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马最佳纪录片:那些迷失在历史烟雾中的诗人们

 cat1208 2017-09-29

风车诗社,是台湾1930年代出现的现代文学诗人团体,反映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进入亚洲,先到日本、再至台湾的文化动作路径,亦经历了日治中期、皇民化运动、国民政府来台与二二八事件。这部独特的散文电影全片以重演与档案影像构成,以丰富素材再现时代视觉与诗人的精神图像,娓娓道来历史的艰难。



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诗人们

作者:谭柳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是迟到了几分钟。听着日语的旁白和《广岛之恋》风格的画风,你会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说它有《广岛之恋》的风格,是因为同样是将剧情、历史录影资料、图片和文字、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界限完全消解与打破,交错跨界混搭,没有一点传统纪录片的正形。

 

观后我对导演黄亚历说,这是今年迄今为止我所看过最迷人的华语电影。从台湾日据时代的“和风诗社”这个极小的切口进入,勾连了整个30年代到40年代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获得过2016年最佳金马纪录片奖。


 

生于1910年代,1936年风华正茂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酷爱文学,写诗到死,但那个时代怎么能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就是那张沧桑的书桌,上面没有一张纸或一本书。

   

让我惊艳的是它的叙事方式,极其平和,娓娓道来,将诗人们的日记和创作的诗杂糅在一起,用画面和声音沉浸式的进入到诗句的背后,如同潜入诗人的大脑,将那些语言解码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沉浸或许是形容这部电影最好的词语,影像耽溺的是《海角七号》前半生故事发生的年代,是《赛德克巴莱》原住民暴动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是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老人们念念不忘,用政治正确解读为媚日情结形成的年代。一茶一饭,一盅一书,每一物都力图还原出旧貌,实拍部分出现了多个演员扮演,但都巧妙地遮挡住脸部,也让看惯脸的观众更关注整体的架构和传达的内容。


    

《日曜日式的散步者》和原住民的抗争史诗《赛德克巴莱》形成互文性的对比,一个是暴力抵抗的原住民英雄,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吟风弄月的诗人,一个洒血浆和脑浆,一个绞尽脑汁洒墨水。《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的庞杂和涉及的层面就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多个人物的多线叙事,加上时代背景的变迁,涉猎美术史诗歌史哲学史的学科之多,只能用复调的交响乐才能对应。


尽管是“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努力”,他们创办诗刊,组成诗社,互相勉励,共同进步,问导演才知原来他们都是出生于台南地道的原住民,并非中日混血或日裔,学校的教育只有日文,中文比日文差太多,很不娴熟。他们就是在战乱的年代活得若无其事风花雪月的普通人,后来他们怎么了?

  

《日曜日式散步者》里的诗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中国的,一个日本的,赛德克雾社事件发生于1930年,雾社事件为日据时代本土对抗的历史画上了休止符,和风诗社成立的时候,诗人们还在读书,他们和殖民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利益冲突。他们的温驯恭良可以理解为几十年殖民教化的成果,都德的《最后一课》发生在德军进驻法国,刚刚开始文化驯服的时候,时间的节点至为关键。对于和风诗社成员们来讲,他们期待在日本文坛的成功就像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平民阶层的加缪渴望成为巴黎文艺沙龙里的座上宾一样自然。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加缪是阿尔及利亚的黑脚法国人,他不是阿拉伯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英国作家奈保尔,他是已经移民英国的印二代,完全成了印度文化的陌生人。这是为何这部片子就像梗在嗓子眼里的呜咽哭不出来的原因,他们是完全异化了的原住民,他们是住在自己的家乡却丢失了自己文化身份的异乡人。

  

片中有一组历史资料镜头,台湾的少年们像日本的学生一样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做操、运动,他们为什么这么喜爱这种秩序的文明,像是着了魔?

 

他们是一群被自己的文化和他者的文化屏蔽在两扇电梯门中间的人,他们却满怀了不甘和野心,彼时,掌握着文化话语权的欧洲盛行的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日本以春山行夫和西胁顺三郎为首的诗与诗论集团 ,川端康成、横光利一为首的“新感觉派”,和风诗社让现代主义诗学的种子开始于台湾落地生根。



他们热切地关注着那些引人注目的诗人,关注着所有最时髦最前卫的艺术家,通过研究所有的现代艺术流派,他们希望戴上诗歌缪斯女神的桂冠,甚至开创某种属于台湾的诗歌风格和流派。在摒弃政治诉求后,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纯艺术的路?在这个文化乌托邦的理想之下,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诗,全部都是日文写成,巨大的时代消解为细小的个人情趣。

 

书斋里的诗人也曾去被日军占领的北平旅行,或许是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又或者是感受到了无法抚平的身份的创痛,病倒了。战争让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世外,所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想法都可笑荒谬,那些诗倒是真的和当时欧洲的潮流同步了,但是对这个世界一无是处,他们仓皇躲进日本名字里的只是又一个假面,而且脆弱不堪。当清算来临的时候,他们改弦更张开始讨论和研究时事学汉语,却被当做意图颠覆而被国民党抓去,甚至枪毙。这发狂的时代野马铁蹄之下哪里还有诗和纯粹的艺术?那些痴情于纯粹艺术的人们难道不是被诗人桂冠的虚荣所害?


 

影片抛出了很多问题,无解,对诗人们的立场,暧昧,对殖民时期人们媚日的态度,不明……真是谜之电影,却令人深深着迷。

 

片中对现代美术史风格流派的运用和解构非常多,而且由于黄亚历导演本人是实验电影出身,将现代美术流派中的精髓应用于构图和镜头语言,画面充满了巧思,别有意境。现代摩登的美术拼贴却被导演营造出日式和风的侘寂感,东西方美学无间融合,目不暇接,加上高质量的黑白历史影像,充满质感的回溯实拍镜头,诗话的语言,加上视角开阔的全方位解读,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艺术高度,为华语纪录片里罕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