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郎朗飚英语,推荐BBC纪录片《朗朗的钢琴之路》(Do Or Die, Lang Lang''s St...

 xyxwl 2017-09-30



我很喜欢看BBC纪录片,不仅可以练习英语听力,还能增长知识,甚至获得一些勇气。上周我看了BBC拍摄的郎朗纪录片(Do Or Die, Lang Lang's Story),看完后感受就六个字:郎朗真不容易。先不说别的,就说坐在琴房练琴好几个小时,就是一件大多数小孩和成年人忍受不了的事情。

 

我不批判郎朗爸爸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每个家庭状况不一样,父母和孩子想法不一样,我只需要管好我自己的家就可以了。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妈妈当初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这样我的钢琴弹得肯定比现在好。但是,谁知道呢?也许当时我妈妈逼迫我,会造成我现在连琴都不想碰呢?

 

假如郎朗爸爸当初对郎朗松一些,他现在也许郁郁不得志,可能会埋怨他爸呢?我周围一些奉行“快乐教育”的家庭带大的孩子,也不是个个过得如意。所以我看纪录片,就是练习听力,学习就可以了。不对别人是否幸福快乐做任何评价。

 

看了郎朗纪录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管干哪一行,只要想干得有水平,都得去留学或者最差也得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和更多牛人切磋。


你看郎朗14岁就去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所以他能接受大师的指导、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和中外大师谈笑风生;再看郎朗的老师朱雅芬教授,也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网上查了资料,没有发现朱雅芬教授的留学经历,但是发现朱雅芬教授从小家庭条件就很好,是被说英语的修女带大的。

 

再说父母的影响。朱雅芬教授和郎朗本人,都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走上了音乐之路。郎朗的几位老师都说每次给郎朗上课的时候,郎朗爸就在旁边听,还做笔记,因为他本人也喜欢音乐,纪录片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郎朗爸每天早上4点起床练琴。

 

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郎朗和郎朗爸爸都是有音乐天赋的,而且都挺能吃苦。尤其当时他们租住在北京的房子,我是深有体会,因为我在北京见过那样的房子,如果是我,真是一天都呆不下去。

 

我挺喜欢这样的纪录片。不管外界如何批判郎朗爸,如何批判郎朗,我都认为郎朗的故事给了我一些启发。就像昨天晚上,我在学校呆了一天,回到家都快9点了,真想直接躺床上呼呼大睡。但我还是决定坚持10分钟,带着安可写几个字。因为我想到郎朗在那种破破烂烂的房子里都在坚持,我住得这么好,坚持个10分钟有什么不可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