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功夫!厨师单手在豆腐上片白肉!

 微微传奇 2017-09-30

只要你是个厨师,应该听说过“李庄白肉”。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名镇李庄的汉族传统美食,其选用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的猪肉,以大刀片出薄如纸张的大片白肉,再加以多种酱料制成,其刀功最是一绝。



关于李庄白肉的来历,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是汉朝时期,皇帝身边有一个近卫侍臣,他武艺高强,刀法极快。后来,这位侍臣与皇帝的一个妃子有了私情,皇帝纵有三宫九院,嫔妃上千,也绝不允许自己的妃嫔有不忠行为。


于是,皇帝下令把这对“奸夫淫妇”捉拿砍头,大难来临之时,这妃子独自承担起全部责任,掩护心爱的人逃出了皇宫。结果妃子被皇帝处死,侍臣一人逃往南方,最后在李庄这个偏僻的小渔村落了脚。



侍臣为失去心爱的人郁郁寡欢,整日借酒浇愁。他饮酒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下酒之物,多数时间是几颗豆子,邻居见他孤身一人,且经常借酒消愁,就送了一只猪腿给他。


他懒得烹饪,就将整块猪肉扔到锅里煮熟,然后用快刀一刀刀地片着吃。由于他的刀钢火极好,刀法纯熟,片下来的肉又大又薄,邻人见他片的肉这么大这么薄,非常惊叹。


但这种不放一点调料的白肉,实在让人没什么食欲,于是邻人学着他的样子将肉煮熟片好,再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蘸一点生盐和辣椒和着吃,果然是别有一番风味,不久,这种吃法就在村庄里流行开来。



乡里人没有文化,觉得这种肉又大又薄,很像乡里人绑腿用的裹脚布,就直接给它取了个俗名叫“裹脚肉”。


裹脚肉经过历代传承、改良和加工,到了20世纪,其烹饪方法已经十分成熟。抗战时期,著名的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就在李庄,李庄有家“留芳饭店”,将“裹脚肉”作为自己的招牌菜,一些文人特别喜欢这道菜,经常点食,但总觉得名字不太雅,于是给老板建议改为“李庄白肉”,老板欣然接受。


如今,李庄白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提高,已经炉火纯青,早已成为李庄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甚至还有“不品尝李庄白肉,等于没到李庄”的说法。



李庄古镇上有一家餐馆,店名叫何老三白肉,店内的主打菜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李庄白肉”。


老板何老三介绍说,李庄白肉选料讲究得很,必须得是“二刀肉”,要选 “正二刀”,也就是猪后腿将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肉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每头猪仅有三公斤左右,像这个肉全是脱层的,就片不起。如果是“正二刀”,片下来就是全部连起的。



除了选材极为考究以外,火候的掌握,也是每个李庄白肉师傅们的必备技能。


何卫东说:“如果是新手,要用牙签去戳,如果血是鲜红,那火侯就不到,还要再煮,如果是淡红,就要将原汤捂四五分钟。”



而李庄白肉的绝技在于刀工,也是一项技术性极强、要求极高的工序。李庄白肉成菜后是否能给人感观美,成败就在刀功。2005年,何卫东就获得了李庄白肉刀功比赛中的“第一刀”。


何卫东说:“李庄白肉也就是云片白肉,看得透,如果是有报纸,可以看得到字。你心情平和了,片的肉也就好了,有时侯片起毛焦火辣的,那时就是心情浮躁。”



每年的6月,李庄都会举办“天下第一刀大赛”,各路身怀绝技的厨师都会聚集于此,来一场江湖比武,一场刀功的比拼,便将李庄白肉的“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调料香”显露无疑。


点击视频观看



然而,高手总是在最后出场,这位师傅,便在镜头前露了一手他的绝活——单手在豆腐上片白肉。


点击视频观看



这绝对是真功夫啊!

十年可不是白练的!



视频来源:四川烹饪杂志 | 公众号:scprweix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