后,通常还是会写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给小孩子压力的时候,其实小孩子因为外面世界,也就是他的朋辈们的关系,事实上他也就开始会想要获得肯定。除非是放弃跟朋辈,或者是他觉得他对同学看不起。放弃这个努力,但大部分来说,你不用担心,他最后还是会写的。

 

2. 初三的孩子回家不想写作业怎么办?

 

这里有一个另外的评估是,对他来说写作业的意义是什么?写作业只是一个无趣的比较重复的东西?还是在学习上有困难?

 

其实,当他在同学之间,为了被同学接受,其实他或多或少都还是会应付的,只是当我们越是让他往东他就会越往西的。

 

但是我们把这个难题,真的狠下心来,让父母亲辛苦一点,抛给他地让他自己去想,也许他就可以慢慢的动起来了。

 

3. 16岁的女孩,上高二特别叛逆怎么沟通?

 

我想到叛逆的阶段,通常这个关系很僵硬的,也就是说,其实父母应该学习说怎么去倾听。当你变的没办法的时候,我鼓励父母亲上一个成长的课程,每一个城市不一样,不一定每个地方都有成长的课程,但是父母不管不哪一种成长,都要学会倾听,就是说到底孩子在讲什么?慢慢的去理解,慢慢的让他感受到我们真的是理解它,这是跟叛逆的小孩至少要做到的第一步。

 

4. 单亲的家庭,家庭教育太晚,很多缺失怎么办?

 

我不知道你讲得具体是什么,必须要讲说,单亲家庭里面,不管是单亲爸爸还是单亲妈妈,其实常常面对社会的压力的时候,做这个角色做得太用力。所谓做得太用力的时候,就是把跟小孩之间的关系抓得很紧,这个抓得很紧的时候,往往会有一定的反弹,但小孩子的叛逆会比其他的小孩来得更容易。所有的都还是来得及的。

 

5. 小孩子是高二的,他也是单亲家庭,他知道多忍耐多沟通,可是就是讲两句话就冲突。

 

我想请这个妈妈做个功课,回去的时候跟小孩子相处的时候,你真的都不要急着讲话,不管他在抱怨他在咆哮你就听着,你听的时候,让自己保持一个眼睛温柔的看着他,然后肩膀是放松的,身体是放松的。脑海里保持着想,他所要的什么,他坚持的是什么?先练习这个动作就好了。

 

6. 四年级写功课写到三更半夜怎么办?

 

我想这是应该是小孩子不是青春期,艾尔森的第三第四阶段的问题,也就是小孩子失去了自主性,常常爸爸妈妈太认真了,所以小孩子没有一个被肯定的机会。

 

我们怎么样让小孩子开始慢慢的可以有机会去探索?一个小孩会写功课写得这么拖拖拉拉的,某一程度在同学里面他也是很自卑的。


对他功课来说以外,他其实很想探索这个世界,想要去了解更多的事情。小学生四年级还是拖拖拉拉表示他广义的自信,这自信不是我们能够种的,小孩子的自信不是我们用种就可以种出来的,而是让他可以去摸索,让他跌跌撞撞,让他尝试,事实上这个我记得有一个个案失误,16岁的学校才结束,他很松散所以就让来做心理咨询,他连上学都没有机会。因为从小家里就是用专车,妈妈一早赶着他穿衣等等,然后陪着特用家里的司机送他去,他特别渴望跟同学聊聊天,走回来,因为他家里,离学校也不过几百公尺而已,都不到一公里,但这种机会都没有。小孩子开始探索,这是这种被动的小孩唯一的出路。

 

7. 孩子18岁还宅在家里,自闭,不要出去怎么办?

 

我会这样子说,必须要讲,我想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今天虽然讲说,需要朋辈,但是融入朋辈之前,是要有人际关系的发展。

 

当然也就是在小学阶段,他实际上是喜欢跟别人竞争,跟别人相处的,他喜欢获得朋辈的肯定的。


如果连这个勤劳或者积极或者自信都没有,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所以通常这种宅在家里的,其实我们要恐怕要回到更早的问题,比如说怎么样让他开始有人际关系,我会鼓励说不管什么人际关系都是人际关系,就像网友也是一种网际关系,会让我们害怕,会让我们担心,但是我们要知道说,这是他唯一可能的出路,只要他有人际关系,当然更积极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是帮他比如说,设计出一个比较安全的学习人际关系的机会,和类似像夏令营这一类的活动,这是一个考虑。

 

8.  小孩子虚岁上初三,初一开始前,跟爸爸妈妈产生肢体冲突,现在在家里不理我,也不允许我过问他的功课,激化矛盾可能是因为他女朋友离他而去,而我之前阻挡过他们,现在做父母的很痛苦,他学习也不努力,又着急,有没有办法?能给一些建议吗?

 

我的建议常常都是比较极端的,因为这种情形实际上已经相当的一个严重。


所以如果说一开始,我们今天讲的是比较平常说的,有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来发展,但是如果有一个状况不是那么理想的,进入一个僵局了。


这个时候其实你要的可能是一个,进入僵局了,我们要的采取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做法,我会鼓励这位妈妈把心完全放到自己的身上,把这个小孩当作不存在。

 

你开始去规划你的生活,我说这很不容易,因为尤其在小孩子这样怎么有可能有心,我真的一要你把自己安排好,去看电影,去做一些你喜欢做的事情,去跟朋友在一起,然后在家里,你自在的看你的书看你的电影,这样的情况之下,小孩子会发觉,他的叛逆没有对象了,叛逆有点像,出手打墙,要打到一个墙壁上,要有墙壁才有达到的感觉,但是你今天不在了,如果这个墙壁不在,也就是说爸爸妈妈以前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那么小孩子的叛逆就没有着力点。慢慢的这个时候他才会,从那愤怒的情绪当中,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他就可以意识到,原来他跟这个世界那么遥远。

 

当然我知道对爸爸或妈妈要做到,我讲的这点会很不容易的。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的时候,会鼓励妈妈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陪伴,一定要不断拉住,这不容易,我知道这真的是很困难,所以这是跟每一个人的修为,为社会成就无关。社会成就很高的,学历很高的,也一样很难做到。

 

9. 11岁的丫头上五年级,这段时间思想一直不集中,计算题10题错8题,抄个题也抄题,重做一遍,还是错,学习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我想这个问题我们要思考想说,那他之前这个状况如何,如果说他这个状况,计算题10题对9题,抄题从来不会抄错,所以如果是这样,如果以前原来也是这样,可能注意力本身就困难,会不会有多动症这种情形,也就是他从小就有这个问题。

 

但是这说明也许需要找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特别是儿童精神科医生来谈。

 

如果以前他没有这样,那这个情形可能就不一样,那如果以前没有这样,现在开始,我必须要讲说,恐怕是他情感、情绪上受到困扰,通常孩子4、5年级的会有情绪的困扰,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安全基地通常是家庭,出问题了。到底家里最近什么事情,让小孩子这么没有安全感,以至于他的读书、做作业都有困难呢?那我这点需要询问一下你自己,如果这个问题也还是真的没有,那就变成只能说是不是要找专业的协助。

 

10. 我家孩子特别爱生气,也不知道他怎么了,也不说话,一整天就拉着脸怎么办?

 

第一个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几岁,第二个是他过去是不是这样。


如果他向来就是随着长大慢慢就是如此,而且这个行为不是只有家里,在外面也是如此,必须要讲说,有种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把他当作世界的中心,全家都围着他团团转,但随着他长大,他们其实应该学会跟人家分享,学会学习玩别人的游戏,但是这个小孩,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怎么样开始让他重新融入安排团体生活、可能是迫切的。

 

11. 女儿13岁进入青春期回家什么都愿意跟我说,我在想这样的母女关系是不是太亲密,为分离是不是会有影响。

 

我必须讲说第一个,其实我们母亲或父亲跟女儿、儿子本身如果是一个很开放性的,讲说爸爸妈妈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经验过,就不准小孩子怎么样,对孩子面临的世界是充满信任的,所以他们在里面的探索是赞赏的,因为他们一定有新的成就,当时这个态度小孩子是很乐意跟你们分享。


因为她在讲的过程中,知道爸爸妈妈是让感觉到爸爸妈妈对他们所面临的事情是欣赏的,其实他是很乐意的去讲的。是很乐意的去分享的。

 

12. 其实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小孩。到初三的时候,功课开始滑落,现在到了高中成绩也不理想有胸闷等等状况。

 

这个小孩子本身对自己的功课要求,似乎是他唯一的目前生命当中的追求,但其实我想这都是会对成绩这么在乎,然后结果这个在乎却没办法获得一个他的成就感,比方说领先别人,然后他在这个时候又没有其他的成就感,比如说这个阶段,如果小孩子没办法在成绩获得成就感,他可能在人际关系获得成就感。可能在一些运动或一些才艺获得成就感,或者在爱情。


但都没有的时候,自然就会用身体来表现,用身体症状来表现的时候,往往就是他的一个挫折感、没有出路的一个现象。那也是一种,你也可以说是一种抑郁。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怎么让小孩子看到这个社会的更多元的价值,人生不是只有读书,不是只有好好读大学才有意义,重要的是说他对自己的的人生向要做什么,想要追求什么。


这讲起来还蛮复杂,但是我会说鼓励你,开始趁着这个机会让小孩子,不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开始往户外走,往学校以外的学习空间。试试看。

 

13. 15岁还觉得父母管他太多,特别想要18岁离开,自由自在的生活,做父母可能失望,有什么办法让他觉得父母都是为他好。

 

我们可以讲说,我不是很赞成你这个想法,其实第一个小孩子如果觉得管太多,父母觉得,父母也许有道理管,但是我们还是一个老话,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子,我们都很想要出去混,走江湖等等我们都没有出去,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象有胆。


同样的,当你没有这么有胆,小孩子也不会太有胆的,其实以这样的言论,其实我们对小孩子不用管教那么多,管教多了,在青少年的时候,真的就是一种反弹现象。

 

让你往好处说,小孩子跟你好,相当不错,他可是的时候我要离家,其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就是他的这种意念,想要离家是潜意识的,他跟你说,我为了要考更好的学校,所以我选择这个住宿的高中,或者我选择哪一个离开家乡的这个高中。

 

那也好以后高考才能考得好,其他的比方说升学、就业,来逃家。

 

这个时候更不容易回来,至少他告诉你说他想离家,至少你们的关系还有努力的空间。

 

14. 儿子13岁还是变得对着干,我们说东他就说西。不让我们进去。就不耐烦,现在顺着他不晓得怎么办?

 

我说不要顺着他,顺着他也没用,他觉得他这些愤怒是有用的,或者他这些行为是有用的。


我还是会想说就当作他不存在,就是说让他们说,有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再来跟我说,爸爸妈妈当然也不是你的奴才、奴隶,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我们还是会帮助你,但是要合理。其他的我们就当作他不存在。

 

当小孩子发觉我们慢慢果真没有注意他的时候,其实这些锁门、也许对他的环境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时候,走过去也不会想要进去,味道再怎么错误再怎么脏,我们也无所谓。

 

那这个时候,他自己的戒备心就放下来,这个时候慢慢的就开始,从不让你靠近,变成他自己或者慢慢靠过来,真的青少年还是有一句话要提醒,欲擒故纵,所以他要离家就离家,等到他回来就回来,不要去找他。

 

如果说他有办法,就让他走到天涯海角吧。

 

15. 6岁小孩感觉提前进入叛逆期,说什么都不听。会挑战大人的底线,而且会用大人的口吻,口才令人折服,感觉他是一个脱缰之马无力掌控,无法驾驭,求老师怎么办?

 

我想这个跟青少年会稍稍不同,就是说其实那某个程度,等于是说,他是在试自己的一个底线,一般的小孩子不会发生这种对父母或在家里一个状况,事实上如果他今天从一开始,就开始可以融入同年级的朋友,可以在那一边获得竞争、获得比赛的成功。


所以回过来讲,我会鼓励说,怎么样利用学校这个环境,6岁的小孩,利用学校的环境,不需要有任何这种大人的这种底线,我们只是说有底线,但是我们不需要去坚持。

 

至于其他的,我好想是说你让他可以这么伶牙俐齿,这么会讲话。其实他IQ是不错的,所以你放心让他去探索,但是不是在家里探索,跟你们纠缠。而是到学校去,让他到学校去,让他在学校留的越久越好。

 

16. 初一的安排住校对他的成长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我必须要讲的就是每一个人条件不同,刚才前面那一个,像刚才前面那一个,我就鼓励他,也许虽然他在6岁,我鼓励他多点学校,但是有6岁的住校,其实就可以住校。

 

但是住校是要选择的,我们看到很多住校,目前在国内台湾也好,大陆也好,住校的时候是老师逼着读书,这跟西方的寄宿学校不一样,尤其是英国式的寄宿学校,英国式的寄宿学校本身是让小孩子来自理,看起来是学长制,可是自然而然该读书该睡觉,大家都是这样。


所以当你违反的时候,不是老师在处罚,是学生组一个学生的话题,来讨论你的行为。也就用自制,小孩子在群体当中成长实际上是很有帮助的,但问题是。怎么样让这个分离本身不会觉得说被父母抛弃,如果他被对父母的照顾,还是有意念的时候,怎么样让这个分离变得他可以接受的,比方说刚开始如果这个小孩感觉很独立,寄宿初中不是问题,学校的安排当然也是重点。

 

如果的确这样好的学校,你送他去,基本上是如果说他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那你可能可以跟他有一个更密集的,比如说几乎每一个礼拜都去接他回来,这种情形,帮他渡过分离焦虑。

 

住校并没有完全的好或完全的不好,那是比较压迫式的住校,其实对小孩子还是伤害的,另外要注意的是之前的分离焦虑是不是处理得差不多,这是一个我们做父母在评估他的分离焦虑,已经比较不是问题。


如果这个学校也一的确是一个尊重小孩,来强调学校纪律的学校,和不是强迫性的纪律,这就划清楚了。

 

17.  女孩快17岁了,有早恋的女朋友,心思不在学习上怎么办?她说她就是同性恋,说也不能说,动不动就发脾气,我该怎么做?

 

基本上在这个阶段,性向其实未定的。


我们对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往往交朋友交得很晚,他们很擅长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交道,跟大人长辈打交道,可是事实上他们跟同年纪的交往,实际上是很浅的,是很表面的,所以当她开始的时候,她想透过关系来肯定自己。

 

那你提到说,她想打扮成中性酷酷的样子,那在人际关系里面,把好朋友往往很难区分开来。对比方说女孩子,特别想要变男孩子。或者男其他特别想要变女孩子,或者是说就是也就是说他们同性恋,不是不分的,而是有明显的还是一个主动角色,被动角色,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就是说,一般传统对女性是希望是被动角色的,对男性是主动角色的。

 

现在说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比方说她喜欢透过所谓的照顾,照顾所谓的女朋友来获得肯定,或者是她感觉重要。

 

那我们需要考虑说,这个对她为什么重要,她想获得什么,她想获得这个关系以外,她这个行为对她来说是什么意义?

 

比方说她透过这个可以发觉自己是有用的,也就是说她过去其实她自己很没有用的一种挫折感,所以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处理她的同性恋,或亲密关系的问题,不如让她在生活中创造出各种的成就感,让她有各种方式来肯定自己的时候,也就不会说,就是有这个方法来获得自我肯定。

 

以后最后会变成同性恋孩子异性恋路还很遥远,重要的是有没有其他的人生成就感,如果有的话,还是坚持同性恋,还是坚持同性恋,我会说也许真的是。

 

18. 小孩子去他虽然异地的高中住宿,这个学校同学的关系不好,怀念原来的初中同学,很想转校怎么办?

 

通常的确我们很多寄宿学校是相当严格,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其实实际上是跟采取一个跟小孩子商量,因为每个地方,有可以选择的项目是不同的,比方说有的小孩子为了离开原来的困难,所以匆匆忙忙跳了一个学校,没有想到那个学校是更不理想的。

 

所以最理想的就是说,如果他对初中那些关系是怀念的,比如说大部分初中好朋友是在哪个学校,也没有可能再回到那个学校,这是第一个优先,这个过程是讨论的。


就是让他回到几个他熟悉的朋友优先。

 

我相信如果说这些初中同学,比方说在自己家乡的另外的一个寄宿学校,其实他们也是有适应的问题。但是只不过当自己的朋辈也是这样的时候,接受度就高一点,那这种情况之下,我想他自然就会越能够接受。

 

他自己最困难的是,如果匆匆忙忙转一个学校,转的学校一定有很多失望,比方说水平没有他想象的好,但是严格却还是一样,甚至比以前不如


这样如果转到一个学校,他自己很失望的,后遗症是蛮大的,所以我刚一开始说我们在转这个学校的时候,是要跟小孩子坐下来、商量、分析、讨论。然后每个学校的难处在哪里,爸爸妈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什么,并不是每一个学校爸爸妈妈要去转,他就可以转进去?怎么样才能转到他理想的学校?万一转得不够理想,他愿不愿意选择,这都是一个我们必须从一开始让他参与,让他一起来决定。

 

这个时候下一步才是一个办法,他才能够接受这个新的学校,愿意再重新尝试。

 

19.  无意当中发现13岁男孩在洗澡的时候手淫,父母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

 

我必须说,其实是很正常。


如果说他在洗澡的时候,他在假设洗澡的时候不会有人进去,所以他可能在就是他13岁或者说开始男性发育了以后,几乎没有一个不手淫的,女性手淫的比较少,但是男性因为性机能在外面,摩擦刺激,很早就知道性高潮,很容易没有任何的阴道就知道手淫,所以这实际上是很正常的,或者说怎么办?其实对孩子这种手淫,就把它当作它本身有一个私人的空间,但这个私人的空间是慢慢的开始,比如在微信、QQ聊天,他不想上爸爸妈妈知道,让他拥有私人空间,让他可以探索自己。


其实通常这样的孩子,反而是更能够面对未知的世界的。

 

20. 11周岁的小孩成绩优秀却不愿意上学,有时候还故意尿在床上,把房间弄得脏乱,也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吃饭也离开父母,自己单独在房间,怎么去理解?

 

对他来说,实际上问题可能还是出现在两个状况。大部分应该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困难,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在同学之间出现困难?


上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能不能通过学校里理解,学校那边其他都挺好,理论上来说, 11岁有一定量的好朋友,如果他有好朋友,能不能应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他回到学校,如果他都没有这种好朋友,我们就怀疑他人际关系有困难,那这个困难是在哪里?试着观察是怎么样?

 

这个问题老师的看法需不需要寻求专业,比如说他为什么跟同学没办法交到好朋友,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重点。

 

21. 15岁的小孩特别胆小,在家里都怕鬼怎么办?

 

如果说今天他是从小就怕鬼,到15岁还是这么害怕,我想应该不是说怕鬼这件事,他应该是怕黑暗,也就是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是有一段时间,没有他信任的大人照顾,也许是一个人在爷爷奶奶或者长辈家,或者其他的亲戚家,所以那种经验让他对黑暗有无限的想象,通常有几个方法。

 

除了以上几个方案,最重要的当然第一个就还是你们关心。


让他觉得爸爸妈妈是一个很安全的存在,怕黑就随时来找爸爸妈妈,不要15岁的钻到你们床上,你们就不舒服。让他们知道说,爸爸妈妈那一种随时欢迎来找爸爸妈妈,愿意陪你那种感觉存在的时候。


其实他才有能力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我们讲的时候小孩子听到,他说他不一定能够确信爸爸妈妈是不是能够真的陪着他。如果爸爸妈妈长期的维持这样的一个态度,欢迎的态度。那么他确信,爸爸妈妈会陪他们,这个时候他面对外面的世界,包括面对黑暗,他就不会担心这些东西会不一样,所以这有点是只是修补更小的阶段,所发生的一个可以说亲密关系上的失落这样子的方法。

 

22. 孩子现在高三了,成绩挺优秀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肚子上不舒服。


身体最能反应出来他的状况,小孩子常常会觉得说我没有什么好紧张,我很好,可是身体不舒服就表示他真的就是压力大。


虽然他功课好,虽然他表面同学都羡慕,可是比较重要的是恐怕还是对自己状况是不安的。到底他为什么对自己状况不安,这实际上是相对来看的,也许他还是第一名。

 

可是高二的时候第一名是来得很轻松的第一名。高三的实际上的第一名是岌岌可危,总觉得第二名快追过他了,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他内在的压力可能决定他的这些不舒服。


如果说他成绩很优秀,但是只是他开始有一个焦虑,觉得快被赶过,我们就必须思考,他为成绩为什么总是那么在乎?事实上他在读书里面,他有一种完美主义,自我要求很高,但是他并不是那种享受读书的,他是把读书当然一种工作,他在做。却不是真正的享受读书,这个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话,他在乎的是有没有拥有完美,那反正这个就是说他在乎是别人看到的他,不是他真正内在的自己,为什么我要读书,我要读书去向哪里?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算他上好的高校,他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所以在这个最后的问题里,我们还是回到一个跟父母共同来思考的问题,就是人活着到底要干吗?


小孩子活着并不是为了父母,并不是为了父母的光荣,小孩子活着其实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要成为他自己,同样的小孩子的一切努力也不是为了父母,小孩子不是父母的装饰品,更不是父母按照它未完成的心愿的工具,所以如果我们尊重小孩子它本身有独立的生命,他也有他的人生追求,其实我们应该要欣赏他身上所做的一切,我常会讲说,爸爸妈妈本身要有快乐,不要牺牲自己。


我常常会讲说,爸爸妈妈本身常常本身是希望小孩子是快乐的、是热爱生命的。但这个前提爸爸妈妈本身一定自己就是快乐的,热爱生命的。


我们做父母,我们人生并不是说因为小孩子表现怎么样,人生就因此快乐或者因此毁了,我们自己的快乐是我们自己拥有,不是小孩子给我们的,所以小孩子的必须不应该剥夺掉我们的快乐。


同样的我们对生命是热爱的,生命有各种样貌,就像小孩子身上的生命不是跟他的成绩好坏有差别的,比方说他就是那么的鬼灵精,察言观色,各种的能力我们都会觉得感到欣赏,我们有办法欣赏。

 

我们可以欣赏各种生命的样态,我们也可以欣赏自己的生命,我们要热爱这些生命所看到这种五花八门的模样,我们会热爱生命,我们这样展现出来快乐、热爱生命的父母,小孩子才会以后也是快乐、热爱生命的,今天的问题是相当的多,那感谢提出问题的大家。我还蛮希望这些问题,可以有什么方法补回的,再跟大家想想看有什么分子好了。


谢谢大家提出问题,谢谢大家耐心的倾听。我想我们都是在做父母的路上更了解自己,学习做自己一起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