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耶鲁大学25年追踪调研:为什么只有13%的孩子能成为人生赢家?

 长沙7喜 2017-09-30

耶鲁大学25年追踪调研:为什么只有13%的孩子能成为人生赢家?

这两天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文章说,如今我国的孩子,正遭遇一个“尿不湿时代”。什么是尿不湿时代的孩子?也就是说,现在的尿不湿大多柔软贴肤,孩子用起来不会不舒服。换做几十年前,用尿片的孩子就没这么舒服。

而时常处于舒服状态中的孩子,反而感觉不到“舒适”了。因为,他们对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无聊、没劲成为他们的人生坐标。

前两天,从幼儿园接孩子时,有个爸爸特意来接孩子。为了给孩子惊喜,手上还特意拎了一个出差带回的乐高套装。没想到,孩子见了玩具,既没有开心地搂住他爸爸的脖子,也没用兴奋地跳起来,只是淡淡地“哦”了一声。他爸爸还在努力:你看儿子,这个能拼成一个很酷的跑车。

小孩不解地说:爸爸,我们家就有很酷的车,干嘛要玩假的。他的话让在场家长面面相觑。

也许有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好幸福。今非昔比,时代不同,如今物质丰富、信息发达,要什么有什么,生活简直如蜜罐一样!可是仔细观察,现在的孩子并不怎么快乐。因为,他们缺乏了“渴望”,过量的好物质让他们能轻易满足,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感到兴奋。

耶鲁大学25年追踪调研:为什么只有13%的孩子能成为人生赢家?

心理学家认为,渴望是人类快乐的源泉。当强烈的需求被满足时,喜悦产生的幸福感推动人不断进步。对一个即将被淹死的人来说,一根救命稻草胜过一颗1克拉钻石。如今,孩子没有“渴”,只有“望”,这是一个糟糕的开端。

“尿不湿时代的孩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缺乏目标——很容易理解,家里什么都有,还有什么必要去拼搏奋斗吗?

1953年,耶鲁大学做过一次调研,就人生目标对一个人的影响进行了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7%的孩子没有人生目标,成年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贫困潦倒。60% 的孩子目标模糊,最终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仅有10%的孩子,拥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中短期计划,最后,这10%的人成为社会精英,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感。剩下的3%,拥有清晰且明确的长期目标,最终成为各领域的顶尖人士。

也就是说,渴望最终会内化为一个孩子内心的成长轨迹。它就像一个指向标,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走向理想的港湾。今天,我们望子成龙的同时,必须要让孩子不断有目标,并且时时有渴望。

认识一位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现在为这一领域的杰出人才。他告诉我,小时候,他想要一辆自行车,让妈妈买。妈妈就问:你为什么要买自行车,请给我一个合适的理由。

他说:“因为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答:“那我们也借来骑。”轻易地否决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忍不住提。妈妈还是问他,给我一个理由。他说:“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妈妈说,每天跑步也可以锻炼啊。依旧否决。

耶鲁大学25年追踪调研:为什么只有13%的孩子能成为人生赢家?

想要一辆自行车成为他深深的渴望,直到他再提出来时,给妈妈的理由是:“我想骑着自行车,和风赛跑。”妈妈很惊喜,给他买了一辆特别漂亮的自行车。因为时机已经成熟,渴望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他一定会珍惜这来自不易的满足,同时感到深深的幸福。多么智慧的人生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